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突如其来的匿名短信,让祁阳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绷紧。“北极星创投”正是沈弘毅筛选出的、对“灏阳”b轮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另一家顶级基金。短信暗示他们与已经倒台的“锐进资本”有过接触,这其中的意味耐人寻思。
是单纯的商业信息搜集?还是存在更深的关联?姜文斌虽然倒了,但他的残余势力或者某些未暴露的关系网,是否仍在暗中活动?这条短信的来源是敌是友?是善意提醒,还是故意挑拨,扰乱“灏阳”的融资节奏?
祁阳没有立刻回复这个号码,也没有声张。
他首先将短信截图发给了沈弘毅,附言:“查一下这个号码来源,以及‘北极星’与‘锐进’历史上是否存在任何形式的交集,注意保密。”
沈弘毅很快回复:“收到。号码是未实名注册的虚拟号,来源地显示为海外。关于‘北极星’和‘锐进’,明面上没有任何投资关联记录,但存在共同参与某些行业论坛的可能。需要更深度的背景调查。”
“暗中进行,不要惊动对方。”祁阳指示。
他需要更多信息来判断。这条短信的出现,使得原本清晰的b轮融资图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资本世界的水,远比技术研发要深和浑。
他暂时将这件事压下,投入到“经纬洞察”小组国际赛初赛备忘录的最后修改和润色中。全英文的撰写对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苏婉晴负责语言风格的统一和地道表达,祁阳则着重把握整体逻辑结构和商业洞察的深度。经过数个日夜的奋战,一份超过五十页、分析深入、格式精美的战略备忘录终于完成并提交。
接下来是等待初赛结果的时间。祁阳得以将更多精力放回公司。
“启明深瞳”在解决了“朱氏制造”的网络瓶颈后,项目进展顺利,朱总对效果非常满意,主动介绍了同行业的另一位老板给张伟认识,带来了新的潜在订单。张伟团队经受住了第一次真正的市场考验,信心大增。
“灏阳”邻省产线的建设也在陈明远的强力推动下高速进行,主体厂房已经开始封顶。但陈明远在周报中也提到了新的问题:部分进口核心设备的交期因为全球供应链紧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误,可能会影响后续的设备安装节点。
祁阳批示:“启动备用供应商预案,同时与现有供应商高层沟通,施加压力,尽可能抢回时间。必要时,我可以直接介入。”
便在这时,祁阳接到了“北极星创投”合伙人陈建明的会议邀请,希望进行一次一对一的线下交流。对方主动提出可以来天海市。
该来的总会来。祁阳同意了会面,地点定在“创芯谷”附近一家安静的咖啡馆包间。
陈建明年纪约莫四十多岁,穿着休闲但质地考究,笑容温和,给人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他与李静的犀利风格截然不同,谈话更像是一场朋友间的闲聊。他先是高度赞扬了“灏阳”的技术团队和祁阳本人的领导力,然后话题广泛地聊起了新能源行业的格局、技术路线的演变,甚至分享了一些他投资其他硬科技项目的趣事。
然而,在看似随意的交谈中,祁阳敏锐地捕捉到几个不易察觉的试探。陈建明似乎对“灏阳”与“大陆动力”接触的具体细节、下一代技术的具体研发进度,以及核心团队(尤其是韩教授)的股权结构和绑定情况格外感兴趣。
祁阳的回答滴水不漏,既展现了合作诚意,又牢牢守住了商业机密的关键底线。
会谈气氛始终融洽。结束时,陈建明握着祁阳的手,真诚地说:“祁总,非常高兴能和你交流。‘灏阳’是我们近期看到的最具潜力的项目之一,我们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其中。我们会尽快内部讨论,给出我们的初步投资意向。”
送走陈建明,祁阳回到办公室,沈弘毅已经在等他。
“查到了些东西。”沈弘毅神色凝重,“‘北极星’的一个有限合伙人,同时也是‘锐进资本’某个海外关联基金的出资人。虽然比例不大,但这条线是存在的。另外,之前试图抹黑我们的那家海外公关公司,其注册地址,与‘北极星’某个海外办事处所在的写字楼……是同一栋。”
线索似乎隐隐指向了某种关联。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北极星”本身有恶意,但其背后资本的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已经足以引起高度警惕。
“你怎么看?”祁阳问沈弘毅。
“谨慎为上。”沈弘毅推了推眼镜,“‘北极星’的条件可能开得更好,但背景复杂的资本,后续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蓝湖’虽然苛刻,但背景相对干净,风格也更直接。”
祁阳沉吟片刻,做出了决定:“保持与‘北极星’的接触,但不作为优先选择。重点推进与‘蓝湖’及其他几家背景清晰基金的谈判。同时,加快我们自身的造血能力,新产线的投产时间是关键。只有我们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在资本面前拥有更多话语权,无惧任何魑魅魍魉。”
就在这时,祁阳的手机再次响起,是苏婉晴打来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祁阳!初赛结果公布了!我们晋级了!全球前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