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轮胎压过城市边缘的道路,发出单调而沉闷的声响。
凌笑甚至还未看到那所传说中中学的轮廓,一种无形的压力已经像潮湿的雾气般渗透进来。
这并非物理上的感知,而是【共情涟漪】被动触发后,灵魂层面捕捉到的回响——一种混合了疲惫、焦虑、恐慌与一丝丝绝望的庞大情绪集合体。
它厚重、粘稠,几乎要凝成实质。
凌笑的意识沉入系统,眼前展开的虚拟地图上,城市中心偏北的位置,一个暗红色的光斑正不祥地搏动着,如同一个发炎的伤口。
系统冰冷的标注文字悬浮其上,清晰地定义了这片区域的本质。
p1级压力源:“xx中学”极端应试压力场。
特征描述:无限挤压时间、高度军事化管理、成绩至上主义、普遍焦虑与睡眠不足。
负面价值:扼杀创造力,损害身心健康,扭曲教育本质。
看到这几行字,凌笑仿佛能听见无数支笔在纸上疯狂划动的沙沙声,能看见凌晨五点灯光下少年们布满血丝的双眼,能感受到每一次成绩公布后那令人窒息的沉默。
他将车停在距离学校数公里外的一处僻静路边,没有贸然靠近。
他不是来拆毁一所学校的,那太过粗暴,也违背了他的初衷。
他拿出手机,开始浏览关于这所学校的公开资料和网络上的各种讨论。
一张张密不透风的作息时间表,一条条严苛到近乎反人性的校规,一个个曾经或正在其中挣扎的学生留下的碎片化感言,共同拼凑出一个巨大而冰冷的教育机器的形象。
它高效,它成功,它将一批批学生送入顶尖学府,但代价是磨平他们的棱角,抽离他们的灵气,用恐惧作为最底层的驱动力。
“目标不是否定刻苦与奋斗,”凌笑在心中对自己说,“而是消除这种将人异化为工具的极端氛围本身。”
他要做的,是为这台过度轰鸣的机器降温,让里面的齿轮不再以一种即将崩溃的状态疯狂运转。
他要让这里的奋斗回归其本意——为了成长与未来,而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与“掉队”的恐惧。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夜色渐深。
凌笑静静地等待着,像一个蛰伏的猎人。
他在等一个最佳的时机——月考刚刚结束的这个夜晚。
此刻,持续紧绷的弦达到了一个峰值,随后便是短暂的、充满疲惫的松弛。
这种状态下的集体精神场,最脆弱,也最容易被外力引导和重塑。
午夜时分,当整个城市都陷入沉睡,唯有那片暗红色的光斑依旧在地图上散发着焦虑的余温时,凌笑闭上了眼睛。
“系统,”他的指令在意识中响起,清晰而坚定,“锁定‘xx中学’范围内的精神场。指定消除概念为:‘非人性化高压’与‘集体性焦虑’。保留其合理的学业要求与积极的奋斗精神。”
系统的回应迅捷而冰冷。
指令确认。
概念解析中……目标锁定……执行大规模、高精度精神层面干预。
预计消耗点数:1,200,000点。
是否执行?
“执行。”
凌笑的话音刚落,他感到自己的总点数瞬间被抽走了一大块。
当前总点数:4,813,500点。
一股无形的、无法被任何科学仪器探测到的力量,以他的意志为源头,跨越数公里的距离,如同一场精准的甘霖,温柔而坚定地笼罩了整片校园。
消除的效果并非狂风骤雨,而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校长办公室里,年过半百的王校长正对着下个阶段的作息表草案皱眉。
这份由教务处提交的方案,将学生的自习时间又压缩了十五分钟,用于增加一次“随堂小测”。
这在过去是常态,是他一手推动并引以为傲的“时间管理极致化”的体现。
但今晚,他盯着那密密麻麻的表格,心中却莫名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别扭与抗拒。
“不太对劲……”他喃喃自语,自己也说不清哪里不对劲。
只是觉得,那表格上透出的不是效率,而是一种让人心头发紧的窒息感。
鬼使神差地,他拿起红笔,划掉了那个“随堂小测”的提议,反而在下方批注:晚自习后增加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熄灯时间不变。
写完后,他自己都愣了一下,但那股烦躁感却奇异地消散了。
他长舒一口气,觉得这样似乎“顺眼”多了。
高三教学楼,一位以严厉着称的班主任正准备在班级群里点名批评几个这次月考退步明显的学生。
尖刻的措辞已经打好了腹稿:“别人都在进步,你们是在梦游吗?离高考还有几天自己心里没数?对得起谁?”但当他手指即将触碰到发送键时,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那几个学生在考后憔悴的面庞。
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感让他瞬间失去了所有斥责的欲望。
他删掉了那段话,沉默了许久,重新打出了一行字:“这次没考好的同学别灰心,总结经验最重要。有问题的随时来办公室找我,我们一起分析。”
与此同时,许多科任老师在备课时,开始不自觉地思考如何让课堂变得更有趣,而不是单纯地重复知识点;走廊上巡查的教导主任,看到两个学生在课间小声说笑,习惯性地想上前呵斥,脚步却顿住了,最终只是摇摇头,转身走开。
变化在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
他们依然在埋头苦读,桌上的试卷依然堆积如山,但那种“一步踏错,万劫不复”的巨大恐惧感,像笼罩在心头的乌云,悄然变淡了。
晚自习的课间,走廊里开始出现了三三两两的低声说笑,那笑声真实而轻松,不再是过去那种压抑后的短暂宣泄。
宿舍里,因为过度焦虑而彻夜难眠的人数,似乎在一夜之间减少了。
第二天课堂上,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竟然举手问了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有些“愚蠢”的基础问题。
老师没有不耐烦,反而耐心地进行了解答。
甚至远方的家长也受到了这股涟漪的影响。
一位母亲在给儿子打电话时,习惯性地开口就问:“这次考了多少名?”,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最近是不是又瘦了?学习别太累,注意身体。”电话那头的儿子愣住了,半天没说话,电话这头的母亲也觉得自己的转变有些突然,但心中却感到一阵久违的轻松。
无形的枷锁正在被悄然解开。
凌笑的车内,系统的提示音终于响起,带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检测到目标区域压力指数已由p1(极端)下降至p3(偏高但可控)合理阈值。
抽象负面精神场消除完成。
开始结算奖励……
奖励结算:强化点+2,200,000点。
获得特殊技能:【氛围调和(区域性)】。
【氛围调和(区域性)】:可主动激发,小幅影响自身周围(半径500米)群体的集体情绪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平复躁动、缓解恐慌、或提振低迷士气。
每次激发需消耗精神力。
总点数更新:4,813,500 + 2,200,000 = 7,013,500点。
净赚一百万点,还附赠一个实用的新技能。
凌笑缓缓睁开眼,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他知道,自己做对了。
接下来的几周,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在这所“高考工厂”内部发酵。
师生们都敏锐地感觉到,学校的氛围变了,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学习的痛苦感降低,但奇怪的是,整体成绩并未出现预想中的下滑,反而因为学生心态更趋于健康稳定,在几次联考中,高分段学生的发挥甚至比以往更加出色。
最先察觉到这种深层异常的,是校外的观察者。
一位长期关注应试教育的社会学者在自己的专栏中发表了一篇引起热议的文章,标题是《xx中学悄然转型:是教育理念的自觉回归,还是未知因素的影响?
》。
随后,各大媒体的报道基调也开始转变,从过去的“揭秘高考工厂的非人生活”,变成了“‘高考工厂’淡化军事化色彩,探索素质教育新路?”
一时间,这所学校的变化成为了教育界的新热点,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衡水模式”的再一次深刻反思。
大部分评论都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降温”,是教育回归本质的积极信号。
省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将此作为学校自我改革、主动寻求健康发展的正面典型,进行了低调的表扬。
没有人能将这一切与一个坐在车里、远在几公里外的年轻人联系起来。
凌笑的消除行动,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已经远远超出了那座校园的围墙,开始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扩散开来。
而这场由他一手掀起的风暴,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
(第24章)
网络的涟漪仍在扩散,关于那座小城教育“内卷”退烧的讨论,已经从本地论坛蔓延至全国性的教育平台。
屏幕上,一张张抓拍的照片和视频片段里,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在黄昏的操场上,讨论着球赛或是某个明星的八卦,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属于那个年纪的轻松与活力。
曾经那种被试卷和排名压得喘不过气的麻木与疲惫,仿佛被春风悄然吹散。
凌笑靠在“蜗牛号”舒适的沙发上,指尖划过这些新闻报道。
他没有去关注那些教育专家们长篇大论的分析——他们将这一切归因于“社会舆论监督下的良性自我修正”与“新一代家长教育观念的集体觉醒”。
这些宏大的叙事,巧妙地将他那次“献祭”的真正作用,掩藏在了一系列合乎逻辑的社会学解释之下,这正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他真正的欣慰,源于那些鲜活的个体。
这种改变,远比净化一片被污染的湖水,或是清理一座堆积如山的垃圾场,更能触及灵魂深处。
物理世界的污秽可以被量化,可以被清除,但人心中的“扭曲”,那种集体性的心理重压,一旦被校正,所释放出的生命力是如此灿烂夺目。
这让他对新获得的能力【氛围调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它并非强行扭转人心的魔法,而更像一位高明的调音师,在无数根绷得过紧的琴弦上轻轻一拨,让整个乐团重新找到和谐的共鸣。
在应对这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问题时,它的力量超乎想象。
解决了这个棘手的“教育内卷”样本,凌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运行的肌理之中,不再仅仅是处理那些显而易见的物理“污染”。
他的影响力,变得更加隐秘,也更加深远。
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窗外的阳光正好。是时候上路了。
“蜗牛号”的引擎发出一声平稳的低吼,缓缓驶离了这座已经恢复安宁的小城。
凌笑的心情前所未有的豁达与开阔。
教育、环境、公平……这些庞大的社会议题,如今在他眼中,都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被观测、可以被干预的“齿轮”。
他的旅程,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移动,而是一场场针对社会生态的微观调节实验。
他没有刻意去查看系统地图上那些闪烁的光点,而是随心所欲地选择了一条风景优美的国道,任由“蜗牛号”载着他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
沿途的村镇富饶而宁静,田野里生机勃勃,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有序,仿佛一幅岁月静好的完美画卷。
系统地图上,这片区域也呈现出代表健康的稳定绿色。
然而,就在车轮碾过一片金黄的稻田,远处炊烟袅袅升起时,凌笑的心头却无端掠过一丝极其轻微的、难以言喻的违和感。
那感觉稍纵即逝,仿佛只是风吹过耳畔的错觉,但那份过于完美的平静,不知为何,反而让他悄然绷紧了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