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大厅。
到处弥漫着低沉的嗡鸣声,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着推进系统、温控和通信的数据曲线。
按照惯例,运载火箭不会在发射当天才被送上发射台,而是会提前数日,甚至一两周,就完成安装与综合检查。
此刻,距离正式发射还有五天,装载着“盘古锤一号”撞击器和“天目一号”观测器的运载火箭,已经静静伫立在发射塔架上。金属机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等待它即将开始的征途。
发射前的各项准备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系统检测、燃料加注准备、遥测通道验证、气象条件监测与评估同步进行,一切都在为那最后的点火做准备。
梁志远站在控制室一侧,翻阅着最新的轨道与任务参数数据。
控制台前,姜蕴宁正专注操作,身后几位核心成员低声讨论着关键参数,偶尔指向屏幕上的曲线或报告,或在显示屏前标记关键点。
梁志远眉头微皱,“姜工,‘Y-0103’的小行星自转速度最近有轻微变化,角速度增加约 0.00001 弧度每秒。推进系统必须保证可进行微调,轨道偏差不能超过预定范围。”
在科学报告中,“角速度增加约0.00001 弧度每秒”这种变化非常微小,但对于撞击精度要求极高的小行星任务而言,仍必须考虑,并据此调整撞击器的姿态控制。
而这一数据,则是通过地面天文观测与空间探测器数据的结合分析得出的,方法精密且高度可靠。
随着姜蕴宁的操作,界面上显示推进器微小的姿态调整指令已成功预置。
她确认无误后,低声说道:“轨道修正程序已完成校准。如果出现微小偏差,系统将自动进行微调,确保撞击精度。”
梁志远适时开口提醒,“各组注意,发射窗口只剩五天时间,所有设备必须确认无误,任何微小异常都要立即报告。”
当天傍晚,系统检测顺利完成,各分系统反馈的数据显示——推进、制导、热控、电源、通信均稳定在安全容差范围内。
在航天领域,这种全系统检测完成后进行的会议被称为——发射前综合评审会议。
这场会议是航天任务中的“最后把关”。
会议不仅要确认各系统运行正常,还需讨论潜在风险与应急处理方案,例如气象突变、推进器异常或通信中断等。通过提前明确应对措施,团队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意外发生时的影响,从而提高任务的安全性与成功率。
在所有系统检测确认无误后,由项目的总负责人主持,各系统主管逐项汇报状态,最终由发射指挥中心集体决定是否进入正式的发射准备阶段。
在这一关键节点上,总负责人俞建川召集主要科研负责人召开会议。
会议室内,长桌两侧整齐坐着各系统主管——推进、结构、制导、热控、遥测、气象等负责人。
每个人神情严肃,挺直腰背端坐在长桌两侧,双手或交叉放在桌面上,或轻握笔记本,目光紧盯着桌上的数据报告与显示屏,随时准备回应或记录最新信息。
会议室内,灯光略显昏暗,气氛中弥漫着紧张与克制。
俞建川站在会议室最前方,环视一圈,与会者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他沉声说道:“各组,请逐项汇报最新状态,确保没有遗漏和隐患。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盘古锤一号’与‘天目一号’顺利进入发射准备状态。”
与会者纷纷点头,屏息以待。
确认大家都准备妥当后,俞建川的目光落在姜蕴宁身上,语气坚定而有分量,“下面,由推进系统负责人姜蕴宁开始汇报。”
姜蕴宁点了点头,利落地站起身,走上前去,手指在显示屏上滑动,调出推进器的各项参数数据。
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和数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映照出她专注的神情。
她挺直身躯,朗声开口:“本次汇报主要包括推进系统整体状态、轨道修正能力,以及保证撞击精度的微调准备情况。”
她抬头看向屏幕,“屏幕上同时显示了系统的风险评估结果和各项验证数据。”
她顿了顿,手指在界面上指向关键曲线和数值,继续说道:“推进器姿态微调指令已预置,轨道修正程序完成参数校准并准备就绪,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响应均已验证。所有数据表明,破空一号推进系统功能稳定可靠,能够支持‘盘古锤一号’撞击器精确命中目标。”
她环视一圈,与会者目光集中,低声补充:“请各位如发现任何异常或疑问,随时指出,以便我们及时确认和调整。”
会议室内,发射前综合评审会议仍在紧张进行。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会议室里,撞击任务科学团队正全神贯注地进行最后的目标确认。
天文观测组提供了最新的轨道数据后,撞击任务科学团队立即将数据输入系统。
计算机屏幕上,小行星的轨道模型、亮度曲线和自转参数随之不断刷新。科学家们仔细比对每一条观测数据,反复调整撞击窗口和入射角度。
每一次微小的数值变化,都可能直接影响撞击精度。
他们耐心而专注地反复确认数据,不厌其烦地低声交流观测结果,确保最终方案能够精准传递给推进和制导团队,为撞击器的精确撞击提供可靠依据。
一边是“盘古锤一号”撞击器团队确保各设备正常运行,一边是撞击任务科学团队精确锁定目标“Y-0103”小行星的轨迹,两条工作线在发射前同步推进,为即将到来的太空任务构筑坚实保障。
外面的发射台上,“盘古锤一号”撞击器和“天目一号”观测器静静等待。
作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开端,“盘古锤一号”撞击器不仅承载着科学团队长时间以来的研究成果,也象征着华国应对天体威胁的第一步探索。
它将精准撞击目标小行星,为验证轨道偏转技术、积累经验数据、完善防御体系提供关键依据,同时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的科技实力与决心。
随着确认工作逐步完成,项目团队也越来越紧张。
所有的目光汇聚到这颗撞击器身上,等待它迈向未知的小行星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