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技”的“深蓝计划”在吴瀚海的高压之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
他们重金聘请了国际知名的环保认证机构的顾问,同时调动内部最强的技术和数据分析团队,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起一个看起来足够权威、科学的评估框架。
然而,那些速成的事物往往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缺乏坚实的根基。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显着的成果,“深蓝计划”小组在制定方案时,很大程度上参考甚至直接拼凑了现有的多种可持续农业标准。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能够迅速地构建起一个看似完善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特别注重那些能够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轻易采集到的数据指标,比如“氮肥使用效率”、“单位产值水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估算”等等。
这些指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量化和监测,因此被小组视为重点关注对象。
然而,对于一些更为复杂且难以量化的指标,例如“生物多样性”,小组却采取了一种简化处理的方式。
他们并没有深入地去探究和衡量这一指标的真正内涵,而是选择了一些相对简单的替代方法。
比如,用“周边林地覆盖率”和“安装人工鸟巢数量”来间接表征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吴瀚海在审视这份初步方案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
他对这个方案并不是完全满意,尽管其中的数据详实,各种技术名词琳琅满目,但总觉得整个体系缺少了一些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元素。
它更像是一份冷冰冰的技术报告,而不是像“归农”那样充满生命力和情感的“土地故事”。
不过,吴瀚海也深知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间紧迫,必须先解决“有无”的问题。
也就是说,首先要有一个可行的方案,哪怕这个方案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总比没有方案要好。
“先发布1.0版,后续迭代优化。”他最终拍了板,“同时,市场部要围绕‘科技赋能,精准环保’这个概念,做一轮大规模的宣传。我们要让市场知道,保护环境不止有回归传统一种方式,用更高效率、更少资源消耗的方式生产食物,是更具前瞻性的环保!”
就在“新农科技”准备发布其“可持续农业平台”的前夕,陈飞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来电者是“新农科技”“深蓝计划”小组的一位核心成员,名叫张奕,是陈飞大学时代的学弟。
两人当年在同一个导师的实验室里,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他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共同完成实验项目,相互支持和鼓励。
然而,如今张奕的声音却在电话里显得有些犹豫和压抑。
他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想要告诉陈飞,但又有些难以启齿。
“飞哥……有件事,我觉得应该让你知道。”张奕终于开口说道,“‘深蓝计划’……里面关于土壤健康长期追踪的数据模型,可能……可能没那么扎实。”
陈飞听到这里,心中猛地一震。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追问:“怎么回事?你详细说说。”
张奕继续说道:“为了赶进度,吴总要求我们用了部分历史模拟数据和外推算法,来‘填充’一些需要长期观测才能获得的指标。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
陈飞的眉头紧紧皱起,他完全明白张奕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学术不端或数据造假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如果这套基于不扎实数据的体系被推向市场,并被其他企业或农户采用,可能会引起错误的种植实践,甚至对土地造成长期的、隐蔽的伤害。
这完全违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而这正是他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他沉默了片刻,郑重地对张奕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张奕。这很冒险……你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张奕叹了口气,“我只是……无法说服自己。看着‘归农’你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我觉得那才是对的。飞哥,你们要小心,吴总他……对这次的计划势在必得,宣传预算批得非常足。”
挂断电话,陈飞心情沉重。他将情况告知了苏小倩。
两人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默不作声,静观其变?还是冒着被指责为“恶意竞争”、“打压创新”的风险,在对方产品发布前,通过某种方式提出质疑?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一旦这个有缺陷的体系形成影响力,最终受损的是整个生态农业的信誉,是所有真正在努力的农人和土地。”苏小倩目光坚定。
“但如果我们站出来,很可能会立刻引发和‘新农科技’的全面正面冲突,舆论也可能被引导成‘传统派’对‘创新派’的围攻。”陈飞顾虑更深。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不再采取直接而激进的方法,而是选择一种更为迂回和谨慎的策略。
陈飞深知,要想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取得胜利,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策略。
于是,他开始积极联系几位在土壤学和生态学领域享有崇高声誉、并且与“归农”有过合作的专家学者。
这些专家学者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陈飞以学术探讨的名义,非正式地向他们提出了关于“快速构建生态评估体系中数据真实性与长期性风险”的议题。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学术圈内先引发一些讨论和警惕,为可能到来的舆论战铺垫一些理性的声音。
这样一来,即使面对后续可能出现的攻击和质疑,他们也能够有更多的支持和论据来应对。
然而,就在陈飞积极布局的同时,网络上针对“归农生态指数”的质疑声却开始呈现出组织化的迹象。
几个之前发表过质疑文章的博主,似乎暗中勾结,联动发布了一系列所谓的“深度调查”。
这些“深度调查”看似详细,实则充满了暗示和引导。
他们暗示桃源村的“社区福祉”数据存在美化的嫌疑,部分村民并未从项目中公平获益。
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贴出了一些经过剪辑、语焉不详的村民采访片段。
这股暗流,在看似平静的网络表面下悄然涌动,让人不禁对“归农”项目的真实性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和担忧。
静的水面下汹涌鼓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