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破冰启航
市委常委会的决议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清河市政坛激起了层层涟漪。《关于推动清河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过,标志着这场酝酿已久的改革终于从蓝图走向了实施阶段。然而,秦墨深知,常委会的通过仅仅是一场漫长战役的开幕,真正的硬仗,是如何将这份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方案,转化为车间里轰鸣的机器声,转化为职工工资卡上实实在在的数字,转化为这座城市重新焕发的活力。
周二的清晨,秋高气爽。市政府一号会议室里,“清河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气氛却凝重得如同暴雨将至。与会者除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负责人,还有被列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的清河纺织厂、第一机械厂的领导班子和职工代表。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同的情绪:有期待,有焦虑,有观望,也有毫不掩饰的抵触。
秦墨坐在主位,开门见山:“今天不开务虚会,只干一件事:敲定纺织厂、机械厂两家试点单位的改革实施方案和时间表。责任到人,限时完成。”
他首先让国资委主任刘建军汇报两家企业的详细摸底情况。当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投射在大屏幕上时,会场一片寂静:纺织厂资产负债率高达85%,连续亏损54个月;机械厂冗员率超过30%,主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5%。更严峻的是,两家企业共有在册职工近八千人,离退休人员三千多人,每年的社保、医保等刚性支出就像两个无底洞,吞噬着本已捉襟见肘的市财政。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可以说,除了改革,已经没有退路。”秦墨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现在请两家企业分别汇报你们的初步改革思路。”
纺织厂厂长钱卫东率先发言,他的方案保守而谨慎,核心是“争取更多政府输血,维持基本运转,逐步稳妥推进改制”,通篇充满了“困难”、“风险”、“需要支持”这类词汇。
轮到机械厂工会主席老周代表厂领导班子发言时,他拿出了一份截然不同的方案,语气激动:“秦市长,各位领导,我们机械厂班子和职工代表讨论了三天三夜!我们不要等靠要!我们要求实行‘全员竞聘上岗+骨干员工持股’的彻底改革!愿意干的,拿出真金白银一起来;不愿意干的,按政策安置。我们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老周的话像一颗炸弹,震得全场鸦雀无声。连秦墨都微微动容。他没想到机械厂的决心如此之大。
“老周,你们的勇气可嘉!”秦墨肯定道,但话锋一转,“但‘彻底改革’不是一句口号。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市场在哪里?这些问题,你们的方案里缺乏具体答案。”
他转向全场:“改革的决心要有,但科学的方法更重要。我建议,成立两个专项工作组,我亲自牵头纺织厂组,王建国副市长牵头机械厂组。工作组必须下沉到企业,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周之内,拿出让职工能看懂、能接受、能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周?”下面有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太紧张了!”
“市场不等人,机遇不等人,职工的期待更不等人!”秦墨斩钉截铁,“就是要用这种倒逼的机制,逼出我们的潜能!”
散会后,秦墨没有片刻停歇,直接带着工作组奔赴纺织厂。他没有去会议室,而是让厂长钱卫东带着,直接钻进了纺纱车间。巨大的噪音和飞絮扑面而来,老师傅们看到市长突然出现,都有些手足无措。
秦墨拦住一位正要下班的老挡车工:“老师傅,干多少年了?”
“三十八年喽!”老师傅嗓门很大,“看着这厂子从红火到这般光景……”
“如果厂子改制,让大家掏点钱入股,一起干,您愿意吗?”秦墨大声问。
老师傅愣了一下,摇摇头:“钱?哪还有钱?每个月那点工资,刚够吃饭。再说,入股?亏了咋办?”
接着,秦墨又召集了不同年龄层的职工座谈。年轻职工担心改制后失去“国企身份”保障;中年技术骨干既想搏一把又怕承担风险;管理层则普遍对市场缺乏信心,更倾向于“守摊子”。
调研结束,已是深夜。工作组在厂部简陋的会议室里汇总情况,气氛沉闷。问题比会前想象的更复杂:职工普遍贫困,无力出资入股;管理层思想保守,缺乏闯劲;产品严重落后,市场开拓艰难。
“秦市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钱卫东厂长面露难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没米,就去找米!没路,就去闯路!”秦墨猛地站起身,走到黑板前,“职工没钱,我们就设计‘岗位股+绩效股’,用未来的劳动和业绩折价入股!管理层没信心,我们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懂市场、善经营的专业人才!产品没市场,我们就请专家团队诊断,利用改制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我们可以把方案设计成‘两步走’:第一步,国资保留一部分股权,确保稳定托底,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带来资金和市场;第二步,职工组成持股平台,以‘资金+技术+管理’多种方式入股,分享发展红利。核心就一条:让职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
工作组的同志们眼睛渐渐亮了起来。通宵达旦,一份全新的、极具操作性的《清河纺织厂改制实施方案(草案)》终于出炉。
第二天下午,纺织厂职工代表大会。当秦墨亲自向职工代表宣讲这份新方案时,会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反响。特别是“岗位股”和面向社会招聘经营团队的设计,赢得了大多数职工的认可。
然而,就在会议即将通过方案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厂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会计突然站起来,颤巍巍地拿出一本发黄的账本:“秦市长,方案好,但我有个问题!厂里十年前搞三产,有一笔一百多万的应收款一直没收回,这笔钱算谁的?改制前是不是该有个说法?”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界定和职工权益,处理不好,整个方案可能搁浅。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秦墨。
秦墨没有丝毫犹豫,当场表态:“请厂工会立即成立清欠小组,我让市审计局派人指导!一周内查清这笔账!无论涉及到谁,无论过去多少年,该追回的追回,该属于职工的利益,一分不少地划入改制新公司!”
掷地有声的回答,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老会计眼含热泪,连连点头。
与此同时,王建国副市长在机械厂也遇到了类似挑战。机械厂职工改革热情高,但提出的方案过于激进,几乎要完全甩掉历史包袱,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王建国耐心引导,最终拿出了一个“主业精干、辅业分离、人员分流、稳健起步”的过渡性方案,也得到了职工代表的初步认可。
周五晚上,两个工作组再次齐聚市政府会议室。秦墨和王建国分别汇报了方案,虽然路径不同,但都体现了“因厂施策、尊重民意、稳健操作”的原则。
“很好!”秦墨最后总结,“试点就是要探路,两种模式都可以试。下周一把细化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同时开始进行清产核资、职工意向摸底等基础性工作。我们要争取在三个月内,让两家试点企业的新公司挂牌运营!”
深夜,秦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女儿路安早已熟睡,妻子林芷若还在灯下看书等他。
“怎么样?”她轻声问。
“迈出了第一步,比想象中难,但总算开了头。”秦墨揉着太阳穴。
林芷若给他倒了杯热水:“记得你常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方向对,步子稳,总能走下去。”
站在窗前,望着清河市的万家灯火,秦墨心中感慨万千。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但他知道,破冰之后,航船已然启程,无论前方风浪多大,他都必须坚定地把稳舵盘,带领这座城市驶向更深邃、更广阔的水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