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指尖抚过纸上墨迹未干的姓名,赵承业三字被笔锋重重圈出。窗外暮色已深,檐下铜铃轻响,案头烛火摇曳了一下,映得他眉骨微动。属吏方才禀报,此人已三日未至工部点卯,门房称其病卧在床,然街坊却见其家仆午后牵马出巷,行色匆匆。
他正欲提笔批令顺天府查实踪迹,忽闻院外急步声起,一道身影自廊下疾行而来。内侍手持红封,额角带汗,脚步未停便直入西厢:“八百里加急!边关告急——西戎破阳关堡,连陷三寨,守将战死,百姓溃逃!”
林昭起身接过文书,封皮烫着朱印“军情特急”,拆开不过数行,字字如铁坠心。敌骑越境,焚村劫粮,前锋距重镇甘州不足百里。他默然立了片刻,将文书折好收入袖中,对属吏道:“此案暂交都御史亲理,你等继续追查涉案人员出入记录,不得松懈。”
言罢转身出门,袍角扫过门槛,径往宫城而去。
紫宸殿内灯火通明,天子端坐御座,面色沉凝。六部九卿分列两班,气氛肃然。兵部尚书捧着战报出列,声音低沉:阳关堡守军仅三百人,敌众逾千,兼有内应开城,致防线顷刻瓦解。现甘州刺史急请援兵,又求粮草调度。
“西戎此次来势凶猛,”户部侍郎低声接话,“若发大军征讨,粮饷转运艰难,恐劳民伤财。不如遣使议和,暂息刀兵,待来年春暖再作计较。”
礼部亦附和:“古有和亲之策,可缓边患。况朝廷近年整顿吏治,国库尚未充盈,不宜轻启战端。”
林昭立于班末,听着诸臣议论,目光落在殿中沙盘之上。那是一座按比例所制的西北舆图,山川走势、关隘分布皆清晰可见。他缓步上前,躬身奏道:“陛下,西戎非一日之患。自先帝时起,彼辈便屡犯边境,每岁秋后南下掠粮,我朝多以赏赐换安宁。然赏之愈厚,侵之愈急。今其破关而入,已有深入之意,岂是议和所能止?”
殿中稍静。
“若此时退让,无异于示弱。彼必以为朝廷怯战,来年更增索求。今日弃一堡,明日失一城,终将逼临中原腹地。”
兵部尚书皱眉道:“林御史所言虽是,然战事非同儿戏。文官论政可行,统兵用将则另当别论。边疆军务自有将帅筹谋,岂容台谏越权干涉?”
林昭并不争辩,只道:“臣不敢言兵。然前线将士浴血守土,若后方粮秣不继、民心动荡,则士气先溃。臣愿赴边疆,协理军需民政,整肃后勤,安顿流民,使前线无后顾之忧。”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天子抬眼看向他:“你是御史,职在纠劾风纪,非军中职官。此去边陲,千里迢迢,风沙苦寒,且战事未定,随时可能陷入围城。你可知其中凶险?”
“臣知。”林昭垂手而立,“然南渠案尚未尽结,周崶余党仍在潜逃,赵承业不见踪影,工部上下人心浮动。若此时纠缠于朝堂攻防,只会让奸佞有机可乘。不如暂离中枢,另辟战场。”
他顿了顿,声音平稳:“况且,贪腐误国,犹可补救;外敌压境,亡在旦夕。臣不敢惜身,唯求尽责。”
殿中一时无人言语。
裴党一名官员冷笑开口:“说得冠冕堂皇。实则不过是借边事避祸罢了。前些日子查案得罪太多人,如今眼看牵连日广,便想脱身远走,躲个清净?”
林昭转头望向那人,并未动怒:“若真为避祸,大可称病告假,何必主动请命奔赴险地?边疆无城郭庇护,无律法约束,一旦战起,性命悬于一线。谁不知江南安稳,京师繁华?若只为自保,何苦舍易取难?”
那人语塞。
天子盯着沙盘良久,忽然问道:“若派你前往,你打算如何行事?”
“第一,清查沿路府县仓储,确保粮草可及时调运;第二,整顿驿传系统,保障军情畅通;第三,设立临时安置所,收拢难民,防止疫病蔓延;第四,严查地方官吏趁乱贪渎、克扣军资之行为。”
他说得条理分明,毫无迟疑。
“臣虽不掌兵,但可为前线将士守住一条活路。桥塌了,尚能重修;民心散了,国便难存。”
殿外风起,吹动帷帘一角。天子缓缓点头:“准奏。”
林昭当即跪地叩首:“谢陛下信重。臣即刻拟定行程,三日内启程。”
“不必三日。”天子道,“明日便走。边关每迟一日待援,便是千百人丧命。你既愿去,朕便给你一道明诏,沿途州县听你调遣,若有阻挠,可先斩后奏。”
“臣领旨。”
他起身退归班列,双手执笏,神色平静。然而袖中手指微微收紧,指尖触到那封尚未送出的名单抄本。赵承业的名字还在上面,墨迹未干。
但此刻已无暇细究。
紫宸殿钟声响起,夜值官开始整理奏章。几名大臣低声商议着明日廷议议题,有人提起是否要调动禁军北上,有人担忧粮道能否支撑大军开拔。林昭默默听着,心中已在推演沿途各州兵力布防与仓廪实况。
他知道,这一去不只是为了平定边患。
南渠贪腐案背后,不止一个李德元。那些消失的银两,那些遮掩的账册,那些深夜转移的物资,未必全都用于私吞。若西戎此次进犯时机并非巧合,而是有人暗中泄露军情、削弱边防……那么这场战事,便不只是外患,更是内贼与外寇勾结的毒牙。
他走出宫门时,夜风扑面。
一辆青篷小车停在阶下,车辕上挂着一盏素纸灯笼,火光昏黄。他登车前回首望了一眼宫墙深处,灯火层层叠叠,如同星河倒垂。
车内案上已备好笔墨纸砚,还有一份盖着兵部印信的西北驻军布防简录。他翻开第一页,看见第一个地名:凉州。
车轮启动,碾过石板路,发出沉闷声响。
林昭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第一行字:
“凡经手军粮转运者,皆须核查底账,不得遗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