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9月中旬,随着《远东条约》的终于签署落定了。辽阔的外东北大地正式易主。如何统治这片民族构成复杂且刚刚经历战火的新领土,成为了大夏朝廷亟待解决的问题。
洪天佑与内阁重臣经过连日商议,最终一道影响深远的诏令正式颁布了:
设立“大夏帝国远东总督区”!
远东总督区疆域极其辽阔,囊括了原沙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大部、阿穆尔州东部以及整个库页岛,总面积逾11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两个法国本土的大小!
据初步统计,总督区内总人口约45万至50万人。其分布极不均衡:
原沙俄移民及后裔: 约20-22万人,主要聚居在南部沿海、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的城镇及周边农庄,是需要重点管理和同化的对象。
本地原住民(阿伊努、尼夫赫、鄂伦春等): 约10-12万人,散居于山林、河畔,多以渔猎为生。
华人及其他移民(朝鲜、日本等): 约8-10万人,多集中在南部和东部沿海。
大夏驻军及首批行政人员:约5万人。
首府与主要城市规划:
首府:镇海城(原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寓意“镇守北海(指鄂霍次克海及以北),威震四方”。此地将作为整个总督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规划大规模重建港口、船厂,设立总督府、大学、医院,并吸引帝国商贾投资建厂。
地区中心:
伯力城(原伯力,俄称哈巴罗夫斯克):更名为伯力,恢复古称。定位为内陆军事重镇和黑龙江流域贸易中心,重点发展河运、木材加工和军工。
庙街城(原尼古拉耶夫斯克):更名为庙街,定位为黑龙江口军事要塞和渔业基地。
永明城(原科尔萨科夫,库页岛): 作为库页岛南部的行政和军事中心。
北疆城(原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库页岛):作为库页岛北部的行政和资源开采中心。
双城子(原乌苏里斯克):恢复旧称,作为连接南北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农业中心。
军事布防:
成立“太平洋舰队-远东分舰队”(简称远东舰队),母港设在镇海城。任命海军中将邓昌(因战功卓着晋升)为首任舰队司令。
舰队组成:以缴获修复的俄舰“留里克”号(更名为“定洋”号)、原“龙骧”、“海圻”号等装甲巡洋舰为核心,配属大量新下水的雷击舰(驱逐舰)、炮舰等。其主要任务是巡逻鞑靼海峡、日本海北部,拱卫库页岛及沿海,威慑日、俄。
陆军驻防:保留第5师(刘福部)驻防伯力城方向,负责黑龙江流域防务;第6师(冯材部)驻防镇海城及南部沿海;抽调部分兵力组建库页岛守备旅,驻防永明城和北疆城。总兵力维持在4万人左右,构建多层次、有纵深的防御体系。
修筑要塞:在镇海城、庙街城、黑龙江口、库页岛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等处,大规模修筑现代化要塞和岸防炮台,打造永不沉没的“海上铁堡垒”。
移民实边:“50亩农地+100亩林场”政策
诏令宣布:凡帝国子民(主要为华人),自愿移民远东总督区者,每户(以成年男丁计)可一次性授予“永业田”50亩(黑土地!)、外加附近林场100亩的经营权(二十年,可续)!免赋税五年!帝国提供安家费和前往定居地的路费补贴!
50亩肥沃的黑土地!还有100亩林场!这在中原(清国)是想都不敢想的巨量财富!对于无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及渴望拥有土地的退伍士兵而言(大夏本土已取消“人人”150亩政策),吸引力是致命的!
诏令颁布后不到一个月,从山东、直隶、乃至少数帝国本土北疆州,申请移民的浪潮几乎挤爆了各地的官府衙门。无数人拖家带口,怀揣着对土地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登上了北去的船只和火车。
一场规模空前的,向富饶黑土地的大移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大夏帝国的目标很明确:用最快的速度,让这片新土地上充满说汉语、认同大夏的华夏子民,让它真正成为帝国牢不可破的北疆屏障和粮仓!
远东总督区的设立,标志着大夏帝国的战略重心正式向大陆延伸,一个跨越海洋与大陆的庞大帝国,已然雏形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