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过去,陈启明敲定国防的制造计划后,紧急来到刘利伟身边。
此时刘利伟在深城的精密制造中心。
这是最近龙国为了精密仪器高精尖机器的研发制造而新批准通过的研发中心。
此时,刘利伟正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这对五轴机床的研究中。
这是刘利伟自己按照陈启明的启发之下依靠独自学习成功提出龙国自研五轴机床的方案,并成功得到通过而组建的团队。
哪怕刘利伟才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哪怕刘利伟是那么稚嫩。
但是刘利伟掌握的知识,给出的方案和可行性验证,无一不打动所有人。
陈启明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刘利伟正趴在一台半成品机床前,额头渗着细密的汗珠,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
他手里拿着一个游标卡尺,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和眼前的冰冷机械对话。
旁边是几位头发比刘利伟少一半,皱纹比刘利伟多一半的资深工程师,他们同样神情严肃,围着那台巨大的金属骨架,时不时发出几句争论。
“伟少,进度怎么样?”陈启明走到刘利伟身后,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刘利伟猛地一惊,转过身看到是陈启明,立刻收敛了脸上的疲惫,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带着一丝兴奋和些许挫败:“明神!你可算来了!方案没问题,理论也推导得差不多了,但具体到工程实现上,有点‘细节决定成败’的意思。”
他指了指身旁的机床骨架,无奈地叹了口气:“你看,现在我们这台试验机,勉强能跑起来,但是主轴精度、进给速度,还有运动控制系统的耦合度,离你说的‘极致工业母机’标准,还有十万八千里。尤其是那个‘超高精度定位’和‘动态误差自补偿’模块,现在还在‘画饼’阶段。感觉就像给你画了个满汉全席的菜单,但炒菜的锅子还没造出来。”
陈启明笑了笑,他知道这正是目前龙国高端制造业的现状。概念和理论能跟得上,但在最底层的“工业肌肉”和“神经系统”上,往往会遇到瓶颈。
他的那些“黑科技”武器,无论是“真理”电磁炮的钨铀合金弹头,还是“龙吟”驱逐舰的石墨烯复合材料舰体,抑或是光棱坦克龙晶石共振核心的超精密光学加工,都对制造精度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
没有顶级的工业母机,再完美的图纸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行了,别抱怨了,哥们儿来帮你‘满血复活’。”陈启明走到那台五轴机床前,目光如炬,瞬间看透了其中的症结所在。
“明神!”刘利伟有些激动。
他知道陈启明是妖孽,明神一来就没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了。
“少拍马屁。”陈启明笑着敲了敲他的头,随即脸色变得严肃。
陈启明走到那台巨大的金属骨架前,目光犀利地扫过主轴、导轨、工作台的每一个连接处。
他没有急于拿出什么东西,而是先细致地观察,像一位老中医在为病人把脉。
“主轴精度和运动控制系统耦合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平衡刚度与阻尼的矛盾。你们现在用的高强度合金,确实很刚硬,但刚度高往往意味着阻尼低。就像一把铁尺,你敲一下,它能震动很久。”
陈启明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机床的立柱,金属发出一声清脆的回响。
“但在纳米级切削中,即使是这种微小的震动,也会在刀尖放大无数倍,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加工纹路,甚至导致刀具崩刃。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硬’,更要‘稳’。既要能抵御切削力,又要能迅速吸收和耗散震动能量。”
一位资深工程师推了推眼镜,迟疑道:“陈总,我们目前也在尝试加入一些阻尼材料,比如铸铁复合材料,或者在结构内部填充减震聚合物。但效果有限,要么会牺牲整体刚度,要么无法满足长期的动态稳定性要求。”
陈启明点点头,表示理解:“这些都是传统思路,在宏观层面确实有效。但我们现在要面对的,是微观层面的挑战。你们设想过,如果材料本身就能‘思考’,能主动地去对抗这些微观震动,那会怎么样?”
刘利伟和工程师们面面相觑,主动思考的材料?这听起来就像是神话。
陈启明没有卖关子,他走到一旁的材料样品架前,拿起一块他们正在测试的,掺杂了碳纳米管的合金块。
“你们现在碳纳米管的添加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强度。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利用其压电特性和独特的量子谐振频率呢?”
陈启明随手拿起一块平板电脑,在上面快速画出这块合金的原子结构模拟图,以及在不同频率震动下的能量分布曲线。
“你看,在特定震动频率下,碳纳米管结构会产生共振,反而将能量放大。但如果,我们能在这些碳纳米管的节点处,植入微型压电纳米结构,并辅以超低功耗的智能微控制器,会发生什么?”
他手指在屏幕上迅速划动,模拟图随之变化。那些原本无序震动的纳米管,在新的结构模型中,变得仿佛拥有了生命。
“当外部震动能量传入时,压电纳米结构能瞬间将其转化为微弱的电信号,而这些信号反过来又能驱动纳米结构发生精准的反相形变,从而主动抵消震动。这就像给材料内部安装了无数个微型的‘主动降噪耳机’。”陈启明解释道。
“这听起来就像是……智能阻尼材料?”刘利伟眼睛瞪得滚圆,他第一次听到这种概念。
“没错。”陈启明肯定道,“研发的这种材料,它不再是被动地承受和耗散能量,而是主动地感知并对抗。我们用到的不是全新的元素,而是对现有材料结构和能量转化方式的更深层次理解和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宏观刚度不变的前提下,将微观阻尼性能提升数个数量级。这套技术,我已经验证过,并通过了初步的量产方案。”
他将平板递给刘利伟,上面不仅有详细的理论推导,还有具体的材料配比、结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改造以实现这种材料制造的初步设想。
“这个材料制备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结合深城制造中心的冶金设备,我们可以先从主轴和导轨的表面涂层开始尝试,逐步验证其效果。同时,根据我的模拟,通过磁流变阻尼与压电结构的复合运用,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主动式自适应床身’。床身内部预埋的液态磁流体,在电磁场作用下,能够瞬间改变粘度,与外壳的压电结构协同工作,实现对振动的精准控制。”
工程师们如获至宝,他们看到了解决困扰他们多年的“刚度-阻尼”矛盾的新方向。这不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材料科学与智能控制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