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看完柳宗元的一生也颇为感慨:没想到世界上真的还有如此悲惨的人生~
有些相信玄学的人不禁想:柳宗元是不是克亲人、克六亲?
而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三人则被人注目了。
毫无疑问,自今天起几人也算是成为了名人了。
而柳宗元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和好友刘禹锡一起名垂千古,这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尽管,他后半生确实有些悲情色彩。
~~~
七玥最近有些懈怠……隔了两天,才重新打开历史小视频,这时候各朝各代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也就是说,平行位面和七玥的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速是不太一样的。
大家对于柳宗元、韩愈和刘禹锡的讨论也已经接近了尾声。
这天,七玥打开了一个有点冷门的人物介绍,各朝各代也同步开启了天幕:
“韦庄:晚唐最后一声绝唱,从抠门诗人到开国宰辅”的乱世沉浮~
据说,他是史上“最抠门”的诗人~
与此同时,也是晚唐的最后一声绝唱~
他出身五姓七望,却半生漂泊……
44岁经历“黄巢之乱”,59岁“考中进士”,70岁“封侯拜相”~
一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把江南写成了乱世人间的最后温柔乡~
他还写下了史上最长的一首诗,全诗1600多字,记录了“黄巢起义”的真实景象……
他就是晚唐五代词宗———“韦庄”。”
七玥想:“韦庄的话,确实是有点冷门啊,好像听过,但是具体的介绍还真不清楚,值得一看。
而且最后做到了宰辅,肯定也是个励志人生哦。或许可以学习一下~”
“一、京兆韦氏的破落户:生于宦官乱政的黄昏~(*′I`*)
公元836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的韦家迎来一个男婴,父母为他取名。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晚唐五代词坛的一代词宗~
更会在古稀之年封侯拜相,成为一个新生王朝的开国元勋。
只是韦庄的出生,从一开始就裹着大唐王朝的悲剧底色———
他出生的前一年,长安城里刚上演完甘露之变的血色惨剧。
<(。_。)>
唐文宗李昂联合大臣谋除宦官,却被大太监仇世良反杀,五百神策军血洗朝堂,参与密谋的官员千余人横尸街头。
自西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横行的黑暗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韦庄的降生,恰是大唐一脚踏入深渊的时刻,仿佛注定要让他用一生见证帝国的崩塌与重生。
京兆韦氏四个字,写进他的名字,也成了他一生的枷锁。
这个曾出过“韦应物”这样传奇诗人的门阀世家,到韦庄这一辈,早已风光不再。
“韦应物”笔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雅~
到韦庄这里只剩门阀光环”在晚唐黑沉沉的夜幕里,淡得快要看不见的尴尬。
好在童年的韦庄还算无忧无虑,他后来在诗里怀念:
小舫柳莺骑竹马,夜微灯影梦先生。
巡街趁蝶衣裳破,上屋探雏手脚轻。
大早上在柳树下骑竹马,晚上凑到灯边捉弄先生,追蝴蝶追得衣服破了也不管,这般调皮捣蛋的光景,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纯粹时光。”
七玥:有画面感了( 。? ??)?
“二、十年渭南,十年亳州:少年意气与初露锋芒~
长安的童年转瞬即逝,韦庄随家人搬到下邽(今陕西渭南)。
少年时期的他常登阁楼远眺,山川帷幕,田畴交错,一派生机勃勃。
那时破碎的山河或许还狠不下心,没给这个无忧少年投下阴影。
在下邽一待就是十年,随后举家迁往亳州(今安徽亳州),这又是一个十年。
亳州十年恰逢晚唐难得的喘息期。
唐武宗、唐宣宗两位皇帝励精图治,让破败的王朝有了点的苗头。
年轻的韦庄对未来信心爆棚,前途一片光明几个字差点写在脸上。
他在亳州写下不少早期作品,其中《送日本国僧敬龙归》至今为人称道: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寥寥数笔,把异域远隔的苍茫写得淋漓尽致,也藏着少年人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tot)
三、三十载科举路:从意气风发毛骨公卿的碰壁~
公元861年,韦庄意气风发地从亳州出发,直奔长安赶考。
再次踏过潼关,见华山巍巍、黄河滔滔,复杂情绪凝成《关河道中》:
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眼前风景依旧,车马道还在,可十年间人来人往,物是人非。
他那时或许还不懂,这句诗会成他日后三十年科举路的注脚。
韦庄的科举梦,是晚唐文人的缩影,却比常人更执拗。
黄巢屡试不第扯旗造反,李振屡试不第怂恿朱温把清流官员投进黄河,这两人都和韦庄同期赶考,都是咸通年间的举子。
对比起来,韦庄心态显然健康得多———
第一次落榜,拍拍尘土准备二战;
这一考,就考到了公元876年。
(?﹏?)
41岁的韦庄再次榜上无名,人到中年的他真有点迷茫了:
是我不行,还是科场有黑幕?
现实告诉他,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晚唐进士科含金量越来越高,每年数万人报考,名额却少得可怜。( 。? ??)?
牛李党争结束后,官二代、官三代扎堆,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寒门学子想出头,难于上青天。
落榜后,韦庄愤然写下:
不说文章与门第,自然毛骨是公卿。
嘴上吐槽摆烂,身体却很诚实,依旧一次次往长安跑———
万一呢?也许下一个幸运儿就是自己呢?
(╥╯﹏╰╥)?
四、长安陷落:《秦妇吟》里的天街公卿骨~
公元880年,黄巢大军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雷霆之势攻克洛阳。
45岁的韦庄还在长安城里,刚考完试,等着放榜。
他不知道,唐僖宗已带着神策军麻溜地跑去四川;
等他想逃跑时,黄巢的大旗已插在长安城头。
被困长安的三年,韦庄像安史之乱时的杜甫,一笔一笔记录下乱世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