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蛋爷爷要退休了。
这个消息在刘家坳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位七旬老匠人,可以说是村里发明事业的活化石。从最早的改良犁具,到后来的自动纺车,哪一件发明都少不了他的心血。
“爷爷,您真不摸刨子了?”铁小蛋不敢相信地问。
铁蛋爷爷笑着摆手:“老了,该给年轻人让位置喽。”
可退休第一天,老爷子就坐不住了。
早晨习惯性往工坊走,被老伴拽回来:“退休了还去什么工坊?”
上午手痒想修凳子,儿子赶紧把工具藏起来:“爹您歇着,我来。”
下午对着空荡荡的院子发呆,连最爱的烟斗都觉得没滋味。
王石头来看他,见老爷子蔫头耷脑的样子,灵机一动:“铁爷爷,您要不来当咱们的?”
于是发明角多了把太师椅,铁蛋爷爷成了“首席顾问”。起初大家以为就是让老爷子解闷,没想到真遇上了难题。
赵木匠接了个精细活——修复一架古琴。琴身裂了道细缝,既要补牢又不能影响音色。几个年轻人试了各种胶都不行,最后还是铁蛋爷爷出手:
“用鱼鳔胶,”老爷子眯着眼说,“掺一点点细木粉,补完拿鹿皮打磨八十遍。”
照这法子,裂缝补得天衣无缝,音色反而更醇厚了。
又一次,王石头的新发明卡了壳——自动打包机老是缠线。铁蛋爷爷拄着拐杖来看了一眼:
“线轴反了,”老爷子用拐杖指指,“你这孩子,还是这么毛躁。”
果然,调整线轴方向后,机器运转如飞。
最绝的是给小翠家解决难题。她家的新织机总断线,铁蛋爷爷让孙子扶着,亲自上手摸了摸:
“梭道太涩,”老爷子从怀里掏出个油石,“用这个磨,磨完上蜂蜡。”
困扰小翠半个月的问题,老爷子一刻钟就解决了。
渐渐地,“顾问”成了发明角最受欢迎的人。年轻人围着太师椅请教,铁蛋爷爷慢悠悠地品着茶,三言两语就能点破关键。
老爷子还开始整理毕生心得。他让孙子记录,自己口述:
“做木工活,要懂木性。春木软,秋木硬,夏木易裂,冬木最稳。”
“调胶要看天气,晴天稠些,雨天稀点。”
“工具要趁手,别学那些花架子。”
这些朴实无华的经验,比什么《工匠宝典》都实用。
更让人感动的是,铁蛋爷爷开始培养“徒孙”。他让重孙子坐在膝头,手把手教他认工具:
“这是凿子,开榫眼用的。这是刨子,让木头变光滑的……”
小家伙舞动着小刨子,奶声奶气地说:“太爷爷,我长大也要当匠人!”
铁蛋爷爷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现在老爷子的退休生活充实得很:早晨指导年轻人,下午口述心得,傍晚教重孙认工具。偶尔兴致来了,还会亲手做个小玩意儿——给老伴做个按摩捶,给重孙做个小木马。
王石头打趣道:“铁爷爷,您这退休比上班还忙啊!”
老爷子惬意地抿口茶:“这叫退而不休。”
刘远洋看着这一切,忽然明白了传承的真谛:不是把手艺锁在保险箱里,而是让它像种子一样,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这天铁蛋爷爷正在口述《老匠人口诀》,突然停下来,对记录的孙子说:
“去把我那套老工具拿来,该传给你了。”
阳光下,那套跟了老爷子五十年的工具闪着温润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