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6日清晨,随着天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舱门开启的那一刻,指挥大厅内一片寂静,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顾远舟站在屏幕前长舒一口气,回头看了姜蕴宁一眼,轻声道:“姜同学,结束了。”
姜蕴宁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平静的神色下,没人知道她心里翻滚着怎样的浪潮。
这场任务,她原本只负责低噪声放大器(LNA)的研究,却因表现出色,逐渐承担起建模、仿真、算法迭代和姿态试验,乃至飞行全程的数据支持工作。
整整一年半,她日夜奋战在封闭基地,与外界隔绝。
直到这一刻,望着那枚载人火箭完成全流程闭环、平安归来——那个从数学公式中走出来的轨迹线条,终于被现实亲手印证了。
天舟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姜蕴宁阶段性工作的结束。
而此时的她,才18岁。
当年留德归国,她顶着所有人的不解与劝说。
导师说:“你这样的脑子,不该浪费在战火里。”
同侪说:“留下来,你会有自己的实验楼,和其他你想要的一切。”
可她只留下一句话:“我要回家。”
可那时的祖国虽广袤,却积贫积弱,容不下她心中的蓝图。
直到今天,她终于等到了那个能让梦想落地的时代,也终于能为当年的执念画上句号。
从图纸到苍穹,跨越了两个时代的愿望,如今终于掷地有声。
她不需要说话,只需要站在这里,就已经是答案。
直到这一刻,姜蕴宁才正式从运载火箭的任务中“下线”,收拾行李,悄然离开基地。
顾远舟把她从基地送走时,只说了一句:“我们还会见面的。”
接下来,飞行控制与推进系统的进一步发射准备,不再是她的重点方向。
但对上层而言,这只是另一场更深任务的开端。
由于她在算法建模方面的超前能力,以及在军工温控系统、极端环境模拟、信息处理架构等方向的多项成果,姜蕴宁被迅速纳入更高优先级的国家科研布局。
特别是她在“基础数学、算法架构与工程建模”三大交叉点上的综合优势,使她成为国家在某些关键领域中,极为稀缺的技术支点型人才。
与此同时,国际高端芯片领域的技术封锁日趋严峻,尤其是在航天、军工、人工智能等对核心算力依赖极高的应用场景中,自主可控的芯片体系迫在眉睫。
所以,姜蕴宁被安排转向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新方向:国产高算力、强抗扰性的核心芯片攻坚项目。
高算力决定系统能走多快,处理多复杂的任务;强抗扰性则决定它能否在干扰、冲击、高温、辐射等复杂环境中依然稳定运行。
这两者一旦结合,便构成真正能上阵的硬核科技——也是姜蕴宁接下来科研任务的核心焦点。
而为了安全起见,姜蕴宁继续保留“国防大学学生”的身份,对外保持低调。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为她量身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和工作计划,确保她在国家核心项目中的持续发展,同时严格保障信息安全与个人安全。
她没有被邀请参加记者发布会,也没有出现在科研成果展的主海报上。
但在某些仅对系统内部开放的通报名单上,她的名字被红框圈起,标注为“重点培养对象”。 不久后,原本网上关于她的几条新闻也悄然下线。
她的身份,从此不再公开提及。
可内部人都清楚——
她已从一名普通的年轻研究员,悄然踏入那个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圈层——国家战略科技人才的预备梯队。
姜蕴宁被安排进入一个全新的隐秘科研网络,专攻芯片架构与关键算法协同的国产替代项目。
而刚上大一时,她在吕思源教授手下参与的SiGe材料研究,如今也恰好成为最关键的底层支撑之一——这种具备优异高频性能与热稳定性的材料,正是强抗扰芯片在航天军工等极端应用中的核心选材。
从材料到算法,从仿真到建模,姜蕴宁的研究轨迹几乎覆盖了整个技术链路。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算法工程师,却在多项国家核心工程中,以模型优化与系统集成能力打通多个关键节点,也因此成为这个隐秘网络中少有的全域型技术骨干。
在返回学校前,姜蕴宁终于抽出短暂的时间回了一趟苏市的家。
此时,距离她离开家已经过去两年了。
如今的她,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是国家重点人才,是一份被保护的“资产”。
门口不远处,两位穿着便装的安保人员静静守着——不打扰、不多言,却时时刻刻在注意周围动静。看似普通的别墅,其实已经设下了暗哨与布控,确保她的安全。
家里的电话和网络线路都被特别加固,任何外来通讯都会经过层层审核,防止信息外泄。
家里人对她的真实工作内容一无所知。姜蕴宁心里清楚,越是不知道,才越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因此关于自己的情况,她从未提及半句。
姜家终究不是寻常人家,姜氏集团旗下的【辰光机电】与军工、航天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长期合作,所以姜家人的眼界自然不同于常人。
虽没人问出口,但看着那些只字未提的细节,他们心里都明白——这孩子如今涉足的领域,分量之重,已非他们能随意过问的范畴。
既骄傲又心疼。
前十五年,她没有家人的细心陪伴。
后面,她依旧没有家人的细心陪伴。
而姜蕴宁自己也明白:
从她选择了那条路开始,回家,于她而言,将不再只是归途——
更是分界线。
分界线这头,是亲情和日常生活的片刻宁静;
分界线那端,则是使命、秘密,以及一场仍在继续的远征。
姜妈妈望着女儿愈发沉静的脸庞,终于明白,那十五年的缺失,已成今生无法填补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