这天,陈远参加完一个公务接待,在回单位的车上,听到同事们在讨论最近的一个热点新闻——某地酒桌上有人喝酒猝死,全桌人都被判要承担赔偿责任。
这事儿现在可有法可依了,开车的司机老张说,《民法典》里明确规定,劝酒导致人身损害,同桌的要担责。
小王接话道:我有个亲戚就摊上过这种事,最后赔了十多万。现在他参加聚会,看到有人喝酒就紧张。
这话让陈远想起了数年前的一件往事,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晚上回家,他跟林薇说起这件事:你还记得我那个小学同学大军吗?就是孩子满月酒那天喝多了,再也没醒过来的那个。
林薇叹了口气:怎么不记得。那时候孩子才刚满月,真是太可怜了。当时要是有人劝着点,或者及时送医...
陈远摇摇头:那天我也在,看他高兴,谁都没多想。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有人制止他喝酒,或者酒后送他回家,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这种酒桌上的悲剧,这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的终生遗憾,在文昌法眼中会呈现出怎样的警示? 带着这份沉重的思考,陈远进入了梦乡。
文昌殿内,今晚的景象带着几分肃穆。
在代表人间秩序的文运区域,陈远看到了一幅令人警醒的画面:无数酒桌的光影在闪烁,但其中一些桌子周围笼罩着不祥的暗红色雾气。
帝君,书灵的声音带着少有的严肃,您今日所感,正是这酒桌之上的因果之网。
陈远仔细看去,发现那些正常的酒桌散发着温暖的金色光芒,大家举杯畅饮,但适可而止;而那些出事的酒桌,则被贪婪的暗红色和麻痹的灰黑色所笼罩。
书灵带着陈远靠近那些出事的酒桌光影,让他看清了其中的因果链条。
在一张特别明亮的酒桌光影中,陈远看到了数年前那场满月酒的重现:
大军抱着刚满月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挨桌敬酒;
朋友们纷纷道贺,不断举杯,没有人劝阻;
酒过三巡,大军已经步履蹒跚,却还在朋友的起哄下继续喝;
最后,他趴在桌上,大家都以为他只是醉了...
直到第二天早上,家人才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
看这里,书灵指着那些劝酒的朋友,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光都延伸出一条灰色的因果线,连接着大军的死亡,这就是责任的来源。
陈远痛心地说:要是当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别喝了,也许就不会...
正是!书灵沉重地点头,《民法典》的规定,就是要唤醒这份责任感。
这时,陈远看到了新规实施后的变化:
在一些酒桌光影中,出现了绿色的守护之光——那是自觉不劝酒的朋友;
还有蓝色的理性之光——及时制止过量饮酒的明智之人;
更有黄色的关爱之光——主动送醉酒朋友回家的暖心之举。
您看,书灵指着这些正面的例子,法律的意义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引导。当每个人都负起责任时,悲剧就会减少。
最让陈远触动的是,在大军逝去的那张酒桌光影旁,他看到了大军妻儿这些年的生活轨迹:妻子的生命之光始终带着一抹难以消散的哀伤,孩子的成长之光中缺少了父爱的温暖。
一次酒局的疏忽,毁的是一个家庭啊。陈远的声音有些哽咽。
第二天,陈远在单位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专门讨论公务接待中的饮酒规范。
以后我们的接待活动,一定要严格执行禁酒令。即便是私人聚会,也要提醒同事们注意饮酒安全。陈远严肃地说。
小王表示赞同:确实需要加强宣传。很多人还不知道劝酒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晚上,陈远接到一个小学同学的电话,邀请他参加同学聚会。陈远特意提醒:记得在群里发个通知,说明喝酒自愿,不劝酒,量力而行
聚会那天,陈远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当有人举杯,都会说一句随意就好;看到有人喝得有点多,立即就有人递上茶水;结束时有几个同学主动担任护送大使,确保每个人安全到家。
回家的路上,陈远对林薇说:今天这样的聚会就很好,既联络了感情,又保证了安全。
林薇欣慰地说:是啊,大家都成熟了。要是当年也有这样的意识...
当晚,陈远在日记本上写道:
见酒桌之殇,思责任之重。一杯酒,可能是快乐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悲剧的导火索。《民法典》之规定,非为惩罚,实为唤醒人之良知。酒桌之上,情义当存,责任更重。愿世人举杯时,不忘分寸;欢聚时,常怀责任。如此,方是真情义,真快乐。
入睡后,陈远欣慰地看到,文运长河中那些酒桌的光影,暗红色的雾气正在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绿色、蓝色、黄色的守护之光。大军的悲剧光影也渐渐化作一颗警示的星辰,永远提醒着世人:酒桌之上,情义与责任同等重要。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