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尚方宝剑
省委省政府关于确定清河市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市”的红头文件正式下发,如同一把锻造精良的“尚方宝剑”,被秦墨稳稳地握在了手中。文件不仅赋予清河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的权限,更关键的是,它代表着省级层面对清河前期改革方向和成效的正式认可,其政治分量和战略价值,远超任何单项政策或资金支持。
消息公布的当天,清河市政商两界的反应截然不同。开发区管委会大楼里,工作人员奔走相告,企业家们闻讯后,咨询投资政策的电话几乎打爆了热线。而在市委市政府一些角落,气氛则略显微妙。先前那些或明或暗的质疑、观望甚至抵触的声音,仿佛一夜之间被这把“尚方宝剑”的寒光逼退,暂时沉寂下去。然而,秦墨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望着楼下看似恢复平静的院落,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他深知,这把剑越是锋利,挥舞它时就越需要精准的技巧和强大的掌控力,否则,不仅无法披荆斩棘,还可能伤及自身。
试点身份,不是终点,而是更高起点,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更严的监督和更复杂的博弈。以前的阻力可能来自下面、来自暗处,而现在,任何失误都可能被放在省里乃至更高层面的“聚光灯”下审视。
“秦市长,这是省里传真过来的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我们一周内反馈修改意见。”秘书长孙为民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放在秦墨桌上,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的兴奋。
秦墨快速浏览着细则。条款很具体,放权力度也很大,但在关键环节,如土地审批、环评权限、金融创新等方面,仍设置了“需报省备案”、“同步抄送”等约束条件。显然,省里在鼓励大胆探索的同时,也绷紧了风险控制的弦。
“通知下去,半小时后,改革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所有涉及试点的部门一把手全部参加。”秦墨合上文件,目光沉静,“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这把‘尚方宝剑’,该怎么用,用在哪儿。”
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凝重。各部门负责人的脸上,有喜悦,有期待,但更多的是压力。权力下放,意味着责任上身,以前可以“等靠要”,现在必须“闯改创”,以前有矛盾可以往上推,现在要自己扛。
“同志们,试点批下来了,是信任,更是考验。”秦墨开门见山,没有过多寒暄,“细则大家手里都有了,权限给了,绳子也松了,但脚镣还在。我们要研究的,不是怎么欢呼庆祝,而是在这有限的权限和无限的期待之间,找到最佳路径,杀出一条血路,为全省趟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来!”
他引导会议避开空泛议论,直接切入具体领域:
“发改委、自然资源局,你们研究一下,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混合用途开发方面,我们能在省里给的框架内,把文章做多活?能不能探索‘带方案’出让,进一步压缩项目落地时间?”
“市场监管局、司法局,商事制度改革的‘确认制’试点,风险点在哪里?如何建立与之匹配的、更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和信用约束机制?”
“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支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我们能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覆盖面?”
“大数据局、审批局,破除‘信息孤岛’是硬骨头,省里支持数据共享,但法律法规、部门利益壁垒怎么破?能不能先选定几个高频事项,实现数据互通互认,让企业群众真正感受到‘一网通办’的便利?”
一个个问题被抛出,一项项任务被分解。会议从下午开到华灯初上,秦墨始终精神高度集中,时而倾听,时而追问,时而拍板。他要求每个部门不仅要提出大胆的设想,更要拿出具体的风险评估和防控预案。
“改革不是蛮干,创新不是冒险。”秦墨最后总结,语气严肃,“我们要的是‘胆大心细’。方案要扎实,步子要稳健。每个试点项目,必须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出了问题,我负主要责任,但具体环节谁掉链子,谁就必须承担责任!”
散会后,秦墨回到办公室,并未休息。他铺开稿纸,开始起草给省委省政府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初稿)。他深知,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试点工作的成败和省里的持续支持。他不仅要列出改革事项,更要阐明每条措施背后的逻辑、预期效果和风险底线,展现清河团队的思考深度和执行能力。
夜深人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秦墨的思绪在宏观战略和微观操作间快速切换。他意识到,用好“尚方宝剑”,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要选择那些制约发展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又能在一定权限内有效破解的“堵点”“痛点”进行突破,争取“试点一域,带动全局”的效果。同时,必须同步构建强大的监督制约和风险防控体系,确保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几天后,精心打磨的实施方案报送省委省政府,同时,清河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正式挂牌运转,秦墨任组长。一场在更高平台、更严要求、更复杂环境下的改革攻坚战,全面打响。
试点效应初步显现。一批之前因政策限制迟迟无法落地的高质量项目加快了谈判节奏;几家大型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商讨针对清河试点的专项金融产品;甚至一些兄弟城市的考察团也开始络绎不绝地前来“取经”。
然而,秦墨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告诫同仁:“现在的顺风顺水,是因为‘尚方宝剑’刚出鞘,余威犹在。真正的考验在于常态和长效。我们必须尽快用实实在在的试点成果,来证明这把剑不是摆设,而是真正能斩断枷锁、激发活力的利器。否则,热度一过,非议还会再来。”
他特别强调:“试点期内,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每一个案例,都可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借鉴的样本。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评判。”
站在新的起点上,秦墨感觉肩上的担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沉重。但他目光坚定,步伐沉稳。手握“尚方宝剑”,他不仅要为清河开辟出一条更广阔的发展道路,更要为中国基层改革的探索,贡献一份来自清河的、扎实而鲜活的实践样本。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已做好准备,带领他的团队,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试点之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