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热浪持续炙烤着天海市,但在“灏阳新材料”的中试车间内,气氛却比天气更加灼热。
随着“分区装料与动态烧结曲线调控”新工艺的全面应用,一批批性能数据高度一致的样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标志着工程放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壁垒被成功突破。
连续三批次的样品检测报告摆在祁阳、陈明远、韩教授和沈弘毅面前。
报告上的数据曲线漂亮得几乎重叠:克容量稳定在139±1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维持在90.5%-91.2%之间,关键的电化学阻抗参数也控制在极窄的波动范围内。
“漂亮!”陈明远难得地情绪外露,用力拍打着手中的报告,“一致性难题攻克了!这下看‘锐进资本’那边还怎么散布谣言!”
韩教授虽然依旧保持着学者的矜持,但眼角的细纹也舒展开来,显然对结果极为满意。
“工艺路线得到了验证,接下来就是稳定性和成本优化的长跑。王工他们功不可没。”
沈弘毅则更关注数据的商业价值,他快速浏览着报告摘要,对祁阳说:“祁总,这份数据足以让‘灏阳’在A轮融资中占据绝对主动。”
“我已经筛选出五家最合适的潜在投资方,包括两家产业资本和三家专注于硬科技的财务基金,计划下周开始初步接触。”
祁阳仔细翻阅着每一页数据,确认无误后,点了点头:“可以启动接触,但注意节奏。优先考虑能带来产业协同效应的战略投资者。”
“另外,稳定性长周期测试必须立刻跟上,我们需要未来三个月内无间断运行的数据,这才是说服力最强的证据。”
就在公司这边为突破性进展而振奋时,校园那边也传来了新的动态。
暑假过半,一些准备考研、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习的学生已经陆续返校,沉寂的校园恢复了些许生机。
祁阳接到了苏婉晴从海外打来的越洋电话。
她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时差带来的轻微沙哑,但语调明亮。
“祁阳,没打扰你吧?我这边刚结束一个小组讨论。”
“没有,学姐请讲。”祁阳走到宿舍相对安静的阳台。
“是这样,我们这学期的‘金融科技与创新实践’荣誉课程,周老师希望我们能提前做一些准备,特别是关注国内AI在传统产业落地的最新案例。”
“我记得你之前提过类似的方向,有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企业或研究团队可以推荐?”苏婉晴问道,语气认真。
祁阳心中微动,想到了沈弘毅前几天提到的那个陷入困境的“明锐科技”。他略一沉吟,说道:“确实有一个团队,叫‘明锐科技’,在做工业视觉检测,技术上有些特点,但听说最近在算法泛化和融资上遇到些困难。”
“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你可以作为一个调研方向。”
“明锐科技……好的,我记下了。谢谢。”苏婉晴顿了顿,语气略带调侃,“你那边呢?‘灏阳’的‘炉子’还顺利吗?”她显然通过某些渠道关注着祁阳的动向。
“刚啃下一块硬骨头,数据不错。”祁阳言简意赅,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那就好。”苏婉晴没有追问,转而聊了几句海外学习的见闻,便结束了通话。
几天后,沈弘毅面色凝重地找到祁阳,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祁总,我们接触的一家潜在投资方,‘深创投’的李总,私下向我透露,他们同时也收到了‘锐进资本’推荐的胡教授团队的项目资料。”沈弘毅沉声道
“关键是,对方资料里展示的中试样品性能数据,几个核心指标……竟然和我们刚刚突破后得到的数据高度相似,甚至在某些次要指标上还略有‘超出’。”
祁阳眼神一凝:“高度相似?具体到什么程度?”
“克容量声称达到141mAh\/g,效率91.5%,循环寿命曲线也和我们优化后的形态几乎一致。”沈弘毅将一份打印出来的、对方模糊处理过的数据截图递给祁阳
“这太巧合了。我们的数据刚刚内部确认,他们就拿出了几乎一样的东西。我怀疑……”
“数据泄露?或者……伪造?”祁阳接过截图,目光锐利地扫过上面那些被刻意模糊掉坐标轴和关键标识的曲线。
内部知道完整数据的人有限,但并非铁板一块。
而伪造数据在早期项目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面临激烈竞争和融资压力时。
“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沈弘毅分析道,“如果是泄露,需要内部排查。如果是伪造,‘锐进资本’为了抬升胡教授团队的价值,手段未免有些卑劣。”
“但这确实会给我们的融资带来干扰,不明就里的投资人可能会觉得两家技术实力相当,从而压低我们的估值,或者干脆选择看起来‘进度更快’的对方。”
祁阳沉默片刻,将截图放在桌上。“不必自乱阵脚。加快我们与更核心投资方的接触速度,用我们更完整、更透明、可追溯源头的原始数据说话。”
“内部数据保密级别提到最高,仅限于我们四人核心小组和必要的技术负责人知晓关键数据。还有……”他顿了顿
“想办法,验证一下胡教授团队数据的真实性,不用我们直接出面。”
沈弘毅立刻领会:“明白。我会通过第三方渠道去了解他们产品的实际测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