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科技强省的号角
南平高速选线难题的顺利解决,展现了秦墨在复杂利益格局中寻求平衡、推动落实的能力,也让他在省级机关和地市领导中的威信进一步提升。然而,不等他稍作喘息,一个更具战略意义、关乎江南省长远竞争力的重大课题,被提到了省发改委最重要的工作日程上。
这天,秦墨被常务副省长赵立春叫到办公室。赵省长的神情比往常更加严肃,他将一份刚收到的国务院办公厅内部通报递给秦墨。
“秦墨,你看看这个。”赵省长指着通报中加粗的一段,“国家层面正在酝酿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要下决心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准备在部分有条件的省份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这是重大战略机遇,也是对我们省份创新能力的直接考验!”
通报内容让秦墨精神一振,随即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综合性创新基地。若能争取到一个国家实验室落户江南省,将对提升全省基础研究能力、吸引高端人才、带动产业升级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秦墨迅速回应,“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争取入围!”
“没错!”赵省长斩钉截铁地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已经达成共识,要把争取国家实验室作为今年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这个任务,省里决定由你牵头负责,省科技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你的任务很明确:第一,立即组织最强力量,研究国家可能布局的领域方向,找准我们的优势和切入点;第二,尽快拿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建设方案和申报材料;第三,做好与国家部委的汇报衔接工作。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必须给我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方案来!”
领受任务后,秦墨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地沉重。这不再是处理具体项目纠纷或落实既定政策,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乎未来几十年发展潜力的国家级竞赛,竞争对手是那些传统科技强省。江南省经济总量虽位居全国前列,但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基础研究能力,与顶尖省市相比仍有差距。
回到委里,秦墨立即召开了紧急党组扩大会议,传达了省领导的指示,并成立了由他亲任组长的“国家实验室申报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室里,气氛既兴奋又凝重。
“同志们,这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输不起的仗!”秦墨开门见山,“国家实验室,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创新能级和战略地位。争到了,江南省的发展就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争不到,我们可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掉队。我们没有退路,必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他迅速部署工作:
一是精准研判,选准赛道。 由高技术处牵头,立即组织省内顶尖专家(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成立战略咨询组,密集研讨国家战略需求,同时对标国际科技前沿,结合江南省现有的产业基础(如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和高校院所优势(如江南大学、省科学院等),筛选出2-3个最有可能突破、最能体现江南特色、最符合国家需要的优先领域进行重点谋划。
二是整合资源,打造高地。 由投资处、财政厅配合,研究提出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专项投入方案,不仅要算清财政账,更要设计吸引社会资本、企业投入的创新机制。由自然资源厅、住建厅配合,提前谋划实验室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保障。
三是精心编制,凸显特色。 由综合处、高技术处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材料编写专班。申报材料不仅要内容扎实、数据翔实,更要突出江南省的独特优势,比如民营经济活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地方政府决心大等,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四是主动对接,争取支持。 他本人将亲自带队,尽快赴北京向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主管部门进行前期汇报,了解最新动态,争取指导,同时联络江南籍或在江南工作过的院士、资深专家,为申报工作建言献策、争取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省发改委九层灯火通明成为常态。秦墨的日程表以分钟计算,他不仅要统筹全局,还要亲自参与关键环节。他与战略咨询组的专家们闭门研讨到深夜,激烈争论着技术路线的选择;他逐字逐句地审阅申报材料大纲,力求逻辑严谨、亮点突出;他还要不断与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协调,解决资金、土地等实质性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声音和困难也接踵而至。省财政厅长私下找到秦墨,委婉地提出担忧:“秦主任,国家实验室投入是个无底洞啊,前期建设就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后续运行经费更是天文数字。我们省的财力虽然不错,但民生支出压力也很大,这么大笔钱投下去,万一没争到,或者争到了后续效果不及预期,压力太大了。”
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的负责人也心存疑虑:“搞基础研究是好事,但周期长、见效慢,不如把资金直接补贴给企业搞技术改造,拉动Gdp立竿见影。”
面对这些现实的顾虑,秦墨没有简单批评,而是耐心沟通,算大账、算长远账:“财政投入确实大,但这是战略投资,是为江南省未来几十年发展埋下的种子。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Gdp,更要看未来的竞争力。而且,国家实验室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产出,更是高端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化,这些是无价的!”他还举了深圳、合肥等城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例子,逐渐统一了班子内部的思想。
家庭方面,秦墨的“失踪”频率更高了。林芷若虽然理解和支持,但看到丈夫日渐消瘦,鬓角添了白发,心疼不已。她不再只是默默准备宵夜,有时会带着女儿路安,拿着热汤和点心直接送到省委大院门口,让秘书转交,只为让秦墨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路安在电话里用稚嫩的声音说:“爸爸,你在造很大很大的飞船吗?加油!你是最棒的科学家市长!”女儿的话,让秦墨在疲惫中忍不住笑了,也给了他无尽的动力。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一份厚达数百页、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江南省关于承建生物医药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初步建设方案》终于成型。方案聚焦于“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方向,整合了江南大学医学院、省药物研究所、几家龙头药企的优势资源,提出了清晰的战略目标、组织架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秦墨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方案,和赵立春常务副省长一起,踏上了赴京汇报的行程。在北京,他们马不停蹄地拜会相关部委领导、走访权威专家。汇报会上,秦墨代表江南省,用饱满的热情、扎实的数据、清晰的蓝图,阐述了江南省的决心、优势和设想。
部委领导和专家们对江南省的积极性和方案质量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江南省在生物医药基础研究方面的顶尖人才储备是否足够?体制机制改革能否突破,真正赋予实验室自主权?如何保证地方财政的长期稳定投入?
面对这些问题,秦墨坦诚应答,既不回避短板,也充分展示了江南省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具体举措。他知道,这仅仅是漫长申报之路的第一步,竞争对手同样强大,最终花落谁家,还是未知数。
从北京返回南宁的飞机上,赵立春副省长对秦墨说:“这次汇报,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展示了最好的状态。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江南省创新能力的一次极大提升和动员。”
秦墨望向舷窗外的云海,心中波澜起伏。他深知,科技创新的竞赛,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申报国家实验室,无论成败,都已经在江南省吹响了“科技强省”的号角,点燃了上下同心、攀登科技高峰的激情。这号角声,将引领着江南省在这条充满挑战却决定未来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他的使命,就是当好这个吹号人,和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