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高处不胜寒
六月的清河市,闷热难当。秦墨坐在区域协调办的会议室里,面对满墙的区域发展规划图,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不是天气热,而是心里压着一块巨石。
全省区域发展论坛下周就要召开,他作为区域协调办副主任,要作主旨发言。这本是展示能力的绝佳机会,但起草发言稿的过程,却让他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初稿刚出来,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秦主任,这个稿子...太尖锐了。”秘书小刘委婉提醒,“直接点出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这些问题,会不会得罪人?”
秦墨看着稿子里标红的段落——那是他调研半年的心血,直指区域协同发展的痛处:各市产业同质化竞争、招商恶性内卷、生态保护互相推诿...
“发展论坛不是唱赞歌的地方。”秦墨坚持,“问题不说透,怎么找解决办法?”
但现实很快给他上了一课。
周一早晨,他照例参加市发改委班子周例会。刚坐下,就感受到几道异样的目光。分管产业的老王副局长,破天荒地没有和他打招呼。
“秦主任年轻有为啊。”会议开始前,老王突然开口,“听说你在准备发展论坛的发言?动作很快嘛。”
这话听着是夸奖,语气却带着刺。秦墨不动声色:“还在完善,请王局多指导。”
“指导谈不上。”老王皮笑肉不笑,“就是听说稿子里提到要‘打破行政壁垒’,这个提法是不是...激进了一点?”
会场瞬间安静。几个副局长低头喝茶,主任老陈打圆场:“工作讨论,会后再说。”
散会后,老陈特意留下秦墨:“老弟,老王在产业系统三十年,门生故旧遍布全省。你那个发言稿,是不是再斟酌下?”
秦墨心中了然。他提出的“打破行政壁垒”,直指某些地方保护政策,这触动了太多人利益。
更让他压力山大的是,当天下午接到省委党校同学的电话:“老秦,听说你要在发展论坛上放炮?省里几个地市领导都收到风声了,你小心点。”
晚上回家,秦墨对着电脑发呆。林芷若端来热茶,轻声问:“遇到难处了?”
秦墨把烦恼和盘托出。妻子沉思片刻,说:“记得你在山阳时说过的话吗?‘只要对老百姓有利,再难也要说真话’。”
这句话点醒了秦墨。第二天,他独自去了清河市最偏远的县调研。在山区小学,孩子们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在贫困村,老人看病要跋涉几十公里...
“要是各市能真正协同发展,这些困境早该解决了。”同行的乡干部感叹。
回程路上,秦墨下定决心:发言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但策略要调整——不光提出问题,更要给出可行方案。
重新修改的发言稿,既直面矛盾,又充满建设性。他提出“利益共享机制”“生态补偿办法”等创新方案,每个建议都配有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撑。
稿子送审后,压力接踵而至。先是有老领导“提醒”他“注意团结”,后是有参会地市“建议”他“修改敏感内容”。最让他心寒的是,有人开始散播“秦墨想靠批评上级出风头”的谣言。
论坛前三天,事情出现转机。省委政研室主任亲自打来电话:“秦墨同志,发言稿我看了,很有见地!省委领导要求,论坛要开出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
这把“尚方宝剑”,让所有杂音戛然而止。但秦墨清楚,真正的考验在论坛现场。
论坛当天,省会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当秦墨走上演讲台时,能感受到台下审视的目光——有期待,有质疑,更有等着看笑话的。
他深吸一口气,抛开讲稿,即兴发挥:
“同志们,刚才听了几位领导的发言,都在谈成绩。我想换个角度,谈谈问题。”
开场白就让全场寂静。
“为什么相邻两市会争同一个项目?为什么跨市公交迟迟不通?为什么生态环境‘公地悲剧’反复上演?”
一连串发问,直击痛点。台下有人坐直了身子,有人皱起眉头。
秦墨话锋一转:“但今天,我不想只抛问题,更想分享清河市的探索——我们如何用‘利益共享’破解招商内卷,用‘生态补偿’实现协同治理...”
他展示的案例鲜活生动,方案操作性强。当讲到“跨市公交开通后,山区老人看病不再难”时,台下响起掌声。
提问环节,有尖锐问题:“秦主任,你提出的打破行政壁垒,是不是否定现有管理体制?”
秦墨从容应对:“不是否定,是完善。就像修路,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打通断头路。”
论坛结束,多位地市领导主动与他交流。更让他意外的是,省委分管领导在总结时,三次点名表扬他的发言“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
当晚,秦墨接到岳父电话:“墨儿,今天好几个老同事给我打电话,说你在省里放了颗卫星!”
林芷若笑着补充:“爸说,你现在是‘明星干部’了。”
但秦墨清醒地知道,“明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果然,回市里后,他明显感到某些人态度更微妙了——表面热情,实则疏远。
更棘手的是,省里决定在清河市开展区域协同发展试点,让他牵头。这既是机遇,更是烫手山芋:成功了,是应该的;失败了,万劫不复。
深夜加班,秦墨在日记中写道:“高处不胜寒,但高处也看得远。既然选择了攀登,就要承受风雪。重要的是,不忘初心,脚踏实地。”
窗外,城市华灯璀璨。秦墨想起山区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心中更加坚定:这条路难走,但值得走。
而他也将在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继续他的求索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