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数月的研究,终于结出了硕果——一种被他命名为 复苏一号的生物有机复合肥。
它并非化学合成的产物,而是利用“织灵者”传承中关于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原理
结合末世环境下丰富的有机废料如处理过的变异植物残骸、安全的生活垃圾以及特定种类的固氮菌、解磷菌、腐殖化微生物,经过精密配比和能量场催化发酵而成。
“复苏一号”的功效远超预期:不仅能显着提升作物产量,更关键的是,它能有效吸附和钝化土壤中的微量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逐步改善被污染的土地结构,恢复其天然的肥力。
消息传出,南方军区高层震动,秦振华将军亲自下令,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全力支持“复苏一号”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
几个月后,效果显现了。
在“晨曦”安全区及周边所有应用了“复苏一号”的农田里,景象前所未有地壮观。
老农李德福站在自家地头,看着那一片比往年高出一大截、玉米棒子沉甸甸几乎要压弯秸秆的“曙光一号”玉米田,激动得老泪纵横。
他抓起一把黝黑、疏松、散发着健康泥土芬芳的土壤,喃喃道:
“这地……这地真的活过来了!俺活了这么大岁数,就没见过这么肥的地,这么好的庄稼!林教授……这是救了俺们这些靠天吃饭的人的命啊!”
年轻的农民阿峰,之前还因为坡地种植问题请教过林澈。如今,他负责的坡地梯田上,“磐石二号”土豆长得郁郁葱葱,挖开一株,下面竟结了七八个硕大匀称的土豆。
他抹了把汗,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和干劲:
“有了‘复苏一号’,再孬的地也能变成良田!明年,我打算把那边那片碎石滩也开出来!”
王嫂和一群妇女在土豆田里收获,她们麻利地将土豆捡拾到筐里,欢声笑语不断。
“瞧瞧这土豆,个大皮滑,看着就喜人!”
王嫂拿起一个比拳头还大的土豆,在衣服上擦了擦,脸上洋溢着满足
“晚上给丫丫做土豆泥,再炖个玉米糊糊,管饱!”
丫丫和几个小伙伴在田埂边奔跑,手里拿着刚刚煮熟、还冒着热气的嫩玉米,小口小口珍惜地吃着,金黄的玉米粒沾在嘴角,脸上是纯真而满足的笑容。
对他们来说,饥饿的记忆正在被这香甜的味道逐渐覆盖。
丰收带来的最直接变化,体现在每家每户的餐桌上,也体现在公共食堂里。
傍晚,王嫂家的餐桌上,摆着一盆热气腾腾、金灿灿的玉米面窝头,一大碗炖得烂熟的土豆烧肉虽然肉不多,但滋味浓郁,还有一小碟清炒的“微光”菠菜。
丫丫捧着比自己脸还大的碗,喝着浓稠的玉米糊糊,小肚子吃得滚圆,脸上是前所未有的红润光泽。
王嫂看着女儿,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末世初期抱着饿得直哭的孩子四处寻找食物的绝望场景,仿佛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即使在南方军区总部和研究所的机关食堂,变化也同样明显。
以前,这里虽然比外面好些,但主食限量,菜品也多是些脱水蔬菜和罐头肉,清汤寡水。
如今,食堂里弥漫着真正的食物香气。
大锅里是随便添的、浓稠的土豆玉米浓汤,蒸笼里是松软的杂粮馒头,甚至还能偶尔见到新鲜的炒青菜。
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年轻文员端着打得冒尖的饭菜,满足地对同事说:
“好久没吃到这么扎实的饭了,感觉干活都有劲儿了!”
一位中年书记员慢慢咀嚼着香甜的玉米,眼眶有些湿润,对身边的人低声道:
“想起刚逃难那会儿,为了一块发霉的饼干……唉,现在能安安稳稳坐在这里,吃上这么一顿热乎饭,真是……像做梦一样。”
连一向严肃的陈明远博士在食堂遇到林澈时,也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指着自己餐盘里的土豆说:
“林澈啊,你这‘复苏一号’和‘磐石二号’,可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现在研究所里,抱怨伙食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大家精气神足得很!”
粮食的充盈,如同最坚实的基石,稳住了幸存者阵营的根基。
人们不再为下一顿饭发愁,脸上的菜色被健康的红润取代,眼中麻木的绝望被对未来的期盼点亮。
孩子们在学堂里读书的声音更加响亮,工地上劳作的号子更加铿锵,连士兵们巡逻的脚步都更加坚定有力。
林澈走在田间地头,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平静的成就感。
他知道,这“复苏一号”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希望、尊严和重建文明的底气
深蓝的传承,最终化为了滋养这片焦土的甘霖,让生命的绿色,顽强而蓬勃地在这片死寂的世界里蔓延开来。
林莫站在研究所的高处,看着远方安全区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是久违的人间烟火气。
他知道,林澈为他们打造了最稳固的后方。
现在,他可以更加专注于锻造守护这一切的利刃与坚盾,去面对那依旧潜伏在黑暗中的、未知的威胁。
吃饱了饭的人们,将拥有无穷的力量,去创造属于他们的、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