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一辆骡车疯了一样冲进村,赶车的是个满脸惊慌的汉子,车上一个妇人抱着个裹在厚棉被里的孩子,哭得几乎晕厥。车还没停稳,那汉子就连滚带爬地冲进药房,噗通一声跪在凌风面前,磕头如捣蒜:“凌大夫!您是活菩萨!救救俺家铁蛋吧!他……他抽风了,没气儿了!”
凌风心里一沉,一个箭步冲过去。掀开棉被,只见一个约莫四五岁的男孩,脸色青紫,牙关紧咬,口吐白沫,四肢剧烈抽搐,呼吸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典型的急惊风(小儿高热惊厥),已到危重阶段!
“什么时候开始的?之前有发烧吗?”凌风一边快速检查孩子的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触摸额头(滚烫),一边急问。
“下……下午开始的,本来有点咳嗽发烧,俺们没当回事,刚才突然就抽起来了,越来越厉害……”汉子语无伦次。
“吃了什么药?”
“就……就吃了点村里的退烧药丸子,不管用啊!”
情况万分危急!这种程度的高热惊厥,随时可能窒息、脑损伤甚至死亡!必须立即抢救!凌风瞬间做出了决断。常规退烧镇静药起效太慢,远水难救近火!必须行险一搏!
“柱子!准备针!最长的毫针!春苗,快去熬安宫牛黄散的底药!快!”凌风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稳住了混乱的场面。他迅速将孩子抱进里间治疗室,屏退闲杂人等,只留铁柱帮忙。关上门瞬间,凌风意念微动,那套灵枢金针已悄然滑入掌心。他需要更强的刺激力来醒脑开窍!
“柱子,按住孩子人中、合谷!”凌风吩咐的同时,已凝神静气,太极导引术运转到极致。出手如电!第一根细如牛毛的金针,直刺孩子鼻下人中穴,浅刺疾出;紧接着,第二针、第三针分别刺入十指尖端十宣穴,快速点刺放血,挤出紫黑色血滴;第四针、第五针取头顶百会、颈后大椎,用泻法疾刺。下针之快、认穴之准,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针尖微颤,隐隐有极轻微的嗡鸣!铁柱看得眼花缭乱,只觉得风哥下针时,整个人的气势都变了,仿佛与那金针融为一体。
然而,孩子依旧高热昏迷,抽搐稍缓但未止。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凌风取出一根中长的金针,对准孩子胸前膻中穴,将全部意念和那丝宝贵的气息灌注针尖,缓缓捻转刺入,意图直透心包,泄热开闭!针入寸许,阻力巨大,凌风额角青筋凸起,汗水瞬间湿透内衣,但他意念坚定,引导那丝气息如锥钻冰,缓缓推进!突然,孩子“哇”的一声,吐出一大口粘稠痰涎,青紫的脸色眼见着开始转红,呼吸也变得粗重有力了些!
“有门!”铁柱惊喜低呼。
凌风不敢怠慢,迅速起针,又换普通毫针巩固,刺曲池、合谷退余热,刺涌泉引火下行。此时,春苗也端来了煎好的药汁。凌风小心将药汁给孩子灌下。
一套抢救如疾风骤雨,前后不到两刻钟。当凌风起完最后一针,孩子的高热已开始下降,抽搐停止,虽然还虚弱昏睡,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脸色也恢复了孩童应有的红润。
孩子的父母被允许进来,看到孩子转危为安,对着凌风又要下跪,被凌风死死拉住。“大哥大嫂,快别这样,孩子没事了就好。赶紧喂他喝点温水,需要绝对静养。”凌风疲惫地摆摆手,脸色苍白,近乎虚脱,这次抢救对他精神和气息的消耗前所未有。
“凌一针起死回生”的神奇事迹,像长了翅膀,伴随着元宵节的烟火,迅速传遍了凌家坉和邻近的村落,甚至引起了公社卫生院的注意。这一次,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个濒死的孩子从鬼门关拉回,疗效确凿,无可辩驳!任何关于凌风“碰运气”、“夸大其词”的流言,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王福满激动得老泪纵横,连公社李书记也打来电话表示慰问和肯定。赵干事等人企图借“经济清查”搞事的阴谋,还没正式发动,就被凌风这次漂亮的“技术亮剑”彻底打乱了阵脚,暂时偃旗息鼓。
金针救险的波澜逐渐平息,凌家坉土药房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凌风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冷静。他知道,赵干事及其背后的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暂时的退却意味着更隐蔽的酝酿。而且,这次成功救治危重患儿,虽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将他和土药房推到了更引人注目的风口浪尖,必须利用这段宝贵的平静期,进一步“深挖洞,广积粮”,练好内功,稳固根基。
凌风做的第一件事,是召开了一次土药房内部总结会。参会的有王福满、孙大壮、铁柱、春苗,还有两位在药房帮忙、表现积极的妇女社员。会议地点就在药房后院,炉火烧得正旺。
“这次能救下孩子,有运气成分,但更是咱们平时严谨记录、药材储备充足、大家配合默契的结果。”凌风开场很冷静,没有居功自傲,“但也暴露了问题。遇到这种急症,光靠我一个人不行,万一我当时不在村里呢?或者同时来了多个急症病人呢?所以,咱们得有一套成熟的应急流程,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做到忙而不乱。”
在他的主持下,大家群策群力,结合这次抢救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凌家坉土药房急危重症应急处置预案》。预案内容包括:如何根据症状快速初步判断病情等级(分轻、中、重、危);如何根据等级启动不同响应(谁负责主抢救、谁负责辅助拿药器械、谁负责安抚家属并维持秩序、谁负责第一时间联系公社卫生院或准备转运、谁负责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和时间点);常用急救药品(如退烧药、强心药)器械(如血压计、吸痰管)的固定存放位置、定期检查和使用规范;甚至包括与上级医院沟通的标准用语和需要记录的关键信息。凌风特别强调,任何急救,必须保证至少有两名以上人员在现场并签字确认记录,这既是为了总结经验,也是为了在可能出现的纠纷中保护医护人员。
“以后,柱子、春苗,你们要开始有意识地独立处理急症。先从简单的昏厥、中暑、外伤出血开始,我在旁边看着。咱们要争取做到,即使我不在,你们俩也能撑起场面,处理好大部分紧急情况。”凌风看着两位爱徒,目光充满期望。铁柱和春苗既感到压力,又备受鼓舞,重重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