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周云弈的实验室。
屏幕上,代表程朗加密签名的数据流如同狡猾的游鱼,在深城周边的网络海洋中时隐时现。周云弈尝试了多种追踪模型,但对方显然具备顶级的反追踪能力,每次即将锁定具体位置时,信号就会消失在加密迷宫中。
就在他凝神尝试一种新的路径预测算法时,操作界面右上角一个极其隐蔽的、他私自设立的监控窗口,突然闪烁起熟悉的、不带任何标识的淡蓝色数据流入提示。
是那个“观测者”!
周云弈精神一振,立刻将主屏幕暂缓,优先处理这条突如其来的匿名信息。数据流很短,结构却异常精巧,仿佛一个被精心折叠的信封。他调动了数层解密协议,才将其缓缓展开。
里面没有文字,没有图像,只有一个极其复杂的、他从未见过的动态追踪算法模型。
周云弈快速浏览着这个算法的核心逻辑,越是深入,眼神越是震惊。这个模型的设计理念远超他目前的认知,它并非基于传统的Ip或信号强度追踪,而是另辟蹊径,专注于分析目标在多层网络伪装下,其数据处理习惯、加密节奏偏好、甚至是在极端情况下本能采用的冗余保护机制所留下的、几乎不可复制的“行为指纹”。
这个模型,简直就像是专门为了对付程朗这种级别的、善于隐藏自身的数字幽灵而量身打造的!
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个匿名算法模型导入自己的分析系统,替换掉原先的追踪模块,并将之前捕获的、属于程朗的加密签名和行为碎片作为输入源。
奇迹发生了。
屏幕上原本杂乱无章、断断续续的信号点,在新的算法解析下,开始呈现出一种微弱的、但确实存在的规律性。一条模糊的路径被勾勒出来,虽然依旧无法精确定位到某个建筑或房间,但已经将范围从整个深城周边,缩小到了深城南区某个特定的高科技产业园及毗邻的高级住宅区。更关键的是,算法还标记出了几个程朗可能用于紧急通讯或数据中转的、尚未被激活的备用节点位置。
这效率,提升了何止十倍!
周云弈看着屏幕上清晰了许多的追踪结果,内心却毫无喜悦,反而充满了更深的疑虑。这个“观测者”到底是谁?为何三番五次在他遇到技术瓶颈时提供关键帮助?其技术实力深不可测,对“晦”及程朗的了解也非同一般。
他尝试反向追踪这条匿名数据流的来源,结果和之前几次一样,如同石沉大海,对方在传递完信息后,便彻底消失在数据的汪洋之中,没有留下任何可供追溯的痕迹。
他沉默地将新的追踪结果和“观测者”再次提供关键援助的情况,同步给了梅知雪、苏念卿和沈墨言。
在报告的末尾,他补充了自己的判断:
“‘观测者’提供的算法针对性极强,其对程朗行为模式的了解程度,令人震惊。其立场依旧矛盾,但所提供的帮助真实有效。建议:在高度警惕的前提下,可有限度利用其提供的情报,同时加速构建我们自身独立的、不依赖外部信息源的技术追踪体系。”
发送完报告,周云弈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窗外,深圳的夜色被霓虹灯点亮,一片繁华景象。然而在这片繁华之下,数据世界的暗战同样惊心动魄。一个看不见的盟友,或敌人,正在以他无法理解的方式,介入这场博弈。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无论“观测者”是善意还是另有图谋,眼下,抓住程朗的尾巴,才是重中之重。他再次投入到与那个数字幽灵的较量中,只是这一次,他手中的“网”,更加锋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