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小年夜。瓦窑堡兵工厂没有像往常一样沉浸在家属会后的温馨余韵中,反而在最大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场气氛更为庄重、意义更为深远的会议——1940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与会的除了所有核心骨干、各车间、各卫星加工点负责人,还特意邀请了像李德顺老师傅、杨永军等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代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经过一年艰苦拼搏后特有的、混合着疲惫与自豪的复杂气息。
林烽站在前台,身后是一张用数张牛皮纸拼接而成的巨大图表,上面用木炭和红蓝颜料画满了曲线、柱状图和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熟悉而又略带风霜的面孔,从鬓角斑白的老张、王老铁,到沉稳干练的苏婉、家泉次郎,再到咋咋呼呼却忠心耿耿的牛大力,以及众多在这一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和年轻面孔。
“同志们!”林烽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沉淀后的力量,“今天,是民国二十九年,公历1940年的最后一天。咱们坐在这里,不是来听我林烽唱赞歌的,是来一起,盘盘家底,看看脚印,想想来年的路,该怎么走得更稳、更快!”
他侧过身,指向身后那巨大的图表,所有人的目光也随之聚焦过去。
“先说咱们的‘摊子’!”林烽的手指落在图表左上角,“年初,咱们就一个主厂区,提心吊胆,生怕鬼子一颗炸弹给咱端了老窝。现在,”他手指向右移动,划过七个用红圈标出的点,“东沟、南坡、后洼、北沟、西坡……再加上后来新增的两个隐蔽点,咱们有了七个卫星加工点!像七颗钉子,牢牢钉在瓦窑堡周围的山沟沟里!形成了‘主厂核心制造+卫星点分散加工’的格局!鬼子想一锅端?门儿都没有!老张,这点你感触最深吧?”
老张立刻站起来,激动地说:“那可不!厂长!以前俺睡觉都竖着一只耳朵听动静!现在踏实多了!东沟做发射架,南坡搞机枪支架,后洼负责迫击炮底座……分工明确,就算一个点出了岔子,别的点照常转!这就叫……叫……”
“叫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牛大力抢着接话,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
“对!”林烽也笑了,“就是这话!分散,不是为了散,是为了更安全、更持久地聚!”
他接着指向图表中间部分,那里罗列着一长串武器名称,仿佛一份沉甸甸的清单:“再看咱们的‘家伙什儿’!”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毫不掩饰的骄傲,“年初,咱们能稳定生产的,主要就是81式步枪、几种迫击炮和手榴弹。现在,大家跟我一起数数!”
他开始如数家珍般地念出,每念一项,台下就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和自豪的议论:
“主力的81式-2型步枪!”
“能扫射的37式冲锋枪!”
“定海神针37式重机枪,还有咱们刚改良减重的-2型!”
“打得远、打得准的81式狙击步枪!”
“半自动的56式步枪!”
“攻坚拔寨的仿制82毫米迫击炮!还有灵活机动的62毫米小炮!”
“咱们的骄傲——‘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
“专啃硬骨头的‘破甲-1型’破甲弹!”
“铁西瓜(地雷)!铁疙瘩(手榴弹)!专摸坦克屁股的反坦克磁性炸弹!”
“瞪着眼睛打飞机的‘高射机枪’!”
“还有!”林烽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念出最后几项,“咱们的‘大杀器’——102毫米‘39式-1型’火箭炮!”
“以及,年底刚量产、前线急需的单兵‘铁拳’60毫米火箭筒!”
“再加上咱们自己能造的无烟火药!”
整整十五大类主要武器装备!念完之后,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激动得脸色通红,他们亲手参与制造了这其中绝大部分武器,此刻听到这串长长的名单,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年究竟取得了何等巨大的成就!
“瞧瞧!瞧瞧!”王老铁激动地对旁边的李德顺师傅说,“老李头,听见没?十五样!整整十五样硬家伙!咱们这锤子,没白抡!”
李师傅也感慨地点头:“是啊,想都不敢想啊……”
苏婉适时地站起身,拿起一份汇总报表,声音清晰而准确地报出一系列更具体的数字:“厂长,同志们,根据统计,1940年全年,我们瓦窑堡兵工厂共生产各类武器,包括枪、炮、火箭筒等,总计一万两千余件!生产各类子弹、炮弹、手榴弹、地雷等弹药,超过一百五十万发!”
“一万两千件武器!一百五十万发弹药!”牛大力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咋舌道,“俺滴个娘!这得武装多少部队啊!够小鬼子喝好几壶的了!”
林烽接过话头,语气沉凝:“这一万两千件武器,一百五十万发弹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们代表着,我们为前线成千上万的战士,提供了杀敌报国的家伙!代表着,我们让更多的鬼子倒在了咱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山!这份成绩,属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属于瓦窑堡兵工厂的每一位同志!”
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光有产出还不行,还得看咱们的‘根基’牢不牢!”林烽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原料!年初,咱们七成的原料靠缴获、靠冒险采购,看人脸色,受人制约。经过地质队同志的努力和咱们自身技术的提升,特别是土法炼钢、炼铜的成熟,以及从战场回收废旧金属再利用,”他指着图表上一条显着上升的曲线,“到年底,我们的原料自给率,已经提升到了九成!”
“九成!”老周师傅激动地站起来,“厂长,这意味着咱们的命脉,绝大部分攥在自己手里了!不用再那么提心吊胆地等米下锅了!”
“没错!”林烽肯定道,“从依赖外部,到基本自给,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我们兵工厂能够独立自主、持续运转的根本保证!”
他总结道:“同志们,回顾这一年,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是生产了多少武器,也不是自给率提高了多少。而是我们瓦窑堡兵工厂,已经从一个在敌人封锁下艰难求存、只能进行应急修补和小规模生产的‘作坊’,成长为一个拥有分散而坚韧的生产布局、掌握十余类核心武器制造技术、原料基本自给、产能持续稳定的、日趋成熟的军工体系!”
他用了“体系”这个词,让在场很多老师傅陷入了沉思。他们或许不懂太高深的理论,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现在的兵工厂,和一年前相比,运作更有序,应对风险的能力更强,发展的后劲更足。
“当然!”林烽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成绩面前,不能昏头!咱们的问题还很多!高级钢材依然短缺,精密加工能力不足,工人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鬼子的封锁和扫荡只会越来越疯狂!明年,咱们的任务更重!要进一步提高产能,要研发更先进的武器,要优化生产工艺,要培养更多的人才!”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而坚定:“路,还很长。但有了今年打下的这个坚实基础,有了咱们这个越来越成熟的军工体系,有了在座各位和全厂同志们的齐心协力,我相信,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1941年,我们要让瓦窑堡的枪炮声,响得更猛烈!要让鬼子的丧钟,敲得更响亮!”
“保证完成任务!”
“坚决完成任务!”
台下,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年轻人,都群情激昂,异口同声地呐喊,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出会议室,在瓦窑堡的山谷间回荡。
会议结束,众人走出会议室,外面不知何时飘起了细碎的雪花,天地间一片静谧。但每个人心中都燃着一团火。他们知道,1940年,瓦窑堡兵工厂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惊人的创造力,在抗战的史册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强大的军工体系已经初步成型,它如同蛰伏在黄土高原下的滚滚岩浆,只待时机,便将喷薄而出,以更加磅礴的力量,支撑起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希望。新的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