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的觊觎,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刘远洋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他深知,在商业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秘密,也没有牢不可破的技术壁垒。一旦柳林镇另外两家铁匠铺不惜代价进行仿制,或者挖到懂行的工匠,他们辛苦建立的木炭优势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必须**固本培元**,构筑更深的护城河。
他首先想到的是技术升级。目前的木炭质量虽然稳定,但还有提升空间。比如,能否通过更精确的温度控制、更优化的窑体结构,烧制出热值更高、燃烧更稳定、甚至具有一定特殊性能(如低爆裂性)的“顶级”木炭?这需要更深入的试验和数据积累。
他将这个想法与刘根生沟通。刘根生如今对刘远洋已是言听计从,立刻表示会全力配合试验。
“远洋,你说咋弄就咋弄!咱们这木炭,一定要做到别人想学都学不去!”刘根生握着拳头,斗志昂扬。
除了提升现有产品,刘远洋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之前就有所构思的农具改良上。木炭生意受限于原料和市场,终究有其天花板。而农具改进,一旦成功,其潜在的市场和影响力将是巨大的。
他选择了一个切入点——犁铧。
刘家坳乃至整个时代使用的犁,多是笨重的直辕犁,入土不深,转弯费力,效率低下。他依稀记得前世在博物馆或资料中见过的曲辕犁示意图,知道那是中国古代农具的一大革命性改进。虽然记不清具体尺寸和弧度,但基本原理——通过弯曲的辕杆降低牵引点,使犁身更稳定,更省力,入土更深——他是知道的。
他没有好高骛远地想要立刻复制出完美的曲辕犁,那需要精密的力学计算和反复的实践调整。他采取了一个更务实的方法:在现有直辕犁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他让刘根生找来一架旧的直辕犁,自己则整日蹲在田边,观察农夫们如何使用,询问他们操作中的困难和痛点。然后,他尝试着让刘根生对犁辕的弯曲度进行极其细微的调整,加长或者缩短犁梢,甚至尝试改变犁铧的角度。
每一次小小的改动,他都会请熟悉的农户(比如刘老憨)拿去试用,仔细记录下他们的使用感受和效果对比。这个过程缓慢而琐碎,失败远多于成功,有时一点改动反而让犁更不好用。但刘远洋极有耐心,他知道,哪怕只是提升一点点效率,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恩惠。
与此同时,他并没有放松“读书明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不再仅仅局限于经史子集的文字,也开始留意书中偶尔提及的农事、工巧、水利等方面的零散记载。虽然大多语焉不详,但结合他前世的常识,往往能触类旁通,给他带来新的灵感。
他也更加注重与底层乡邻的维系。木炭生意的收益,他除了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自家生活,也总会留出一部分,以各种方式回馈那些在他困难时伸出援手的村民,或是资助村里更贫困的人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举动,不断巩固着他在普通村民心中的地位和声望。
**固本培元**,既要巩固现有的产业根本,提升技术核心(木炭、潜在的农具改良),也要培植自身的元气(知识、人脉、声望)。刘远洋如同一个老练的棋手,在看似平静的局面下,悄然布下一个个棋子,积蓄着力量,以应对不知何时会到来的风雨。
工棚的窑火,田边的试验,窗前的灯火,以及悄然流动的人心,共同构成了这个春天,刘远洋世界里最真实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