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钻床修复成功的喜悦还未散去,瓦窑堡兵工厂便迎来了一个更具里程碑意义的任务——上级正式批复,同意“39式-1型火箭炮”投入量产,首批订单要求尽快生产并装备部队,以应对日军在冀中地区日益猖獗的“扫荡”。
消息传来,全厂沸腾。老鹰沟那石破天惊的齐射场景犹在眼前,如今这“大杀器”终于要从试验场走向战场了!
林烽立刻召集所有核心骨干,在挂着火箭炮结构图的会议室里,召开了量产动员会。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盼星星盼月亮,咱们的‘大炮仗’终于可以敞开了造了!上级信任我们,前线的弟兄们在等着它!这是光荣,更是千斤重担!”
他走到结构图前,手指点向关键部件:“量产,不是简单地把原型机复制五遍、十遍!我们要的是稳定、可靠、能够持续供应的战斗力!所以,必须优化流程,分工协作!”
“苏婉!”林烽首先点名。
“到!”苏婉立刻起身,手里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生产预案。
“你统筹全局,制定详细的生产进度表和物料需求计划。重点是炮弹!现有的炮弹生产线要拆分,专门划出一条‘火箭炮炮弹专线’,集中最好的装药工、弹体卷制工和尾翼冲压工,确保炮弹质量稳定!预生产的那些尾翼和发射管,作为首批原料投入!”
“明白!我已经初步规划好了人员和场地,保证炮弹供应跟得上!”苏婉信心满满。
“老张!”林烽看向经验丰富的老张。
“厂长,您吩咐!”老张摩拳擦掌。
“火箭炮的结构复杂,但发射架部分相对独立,技术要求也略低。东沟加工点最近任务不饱和,而且位置隐蔽,交通相对方便。我把发射架的生产任务交给东沟点!你亲自带两个老师傅过去指导,把图纸、工艺要求吃透,确保每个焊接点、每个连接件都牢固可靠!王老铁改良的那个带缓冲和铁爪的底座,必须严格按照新图纸制作!”
“没问题!东沟那帮小子早就憋着劲想干点大活了!俺保证把发射架做得结结实实,比咱老家的炕头还稳当!”老张拍着胸脯,惹得众人一阵轻笑。
“王老铁!”林烽看向这位锻工灵魂。
“在呢!炮弹壳的锻压和药型罩的打磨,包在俺身上!”王老铁吧嗒着烟袋锅,眼神锐利。
“不止!”林烽强调,“量产意味着数量大,你那个手工打磨药型罩的法子得改改!带着你的人,尽快把冲压模具再优化,争取能直接压出接近55度锥角的毛坯,减少后期手工打磨量,提高效率和质量一致性!”
“中!俺回头就琢磨,不就是让铁疙瘩听话嘛,俺有的是办法!”王老铁一口应下。
“家泉师傅,”林烽对一直安静聆听的家泉次郎说,“量产阶段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关键尺寸和火工品的检验,请您多费心。制定统一的检验标准,培训检验员。”
家泉次郎微微躬身:“责无旁贷。我会制定详细的检验规程,确保每一具火箭炮、每一发炮弹都符合作战要求。”
最后,林烽看向跃跃欲试的牛大力:“大力!”
“到!厂长,俺干啥?扛发射架还是搬炮弹?俺这身力气早就饥渴难耐了!”牛大力嗷一嗓子站起来。
林烽笑着压压手:“你的任务更重要——安全和运输!火箭炮和炮弹都是敏感物资,生产、储存、装车、发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任何纰漏!你要带警卫排盯死了,特别是新划出的炮弹专线,防火、防潮、防碰撞,制度必须严格执行!等到发货的时候,你亲自带队押运,确保这批宝贝一根毛不少地送到冀中兄弟部队手里!”
“厂长放心!”牛大力把胸脯拍得山响,“谁敢在这事儿上掉链子,俺把他当炮弹塞进炮筒里打出去!”
动员会结束,瓦窑堡兵工厂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立刻围绕着“39式-1型火箭炮量产”这个核心,以更高的效率轰鸣起来。
主厂区,一间相对独立的窑洞被清理出来,挂上了“火箭炮弹专线”的木牌。苏婉亲自坐镇,将生产流程细化到每一个工序。卷制弹体的工人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卷板机,确保筒壁厚薄均匀;装药工在隔离区域,按照精确到克的配比,将混合好的炸药小心压入弹体,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尾翼冲压则在王老铁优化后的模具下一次次完成,冲压好的尾翼被仔细检查角度和光洁度,然后由女工们用铆钉精准地固定在弹尾。整个生产线虽然简陋,却井然有序,充满了严谨的氛围。
东沟加工点更是如同过节。老张带着图纸和技术要求一到,整个加工点就沸腾了。原本做步枪护木、机枪支架的技工们,围着复杂的发射架图纸,既感到压力,又充满干劲。
“嘿!这铁架子,看着就霸气!”
“咱们也能造大炮了!说出去多有面子!”
焊接工人们戴着深色玻璃罩,手持焊枪,在飞溅的焊花中,将一根根粗壮的钢管和加固角铁牢牢连接在一起,焊缝饱满均匀。负责制作缓冲底座和铁爪的工人,则严格按照新图纸,锻造、钻孔、组装,每一个螺栓都拧得紧紧的。老张穿梭其间,不时停下指导:“这里,焊缝再加一道!这里,水平尺量一下,歪一丝都不行!”
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插曲。有次,东沟点一个年轻焊工为了求快,焊接时电流调得太大,把一块连接板给烧穿了。老张发现后,罕见地发了火,把他狠狠训了一顿,罚他去帮炊事班劈三天柴,让他“冷静冷静,想想怎么对待手里的活儿”。
那小伙儿委屈得直掉眼泪,牛大力去东沟巡查时碰见了,不但没安慰,反而瓮声瓮气地说:“哭啥?老张头骂得对!咱们这火箭炮,是要拿去救前线弟兄命的!你糊弄它,就是糊弄自己兄弟的命!劈柴好好劈,想想咋把焊条使得跟绣花针一样稳!”
小伙儿听了,抹抹眼泪,低头劈柴去了,后来再上手,果然沉稳了许多。
王老铁那边也遇到了麻烦。新优化的冲压模具刚开始试用,冲出的药型罩毛坯角度总有微小偏差。王老铁不急不躁,带着徒弟们一遍遍调试模具的压力、行程,甚至自己跳上冲床操作杆感受力道,嘴里念叨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劲儿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整整鼓捣了两天,终于找到了最佳参数,冲出的毛坯角度稳定,大大减少了后期手工打磨的工作量。
家泉次郎带着几个挑选出来的细心年轻人,组成了质检小组。他们拿着卡尺、千分表、角度规,像巡逻的哨兵一样,巡视在各道关键工序。每一根发射管的内壁光洁度,每一个药型罩的锥角,每一发炮弹的总重量和平衡性,都要经过严格检查。不合格的,立刻退回,毫不留情。开始还有人觉得他太较真,但家泉次郎只是平静地说:“战场上,百分之一的故障,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
林烽更是如同上了发条,每天在各个生产点之间穿梭,协调资源,解决突发问题,鼓舞士气。他常常拿起加工好的零件仔细端详,或者站在装配线上,看着一具具火箭炮逐渐成型,眼中充满了期待。
时间在紧张忙碌中飞逝。一个月后,首批量产成果终于揭晓。
在主厂区的装配车间里,6具涂着暗绿色伪装漆的“39式-1型火箭炮”整齐排列,冰冷的金属发射管在油灯下泛着幽光,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威慑力。旁边,是码放整齐的三百发火箭炮弹,弹体修长,尾翼锋利。
“报告厂长!”苏婉拿着生产报表,声音因激动而颤抖,“首月量产任务完成!共生产39式-1型火箭炮五具,配套火箭炮弹三百发!所有产品均通过家泉师傅质检组检验!”
“好!”林烽目光扫过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强压着心中的激动,“立刻组织最终测试!”
老鹰沟再次见证了雷霆之威。五具火箭炮依次进行单发和双发齐射测试,炮弹拖着炽白的尾焰划破长空,在远山脚下炸起团团烟柱。观测数据迅速汇总:射程稳定在六千米左右,齐射覆盖面积达标,最关键的是——在进行的数十次发射中,仅出现一次哑弹,故障率远低于百分之二的预设指标!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牛大力看着那被炸得一片狼藉的靶区,激动地吼道,“咱们能量产这大家伙了!”
所有参与生产和测试的人员都欢呼起来,互相拥抱、击掌,几个月来的辛苦和压力,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无比的自豪和喜悦。
测试结束,林烽站在那五具即将奔赴战场的火箭炮前,做了简短的送行讲话:“同志们,这五具火箭炮,凝聚着咱们瓦窑堡兵工厂所有人的心血和智慧!它们不仅仅是武器,更是我们抵抗侵略、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现在,我命令——”
他看向牛大力:“警卫排、运输队!即刻装车,由牛大力带队押运,务必安全、准时,将这批火箭炮和炮弹,送到冀中根据地的同志们手中!告诉他们,瓦窑堡的‘雷霆’,来了!”
“保证完成任务!”牛大力和运输队的战士们齐声怒吼,声震四野。
在夕阳的余晖下,覆盖着严密伪装的马车队,载着五具“39式-1型火箭炮”和三百发炮弹,在牛大力和精锐警卫的护送下,缓缓驶出瓦窑堡,向着战火纷飞的冀中平原前进。
望着车队远去的烟尘,林烽对身边的苏婉、老张等人说:“首月五具,只是一个开始。下个月,我们要挑战八具,十具!要让咱们的‘39式’,成为鬼子‘扫荡’队伍的噩梦!”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量产的成功,不仅意味着瓦窑堡兵工厂具备了生产重型支援火力的能力,更标志着中国的敌后军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这轰鸣的“雷霆”,必将给气焰嚣张的日寇,带去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