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木星是气态巨行星,表面大部分是厚厚的大气层和液态金属氢层,没有固态表面,所以无法登陆。
而“光舟一号”成为最接近木星的探测器。
传回的数据量庞大,但国家只选择公开其中部分图像和科学结果。剩下的原始数据,由各科研团队保密深入分析,以确保技术安全和科学准确性。
即便只是公开了一部分,这些画面依旧令人震撼。
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清晰可见,层层云带翻滚着绚丽的色彩,仿佛一幅活生生的行星画卷铺展开来。
图像公布后,网络瞬间沸腾。
网友们纷纷刷屏评论:
“厉害了,我的国!”
“大红斑也太震撼了吧,感觉就像一颗巨大的眼球一样!”
“木星的云带层层叠叠,色彩流动得就像一幅活生生的油画!”
“光舟一号太厉害了,居然能拍到这么清晰的照片!”
“谁懂那种穿越光年,为你而来的浪漫啊……”
社交平台上,热议话题不断上升,科学爱好者和天文迷兴奋地分享截图和分析,短短几个小时内,“光舟一号”和“木星观测”就登上了热搜榜。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评论区里,有网友愤愤不平地写道:
“这么大规模的资金去研究遥远的行星,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花那么多钱去研究那么远的一个球,结果最后就拍了这么一些照片?请问,意义在哪里?这钱,还不如用在老百姓身上。”
“科研重要,但普通人生活才是现实问题。再深入地研究木星,也比不上给人们建一家医院更有意义。”
“研究木星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直接好处?吃不上饭、看不起病,还不如不要。”
“科研成果遥不可及,老百姓根本看不到实际回报。”
讨论瞬间形成两派,一边是被震撼画面吸引的天文迷和科技爱好者,另一边是关心民生、质疑高额科研投入的网友。
热烈的争论在网络上延续着,像一股涌动的潮流,将科学发现的喜悦与社会现实的焦虑不满交织在一起。
然而,正当讨论愈演愈烈时,一段采访视频的流出,让整个话题逐渐多了几分理性的色彩。被采访的对象是……国民偶像姜蕴宁。
或许换作其他科研人员站出来回应,评论区早已被质疑声淹没——
“浪费纳税人的钱”
“站着说话不腰疼”
“又是以科研的名义骗钱”
……
这样的言论并不罕见。
但姜蕴宁不同。
作为连续二十多年坚持公益捐赠的人,姜蕴宁虽然鲜少亲自出面,但她有专门的经理人长期负责各类捐赠事务。
这些资金并非流向基金会,而是直接投入教育、医疗与科研基础建设项目——从偏远山区的学校,到西部的医疗援助,再到航天基础设施的改造,都能看到她资助的痕迹。
而她背后的姜氏集团,不仅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出资方之一,更是每年缴纳税收居前列的纳税大户。
因此,当她出现在公众视野时,那些惯常的指责,比如:
“你们科研人员不懂民生”
“这些钱该花在老百姓身上”
“你们就只会圈钱”
……
等等的争论都像被按下暂停键,网络上反而安静了几分。
人们也愿意去听听,这个既在实验室里埋头科研,又在现实社会中真金白银付出的女人,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镜头前,姜蕴宁身着一袭剪裁得体的浅色旗袍,发髻松松挽起,几缕碎发垂在耳畔,映着灯光微微泛亮。她没有佩戴过多饰品,只有一对细小的珍珠耳钉,衬得气质愈发温雅从容。
“有人觉得,我们花了太多钱去研究一个离地球几亿公里的行星。”
她微微一笑,神情平静,“对于这种质疑,我完全理解。科研需要巨大的投入,而投入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不确定。”
她的语调轻柔,却笃定而有力。
“但是,我想说的是:科研,从来不是只为了眼前。”
她略微停顿,抬眸看向镜头:“科学探索的每一步,都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一次能力提升。哪怕今天的研究成果看似遥远,它终将改变我们的明天。”
“以木星为例,它距离地球超过六亿公里。信号往返一次,要四十多分钟。这对通信、数据压缩等技术都是极高的要求。而这些技术,未来都可能应用在卫星互联网、深空通信、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网络体系中。”
“再比如,为深空探测研制的高性能推进系统和发动机,经过改造后,也能服务于民用航天、能源乃至国防领域。”
“我们研究木星,不是为了凑热闹,不是因为其他国家研究,所以我们也跟着研究。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磁场、辐射带、卫星系统,每一项研究,都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整个太阳系的演化规律。而当我们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其实也在学习着如何保护地球。”
“另外,木星富含氦-3等稀有能源。提前进行科学探测,不仅是为了科研本身,更是在为未来太空资源的战略布局做好准备。”
她顿了顿,眼神里闪过一丝温柔。
“科学探索,就像一棵树。它的根扎在看不见的地方,但正是那部分,看似无用的根,支撑着整棵树的未来。”
“有些研究,也许十年、二十年不会见效,但当它的成果落地时,最终都会落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成为通信、能源、医疗、交通中的一次改变。比如当年我们投入卫星导航、材料研究的时候,也有人质疑‘有什么用?又不能吃。’,对不对?可是现在看来,没有人离得开这些技术。”
“科学,不是浪费,是一种积累。”
采访的最后,她轻声补了一句:
“我们这一代人,也许看不到全部的成果,但是,下一代能啊。”
采访结束后,科技部工作人员走上前,轻声提醒道:“姜工,徐部长在等您。”
备注:2022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最早将在2030年实施天问四号任务。这项计划旨在2035年左右一次性发射两个探测器前往木星和天王星进行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