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十一月,寒风已然刺骨,但瓦窑堡兵工厂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经过数月艰苦卓绝的奋斗,吞并整合,技术攻关,这座诞生于黄土窑洞中的兵工厂,终于迎来了它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一期工程(锻造、制管、弹药三大核心车间)正式竣工,并即将进行首次全流程试生产!
厂区内,原先的泥泞土地被平整夯实,一座座加固拓宽的窑洞车间门楣上,都用红漆写着醒目的标语和车间名称。高大的烟囱(属于炼钢炉和蒸汽机组)冒着滚滚浓烟,机器的轰鸣声、铁锤的敲击声、人员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奏响着一曲粗犷而充满力量的工业交响乐。
林烽站在厂区中央临时搭建的小土台上,望着眼前初具规模的景象,心潮澎湃。从最初只有几个老师傅和几把锤头锉刀的手工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初步机械化生产能力的三驾马车(锻造、制管、弹药),其中的艰辛,唯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李云龙、赵刚等团部领导,以及总部派来的代表,也都早早来到了厂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和紧张。今天,是对瓦窑堡兵工厂建设成果的一次大考!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通过一个铁皮喇叭传遍厂区,压过了机器的噪音,“经过我们大家日夜不停的奋战,咱们兵工厂的一期工程,今天,正式竣工了!”
台下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林烽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竣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咱们这些机器房子建得再好,要是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那就是一堆废铁!所以,总部决定,今天就在我们瓦窑堡兵工厂,举行一期工程试生产验收!目标就三条:”
他伸出三根手指,声音铿锵有力:
“第一!锻造车间,要用地咱自己炼出来的好钢,锻打出第一批合格的枪管毛坯!”
“第二!制管车间,要用这些毛坯,加工拉制出二十根符合标准的枪管!”
“第三!弹药车间,要用咱自制的弹壳、自冲的弹头,复装生产出一千发合格的子弹!”
“所有产品,必须全部达标!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山呼海啸般的回应声震天动地,工人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
“好!各就各位!试生产,开始!”林烽大手一挥,下达了最终指令。
刹那间,整个兵工厂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全力开动起来!
锻造车间率先传来动静。老师傅们操作着那台依靠蒸汽动力驱动的汽锤,“轰隆!轰隆!”有节奏的巨响震撼着大地。通红的、用自炼特种钢铸成的钢锭被夹上砧台,在重锤的反复锻打下,火星四溅,逐渐延展,内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最终被初步锻造成一根根粗糙却坚实的枪管毛坯。灼热的热浪扑面而来,但工人们却毫不在意,全神贯注地控制着每一次锻打的力度和位置。
“报告林部长!锻造车间首批十根枪管毛坯锻打完成!初步检测,无裂纹,无夹渣,质量合格!”车间主任满头大汗地跑来汇报,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
“好!立刻送制管车间进行深加工!”林烽命令道,心中稍定。
制管车间是精度要求最高的地方。那台宝贵的铣床、三台膛线拉制机早已准备就绪。经过严格培训的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接过滚烫的毛坯,先上车床进行外圆粗加工和初步校直,然后送入钻床进行深孔钻削(加工枪管内孔)。
最关键的工序是拉制膛线。老师傅们操作着拉线机,将一根根刻有阴线的拉刀,缓慢而稳定地拉过枪管内壁,每一次拉削都只能留下极浅的痕迹,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形成那赋予子弹旋转、保证精度的致命螺旋。车间里弥漫着切削液的味道和拉刀与钢材摩擦发出的特有尖啸声。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出现一丝差错。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当第二十根枪管经过最后一道抛光工序,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被检测员用各种自制量具反复校验后——
“报告!制管车间二十根枪管全部加工完毕!经检测,内壁光滑,膛线清晰均匀,尺寸精度全部符合要求!达标!”苏沐辰激动地拿着检测报告,声音都有些变调。
“太好了!”林烽用力握了握拳,李云龙更是直接咧开大嘴笑出了声。
最后的重头戏在弹药车间。这里的气氛相对安静,却更加紧张。自制的子弹壳经过抛光后,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被整齐地送入生产线。工人们像手术医生一样精准操作:先是压入自制的底火,然后用小铜勺精确称量发射药倒入壳内,最后将黄澄澄的冲压弹头小心翼翼地压入弹壳口部,完成缩口。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得益于李大山的模具改造和严格的工艺纪律,生产效率极高。装着复装完成子弹的木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填满。
“一千发!报告林部长,弹药车间复装一千发七九步枪弹任务完成!”李大山大声报告,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所有产品齐聚在厂区空地上临时搭建的验收台前。二十根乌黑锃亮的新枪管,一千发黄灿灿的新子弹,整齐排列,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生生辉,散发着工业的力量感和美感。
总部代表、李云龙、赵刚、林烽等人走上前,仔细检查每一件产品。总部代表拿起一根枪管,对着阳光眯眼看里面的膛线,不住地点头:“好!真好!这线拉得漂亮!比咱们以前修复的那些强太多了!”
李云龙则更直接,他拿起几发子弹,掂量了一下,又看了看弹壳和弹头的结合部,咧嘴笑道:“嘿!这新子弹看着就带劲!像个胖娃娃似的,结实!”
最终的验收环节是实弹测试。十支刚刚装配好的、使用了新枪管和新子弹的步枪被送到了测试场。
“砰!”“砰!”“砰!”……
清脆的枪声接连响起,打破了山间的寂静。
验枪员们迅速检查枪械状态和靶纸。
“报告!所有枪械射击正常,退壳顺畅,无炸膛、无卡壳现象!”
“报告!靶纸检验完毕,弹着点分布密集,精度符合标准!”
全部达标!
现场在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欢呼声!成功了!他们真的成功了!从无到有,从修到造,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坡上,建立起了真正具备量产能力的兵工厂!
工人们激动地互相拥抱、握手,许多老师傅更是热泪纵横,他们一辈子都没想过能在这种条件下造出这么好的枪和子弹。
李云龙激动地一把抱住林烽,用力拍着他的后背:“好小子!真给你干成了!老子就知道你行!咱们八路军,以后腰杆子更硬了!”
赵刚也感慨万分:“这是一个奇迹啊!是我们人民军队军工事业的伟大胜利!”
林烽的眼眶也有些湿润,他望着欢呼的人群,望着那些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产品,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骄傲和责任感。他拿起铁皮喇叭,大声说道:
“同志们!试生产的成功,标志着我们瓦窑堡兵工厂一期工程圆满竣工,正式具备了为部队提供合格武器装备的能力!但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生产更多的枪炮,更先进的武器!我们要让前线战士们,拿着我们造的枪,我们产的弹,狠狠地打击敌人!”
“保卫边区!支援前线!”
“多造枪弹!消灭敌人!”
激昂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瓦窑堡的山谷。
从这一天起,瓦窑堡兵工厂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不再只是一个修械所,而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兵工厂,成为了人民军队在西北地区最为重要的武器装备生产基地,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默默地积蓄着力量。而那批试生产成功的枪管和子弹,也被精心包装,作为献给总部的最珍贵的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