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玥又打开了一个小视频,非常短:
【屈原:从“楚国顶流”到“端午代言人”,他的人生比剧本还带感】
要是给古代文人搞个“顶流排行榜”,屈原绝对能稳居前排———
毕竟能让一个节日为他“代言”两千多年,这排面可不是谁都有。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位写得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诗人,人生剧本比他的诗句还跌宕~~(っ?3??????
先聊聊他的“起点配置”。
屈原是楚国贵族,祖上是楚武王的儿子,按说算“皇亲国戚”,可到他这辈早就没了特权,《九章》里他自己说“勿忘身之贱贫”,活脱脱一个“落魄贵公子”。
?但这身份没耽误他发光?:
年少时就爱帮乡亲办事,给没读过书的年轻人讲家国大义,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天才少年”。
20多岁时,屈原被楚怀王看中,当上了“左徒”。
这职位有多牛?
相当于“首席智囊+外交部长”,既能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舌战群儒”,又能代表楚国出使各国搞外交。
他一心想搞“楚国版改革”:
选官不看出身只看能力,制定新法令整顿吏治,简直是战国版“职场卷王”。
?(???)?
可惜改革从来是“高危行业”。
旧贵族被他动了利益,天天在怀王面前说坏话。???
没过几年,屈原就被“降职”成三闾大夫,后来更是被彻底排挤,只能把心事写进诗里。
36岁被贬到汉北时,他写下: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像个受了委屈的人碎碎念~
(?﹏?);
但也是在这段低谷期,他写出了《离骚》———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至今读起来还能感受到那股倔强。
( 。? ??)?
更让人唏嘘的是楚怀王的“昏庸操作”。
有次秦国派张仪来忽悠楚国,屈原早就提醒“这小子是骗子”,可怀王被宠妃和奸臣哄得团团转,不仅放跑了张仪,后来还不听屈原劝阻,非要去秦国谈判,结果被秦军扣押,最后死在咸阳。
消息传来,屈原彻底心凉了。(╥╯﹏╰╥)?
44岁那年,屈原被流放到江南,一去就是16年。
他像个漂泊的游子,看着楚国一步步衰落,却无能为力。
直到公元前278年,听说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这位一辈子爱着楚国的诗人彻底绝望了。
(。??︿??。)
农历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
百姓们听说后,划着船去打捞,怕鱼虾咬他的遗体,就往江里扔粽子———
这就是赛龙舟、吃粽子的由来。
后来,人们觉得他的精神太珍贵,就把端午变成了纪念他的日子。
如今提起屈原,有人记得他的诗,有人想起端午的粽子,但最打动人的,或许是他那股“认死理”的劲儿:
哪怕被全世界误解,也不肯丢掉对家国的真心。
就像现在有人说的:
“他不是败给了现实,是用生命守住了自己的理想。”
(︶︿︶)
所以每次吃粽子时,不妨想想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诗人———
他没见过现在的端午,却成了这个节日里最温暖的符号。”
小视频结束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是屈夫子啊!”
在战国之后的各朝各代对于屈原都还是比较推崇的,尤其敬佩他身上那种的爱国情怀。
七玥对于屈原的故事生平不算了解,只知道是端午节的由来。
历史上众多名人对屈原给予了高度评价:
汉- 司马迁 :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盛赞屈原志洁行廉的精神和品格如日月一样放射着至高而无限的光芒。
还提到“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诚以及存君兴国的愿望。
( 。? ??)?- 刘勰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反映了六朝时期人们对屈原的尊崇,将屈原的文学成就与日月相提并论。
唐朝诗仙- 李白 :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以屈原与楚王对比的手法,突出屈原的伟大与永恒,强调其词赋的不朽价值。
南宋- 朱熹 :他在《楚辞集注·序》中称“原之作,其志之切而词之哀,……读者其深味之,真可谓恸哭而流涕也”。
在《楚辞后语》又说“屈子之心,其为忠清洁白,固无待于辩论而自显,……乃千载而一人哉”,盛赞屈原的忠魂义魄。
我国国家领导人- 毛泽东 :曾评价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对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
近代- 梁启超:曾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强调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近代- 郭沫若:他称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高度赞扬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近代哲学家- 冯友兰:他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评价屈原是在楚国推行法治的政治家,也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同时指出他的文学成就太大,以至于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被文学才华所淹没。
七玥:总之,屈原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其精神和作品一直受到各朝各代的关注与评论~
他的爱国情怀、文学成就及人格气节都值得我们学习。
~~~各朝各代~~@—@~
汉代:奠定“忠君爱国”基调
(*′I`*)-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首次为屈原立传,肯定其“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认为他的遭遇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并借屈原表达对正直人格的推崇。
●)o(●- 扬雄:既认可屈原的文才,又认为他“遇不遇,命也”,对其投江的选择持保留态度,体现汉代对“全身避祸”的某种认同。
魏晋南北朝:聚焦文学价值与人格共鸣~
?(???)?- 刘勰(《文心雕龙》):称屈原作品“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明确其对后世文学的开创意义,尤其肯定《离骚》“惊才绝艳”的艺术成就。
(此时期文人因社会动荡,常借屈原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对其“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有更深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