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家的灯火
北京的会议和培训结束后,秦墨带着新的视野和思考回到了南宁。高层关注带来的振奋感尚未消退,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具体、更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更深沉的责任感。他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的机器,更加忙碌地投入到全省发展改革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秦墨内心深处对“家”的眷恋和责任感变得异常清晰和强烈。经历了赵立春事件中的威胁风波,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庭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也是最需要他守护的软肋。事业的舞台再大,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那盏为他亮起的灯火。
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除非极其重要的会议或紧急事务,他尽量保证每周有两天能回家吃晚饭。他会提前让秘书协调安排,将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压缩或合并,将部分应酬能推则推。
第一个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林芷若。她发现,丈夫回家的次数多了,虽然很多时候仍然带着满身疲惫和一摞文件,但至少人能坐在餐桌前。吃饭时,他会主动询问女儿路安在幼儿园的趣事,会关心岳父岳母的身体状况,甚至会笨拙地试图参与她们母女关于家长里短的闲聊。这种笨拙的参与,让林芷若感到一种久违的温馨。
“今天实验室那边进展顺利吗?”一次晚饭时,林芷若轻声问道,给他盛了碗汤。
“嗯,主体结构封顶了,设备也在陆续进场。就是协调的事太多,千头万绪。”秦墨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疲惫,但眼神是放松的。
“别太累着。路安今天画画得了小红花,说要等爸爸回来给你看呢。”林芷若转移了话题,不想让饭桌变得太沉重。
秦墨脸上露出笑意:“是吗?快拿来给爸爸看看。”
女儿路安是最高兴的。她发现爸爸不再总是那个“住在电话里的爸爸”了。爸爸会看她画的歪歪扭扭的“科学家大楼”,会笨手笨脚地帮她检查数学题(虽然经常教错),会在周末早上带她去小区旁边的公园散步,虽然散步时爸爸的电话还是会响个不停。但对路安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她开始像个小跟屁虫一样,喜欢在爸爸回家时扑上去,叽叽喳喳地汇报一天的“大事”。
一个周六的下午,秦墨推掉了一个不太重要的调研,兑现承诺带路安去科技馆。看着女儿在展厅里兴奋地跑来跑去,对各种科学装置充满好奇,秦墨心中充满了为人父的满足感,也更坚定了要为她、为更多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希望和科技感的未来的决心。林芷若跟在旁边,看着父女俩的互动,脸上带着宁静的微笑,用手机悄悄记录下这难得的温馨时光。
当然,这种“平衡”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发展改革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常常是刚答应陪家人吃饭,一个紧急电话又把他叫回办公室。每当这时,秦墨总会感到内疚。但林芷若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去吧,工作要紧。饭给你留着,回来热热再吃。” 她的包容,成了秦墨能够心无旁骛投入工作的坚强后盾。
秦墨也开始更加关注妻子的内心世界。他意识到,林芷若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追求,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一次深夜,他看见书房的灯还亮着,走过去发现林芷若正对着一本厚厚的古籍做笔记,神情专注。他这才想起,妻子曾是图书馆学专业的高材生,对古籍整理很有研究。
“怎么还没睡?在看什么这么入神?”秦墨走过去,轻声问。
林芷若抬起头,笑了笑:“馆里最近在筹备一个地方文献展,我在整理一些清代的地方志,挺有意思的。”
秦墨拿起她做的笔记看了看,字迹清秀,考据严谨。他心中一动,说:“芷若,你有没有想过,把你这些年的研究整理一下,写点东西?或者,馆里有没有适合你的业务提升机会?你别总为了我,耽误了自己。”
林芷若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波动,随即摇摇头:“我现在这样挺好的。把你和路安照顾好,就是我最重要的事业。看你这么忙,我哪能再给你添乱。”
“这怎么是添乱?”秦墨握住她的手,语气诚恳,“你有你的才华和追求,我应该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我们一起分担。你想做什么,就去做。”
这番对话后,秦墨真的开始做出改变。他尽量分担一些家务,比如周末送路安去兴趣班,督促她学习。他也鼓励林芷若多参加馆里的业务交流,甚至通过关系,帮她联系了一位在古籍数字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林芷若的生活,渐渐多了些属于自己的色彩。
家的温暖,有效地缓解了秦墨工作中的压力。当他因为某个改革方案推进受阻而烦闷时,回家看到女儿纯真的笑脸,听到妻子温柔的宽慰,心头的郁结便会消散大半。他开始明白,事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家庭的幸福和安宁,才是奋斗的最终意义和力量的源泉。
夜深人静时,秦墨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城市璀璨的灯火,每一盏灯下,或许都有一个像他一样在为生活、为理想奔波的家庭。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推动一省的发展,更要守护好身后那个小小的、温暖的港湾。高层关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终都融入了这平凡而真实的烟火气中。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会更多,但只要这盏家的灯火始终明亮,他就有无尽的勇气和力量,去迎接任何风浪。接下来的日子,他将继续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找那个宝贵的平衡点,为了更大的“家”,也为了身后这个小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