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签订,资金到位,“灏阳新材料”的中试基地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气氛从之前的凝重焦虑转变为紧张有序的忙碌。
陈明远几乎以厂为家,吃住都在工业园区临时隔出的办公室里,亲自盯着施工的每一个环节。
工地上日夜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工人们三班倒,追赶因之前意外耽误的工期。
韩教授和王工也带领研发团队泡在实验室和临时搭建的公斤级样品试制线上,根据最终确定的日本S公司设备参数,反复模拟和优化工艺流程,确保设备一到就能无缝对接,快速进入调试和试生产阶段。
祁阳每周至少去工地两次,有时带着沈弘毅,有时独自一人。
他不插手具体的管理,更多的是在现场观察进度,听取陈明远和韩教授的汇报,协调解决他们层面无法解决的资源问题。
他的沉稳和关键时刻的决断力,逐渐赢得了团队上下一致的信任。
校园里,学期的节奏也在加快。
期末考试的气息开始隐约可闻,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座位变得紧俏起来。
《中级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核心课程进入了最难啃的部分,教授们布置的作业和阅读材料量明显增加。
406宿舍的学习氛围再次浓厚起来。
祁阳不得不更加精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
白天,他高效处理公司邮件和电话会议,利用课间和碎片时间阅读沈弘毅发来的行业报告和潜在项目资料。
晚上,他则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投入到复习和完成作业中。
得益于系统强化的思维能力和专注度,他的学习效率极高,往往能比其他人更快地掌握复杂的概念和解题技巧。
他偶尔会在学习间隙,给陈明远或韩教授发条信息,询问进展。
得到的回复通常是“地基浇筑完成”、“钢结构吊装顺利”或“公斤级样品性能数据稳定,达到预期”。
每一条这样的消息,都让他感到踏实。
这天,《概率论》课后,周副教授叫住了祁阳。
“祁阳,最近看你挺忙的,公司那边还顺利吗?”周老师关切地问。他似乎通过某些渠道,对祁阳的“事业”有所了解。
“谢谢周老师关心,还在一步步推进,遇到些问题,但总体可控。”祁阳恭敬地回答。
“嗯,创业不易,特别是硬科技,周期长,风险大。”周老师点点头,话锋一转,“不过,我看你学业也没落下,这次随堂测验成绩很不错。”
“尤其是最后那道结合了随机过程和金融建模的拓展题,你的解题思路很新颖,看得出是下了功夫钻研的。”
“主要是老师讲得好。”祁阳谦虚道。那道题确实涉及了一些他之前在阅读风险管理资料时接触到的思想。
“别谦虚。”周老师笑了笑,压低了些声音,“下学期,学院打算开设一个‘金融科技与创新实践’的荣誉课程,小班授课,由我和另外几位有产业经验的老师联合主持,会引入很多真实的商业案例和项目实践。我觉得你很适合,有没有兴趣?”
祁阳心中一动,这无疑是一个接触到学院更核心的资源和圈子。
“谢谢周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我非常感兴趣。”祁阳立刻表态。
“好,那就算你一个。具体安排下学期初会通知。”周老师满意地拍了拍祁阳的肩膀,“好好干,兼顾学业和事业,很考验人,但也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带着这个意外的收获,祁阳回到了宿舍。
刚进门,就听到赵刚在对李哲哀嚎:“哲哥!这道题杀了我也!这正态分布后面跟着的假设检验是个什么鬼啊!”
李哲耐心地给他讲解着。
孙伟戴着耳机,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不知道是在敲代码还是在玩游戏。
祁阳放下书包,加入了讨论。
他拿起赵刚的习题册看了一眼,用更直观的比喻解释了假设检验的逻辑,让赵刚恍然大悟。
“卧槽!阳哥你早说啊!比教科书讲得明白多了!”赵刚兴奋地捶了祁阳一下。
李哲也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祁阳,你讲题的角度确实很独特,总是能抓住最本质的关系。”
祁阳笑了笑,没有解释。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理解力的问题,更是因为在真实的商业决策中,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基于不确定性和概率的判断与抉择。
就在期末考试临近,所有人都沉浸在复习的海洋中时,祁阳接到了陈明远打来的电话,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祁总!日本那边的设备,提前发货了!船期已定,预计比原计划提前半个月到达港口!”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好消息。祁阳握紧了手机,沉声回复:“好!立刻启动清关和运输预案,确保设备抵达后,能以最快速度运抵安装。通知韩教授团队,准备迎接‘硬仗’!”
放下电话,祁阳看向窗外。
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的梧桐树上,宁静而美好。
但他知道,在城市的另一端,一场关乎“灏阳新材料”生死存亡的“安装调试战役”即将打响。
他的奔跑,必须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