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仁川国际机场的抵达大厅里,雷磊拖着行李箱稳步走着。他身材高大,四十五岁的年纪,鬓角已有些许白发,但步伐依然坚定有力。一身深蓝色的西装左领上,别着一枚小小的国家电网徽章,随着他的步伐微微闪动。
接机区,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举着写有“雷磊”韩文的牌子张望着。雷磊走近,用熟练的韩语说道:“你好,我是雷磊。”
年轻人略显惊讶,随即切换回中文:“雷总工,欢迎您!我是项目部的小李,朴仁俊。没想到您的韩语这么好。”
“项目需要。”雷磊微微一笑,与他握手,“在来的路上,我研究了济州岛电力系统的相关资料。”
车子驶上机场高速,首尔的夜色在窗外流淌。雷磊望着远处的灯火,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
“雷总工,您是先到酒店休息,还是...”
“直接去项目部吧,”雷磊收回目光,“我想先看看现场情况。”
江南区某写字楼21层,韩国济州岛特高压电网项目中方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雷磊走进会议室,墙上挂满了工程图纸和进度表。几位中方技术人员正围坐在桌前讨论着什么,人人脸上带着倦容。
“这是最近三个月的电压波动数据,”一位年轻工程师指着屏幕上的曲线,“特别是台风季节,波动更加明显,韩方提供的保护系统方案始终无法稳定应对。”
项目负责人张浩介绍:“韩方团队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保护系统设计,但济州岛的地理位置特殊,频发的台风和海洋气候导致的瞬时波动,让这套系统屡屡失效。”
雷磊脱下外套,仔细察看图纸:“与韩方沟通的情况如何?”
“不太顺利,”张浩摇头,“他们很固执,认为我们对当地情况不了解,提出的修改方案过于理论化。”
雷磊点点头,没有说话。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起来。几分钟后,一幅清晰的系统结构图呈现在众人面前。
“这不是单纯的参数调整问题,”雷磊转身,“系统架构需要改变。传统的分级保护在这里不适用,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能够应对瞬时多变的动态平衡系统。”
会议室安静下来,只有空调的轻微嗡鸣。
“今晚大家先休息,”雷磊放下笔,“明天一早,我们去济州岛。”
济州岛的清晨带着海风的咸味。雷磊站在项目基地外,望着远处海平面上聚集的乌云。他的手中拿着一份韩方提供的技术文档,页边已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
“雷总工,韩方的金成洙总监到了。”小李轻声提醒。
会议室里,金成洙与几位韩方工程师已经就座。金成洙五十多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表情严肃。
“金总监,感谢您在周末抽空见面。”雷磊用韩语开场。
金成洙略显惊讶,但很快恢复平静:“雷总工韩语很好,那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吧。关于贵方提出的系统修改方案,我们认为不符合韩国标准。”
“我理解您的顾虑,”雷磊打开投影,“但请看这是最近三个月系统触发保护的记录。特别是在台风天气,你们的现有设计无法应对瞬时电流波动。”
“我们的系统在韩国应用了二十年,从未出现过问题。”
“济州岛不是首尔,”雷磊调出地图,“它四面环海,台风频繁,地质条件特殊。这里的电网需要更灵活的保护策略。”
金成洙摇头:“理论很完美,但实际运行是另一回事。”
会议陷入僵局。雷磊沉默片刻,突然问道:“金总监,济州岛的电力供应,最远能送到哪里?”
“最远?”金成洙愣了一下,“理论上,可以送到郁陵岛,但那需要跨海电缆...”
“没错,”雷磊调出韩国地图,指向济州岛与郁陵岛之间,“电流就像大海,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保护系统不是一堵墙,而应该是一位熟练的舵手,能够感知海浪的变化,及时调整方向。”
他停顿了一下,看到金成洙的表情微微变化。
“我的家乡在青岛,也是海边。小时候,父亲教我驾船。他说,好的船夫不是与海浪对抗,而是顺应它的力量,找到平衡点。济州岛的电网就像在海上行船,需要感知和适应,而不是简单的切断。”
金成洙若有所思:“您的意思是...”
“我们不必完全推翻原有设计,”雷磊拿出新的图纸,“可以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个动态监测和调节模块。就像给传统的舵手配上一个雷达系统。”
会议室里的气氛悄然转变。
“能详细解释这个设计吗?”金成洙向前倾身。
窗外,济州岛的天空暗了下来,暴雨将至。
深夜的办公室,雷磊独自站在图纸前。桌上的咖啡已经凉透,他的眼中布满血丝,但目光依然专注。
“雷总工,您已经连续工作十六个小时了。”小李轻声进门。
“马上就完,”雷磊没有回头,“这个参数还需要调整。”
他在白板上演算着复杂的公式,手中的笔时而流畅时而停顿。某一刻,他忽然停住,盯着窗外的暴雨。
“小李,你看那棵树。”雷磊突然说。
窗外,一棵海松在狂风中摇曳,枝条随风弯曲,但主干始终挺立。
“它在风中弯曲,却不折断,”雷磊自言自语,“我们的系统也应该如此——在电流波动时灵活应变,而非硬性抵抗。”
他迅速回到白板前,擦去部分公式,重新书写。那一刻,他的眼神如同窗外划过的闪电。
第二天清晨,暴雨停歇。雷磊的办公室门开着,他趴在桌上睡着了,手边是完成的设计图纸。
同事们陆续上班,看到这一幕,都放轻了脚步。
“让他休息一会吧,”张浩轻声说,“他熬了整个通宵。”
一小时后,雷磊醒来,立即召集团队。
“我找到了解决方案,”他虽显疲惫但眼中闪着光,“我们不需要完全改变韩方的系统,而是增加一个智能调节层——类似于大脑的小脑,负责协调和平衡。”
会议室里,他详细解释了新方案。当他讲完,现场响起了掌声。
金成洙收到新方案后,主动要求再次会谈。
这次,他带着团队来到中方办公室。雷磊注意到,韩方团队中多了一位白发老者。
“这位是我们的技术顾问,李载宇教授,”金成洙介绍,“他是韩国电力系统的元老。”
李教授直接走向图纸,仔细查看。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过了许久,他抬起头,用中文对雷磊说:“你很了解大海。”
雷磊微笑:“我来自海边。”
“这个设计,”李教授指着图纸上的核心部分,“很像我们传统渔船的压舱石系统,随风浪调整重心。”
“正是受此启发,”雷磊点头,“电力系统如同航行中的船,需要动态平衡。”
李教授转向金成洙,用韩语说:“这个方案,可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中韩团队开始了紧密合作。雷磊不仅指导技术细节,还特意安排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团队建设不再局限于会议室,而是扩展到济州岛的海边、茶园和传统市场。
一次海边聚餐,雷磊亲手烹饪了青岛海鲜,同时学习了制作韩国泡菜的技巧。金成洙惊讶地发现,这位看似严肃的中国工程师,不仅韩语流利,还对韩国文化有着深刻理解。
“2002年,我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学习韩语,”雷磊翻烤着手中的鱼片,“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英语就够了。但我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技术,必须先理解它的文化。”
金成洙举杯:“为理解,干杯。”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雷磊和金成洙沿着海滩散步。
“我的父亲也曾是电力工程师,”金成洙突然说,“他参与了韩国第一个全国电网的建设。他常说,电力不仅是技术,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雷磊点头:“在中国,我们常说‘电力相通,民心相连’。”
“你知道吗,雷总工,”金成洙停下脚步,“最初我抵触你们的方案,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害怕失去自主性。电力系统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我理解,”雷磊望向大海,“但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岛屿是真正的孤岛。就像济州岛,通过海底电缆与大陆相连。我们,也是如此。”
海风中,两只手紧紧相握。
项目实施阶段,挑战接踵而至。最大的危机在一个台风夜降临。
狂风呼啸,暴雨如注。监控中心突然警报大作——系统出现剧烈波动,一条主要输电线路跳闸。
“是济州岛东部的电缆,”技术人员报告,“台风导致线路剧烈摇摆,保护系统启动。”
雷磊和金成洙同时赶到监控中心。
“按照原系统设计,需要手动恢复供电,”韩方工程师焦急地说,“但现在台风太大,人员无法外出作业。”
“启动我们的新系统,”雷磊果断决定,“让它自动调整功率分配,重新路由电力供应。”
金成洙犹豫了:“这是新系统第一次实战测试,如果失败...”
“它必须工作,”雷磊坚定地说,“这就是我们设计它的目的。”
在众人的注视下,雷磊亲自操作系统。屏幕上,电流如同蓝色的血液,在网络中重新流动。几分钟后,大部分区域恢复供电,只有故障区域被隔离。
“成功了!”监控中心爆发出欢呼。
金成洙长长舒了口气,向雷磊深深鞠躬:“感谢您,雷总工。”
雷磊扶起他:“这是我们共同的成功。”
项目竣工仪式在济州岛海边举行。中韩两国国旗在风中飘扬,雷磊和金成洙并肩站在主席台上。台下,两国工程师们已经不分彼此,相互谈笑。
雷磊在发言中说:“这个项目对我而言,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人类互联互通的深刻理解。电力如同血液,在国家的血脉中流动,而尊重和理解,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仪式结束后,雷磊和金成洙沿着海边散步。
“您知道吗,雷总工,”金成洙说,“这个项目结束后,我们将推广您设计的系统到韩国其他岛屿。”
“这是团队的成果,”雷磊微笑,“它属于我们所有人。”
夕阳西下,海面被染成金色。雷磊站在海边,望着远方。他想起了青岛的海,与眼前这片海并无不同——同样的浩瀚,同样的连接着远方的彼岸。
手机响起,是妻子发来的消息,问他何时回家。
“很快,”他回复,然后加上一句,“这次,我会带些济州岛的橘子回去。”
天空中,海鸟成群飞过,跨越海域,不留痕迹,却连接着两岸的生命。雷磊想,人类或许不如鸟儿自由,但他们用智慧与尊重,搭建起另一种桥梁,同样连接着不同的世界。
回国那天,金成洙亲自到机场送行。
“我们会再见的,”金成洙紧紧握住雷磊的手,“不仅是项目合作,也是朋友相聚。”
“随时欢迎来中国,”雷磊说,“我会带你看青岛的海,与济州岛不同,但同样美丽。”
登机口,雷磊回头,看到金成洙和韩国团队的成员们依然在挥手。他举起手,久久挥动。
飞机起飞,穿越云层。雷磊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下一个项目的规划。窗外,阳光灿烂,云海如同无尽的电流,在天空中自由流淌。
他微微一笑,想起了父亲的话:好的船夫,不是与海浪对抗,而是顺应它的力量,找到平衡点。
无论是海洋,还是电流,亦或是人心,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