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再次洒满苏氏医堂的庭院,距离凌昭随梅知雪前往海城已过去数日。苏念卿的生活似乎重归往日的节奏,问诊、施针、配药,周而复始。然而,只有她自己清楚,内在的世界已然不同。
完全归位的杏花神格,不仅赋予了她更磅礴的力量,更让她对“生机”与“治愈”的本质有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她开始尝试将青木回春之力更精微地融入传统的针灸与方剂之中。
这日,医堂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是城西的一位陈姓老匠人,年轻时劳累过度,如今年纪大了,不仅旧伤反复,脏腑也多有亏损,气血两虚,寻常药石难以速效,只能慢慢温养。更棘手的是,苏念卿在他脉象中察觉到一丝极淡的、源自“清漪园”事件的秽气残留,虽不致命,却如附骨之疽,阻碍着生机的自然恢复。
若在以往,苏念卿或许会以温和药方徐徐图之,辅以砭石疏导。但此刻,她心中有了新的想法。
她请陈老躺下,取出了砭石针。这一次,她并未立刻下针,而是先闭目凝神,砭石手串与她胸前的蕙草玉佩同时泛起微光。她引导着体内温和的杏花神力,不再仅仅将其作为驱邪或滋养的能量,而是尝试将其化为一种更本质的“秩序之力”,一种能够“梳理归正”生命本源的法则体现。
针尖刺入穴道的瞬间,陈老只觉得一股温和的暖流注入,不同于以往针灸的酸麻胀感,这股暖流仿佛带着奇异的“智慧”,自动循着他干涸的经脉游走,所过之处,不仅驱散了那丝阴冷的秽气残留,更如同春雨滋润旱地般,唤醒了他体内沉寂的生机。原本滞涩的气血开始顺畅流转,亏损的脏腑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令人称奇的是,苏念卿下针的同时,口中轻声念诵着调整后的药方。那声音似乎也蕴含着奇异的力量,与针下的神力、与她开出的药方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药方中的君臣佐使,仿佛被赋予了灵性,其药力走向与针灸引导的生机流向完美契合。
一套针法行完,苏念卿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精神消耗颇大。而陈老则感觉周身暖洋洋的,久违的精力重新涌现,脸色也红润了许多。他难以置信地活动了一下筋骨,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苏大夫太厉害了!我感觉好像年轻了十岁!”
苏念卿微微一笑,递上写好的药方:“陈老,按此方调理半月,当可除根。日后还需注意休养。”
送走千恩万谢的陈老,苏念卿回到内室,难掩心中的激动。她立刻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新建了一个加密文档,开始记录刚才的治疗过程、神力运用的心得以及药方调整的思路。她将这份初步的、融合了神族之力与现代医学理念的笔记,命名为 《灵枢新解》初稿。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将神力的“法则”特性与人类医学的“经验”体系相结合,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但这条路,或许能真正实现“医者仁心”的极致——不仅是治愈伤病,更是守护和焕发生命的本质。
整理完笔记,她习惯性地调出了沈墨言共享的实时能量监测地图。代表金陵区域的光斑,依旧呈现出一种异常的、过于“平静”的能量背景,仿佛所有的波动都被某种力量刻意抚平、吸收了。这反常的宁静,比激烈的波动更让她不安。
她想了想,接通了与沈墨言的加密通讯。
“沈先生,关于金陵的能量异常,我这边有一个初步的观察。”她将自己的发现和担忧告知沈墨言,“这种能量层面的‘沉寂’,是否可能是一种大型阵法或结界运行时的特征?目的是为了掩盖内部真正的能量活动?”
沈墨言在另一端沉吟片刻:“你的推测很有价值,苏医生。这种可能性很大。NIAS的技术更偏向于监测‘活跃’的能量变化,对于这种‘压制’和‘吸收’性质的静态结界,灵敏度确实不足。我会立刻调整监测参数,尝试从能量‘缺失’和‘背景扭曲’的角度重新分析金陵数据。”
“另外,”苏念卿补充道,“我尝试将神力应用于医学,有了一些进展。或许,这种对‘生机’和‘秩序’的感知,也能应用于对能量环境的分析。如果方便,我希望可以获得一些金陵地区更基础的地脉和人文能量分布数据,我想尝试从‘生机流转’的角度进行交叉验证。”
沈墨言对此表示了高度支持:“当然可以!这是非常好的思路,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验证才能更接近真相。数据我会尽快整理发送给你。或许不仅能在医学上开创新境,也可能为我们对抗‘晦’提供全新的视角。”
结束通话后,苏念卿看着屏幕上《灵枢新解》的标题,目光坚定。她的道路很清晰:以医术守护生命,以神力探寻真相。无论是苏州、海城,还是那片暗流汹涌的金陵,只要威胁存在,她便会用自己方式,战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