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打破了总装车间里专注的技术氛围。林烽和荣克等人闻声愕然转头,当看到门口站着的那四位风尘仆仆却难掩彪悍之气的老战友时,林烽脸上先是闪过一丝难以置信,随即被巨大的惊喜所取代。
他立刻对荣克交代了几句,然后快步迎了上去,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陈司令!老李!老孔!老丁!你们几个……你们怎么突然来了?咋也不提前打个电报通知我一声?我好去基地门口接你们啊!这地方现在岔路多,不好找!”
陈赓司令员看着眼前这个虽然清瘦了些,但眼神更加锐亮、浑身散发着实干家气质的林烽,眼中满是欣赏,他笑着拍了拍林烽的肩膀:“怎么?不欢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我们这是搞突然袭击,来看看你小子到底在背后鼓捣出了多少吓唬鬼子的好东西!”
“欢迎!当然欢迎!首长和战友们能来,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林烽连忙说道,引着几人往外走,“这里机器声太吵,不是说话的地方,走,去我办公室,咱们好好聊聊!”
离开轰鸣的总装车间,走在宽阔的厂区道路上,李云龙依旧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中,他一边左顾右盼地看着沿途林立的厂房、架设的电缆和匆匆往来的工人,一边忍不住又开始“抱怨”起来:
“好你个老林!你可真行啊!我才一年没来你这瓦窑堡,你这地方变得我他娘的都认不出来了!好家伙,这厂房盖的,这路修的,跟个迷宫似的!刚才我们开车在里面转悠了半天,愣是没找到北!把我这老脸都给丢尽了!你说,这事你得负责,得好好补偿我!”
孔捷在一旁笑着补充:“老李这话虽然夸张了点,但也是事实。林烽啊,你这发展的速度,真是太惊人了!刚才路过那边,看到那么大的炼钢炉,还有专门挂发动机中心牌子的地方,这规模,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啊!”
丁伟也点头道:“是啊,光看这厂容厂貌,就知道你们下了多大的功夫。这已经不是一个兵工厂了,这是一个小型的工业体系啊!”
林烽被几位老战友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谦虚地笑道:“都是同志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被鬼子逼出来的。咱们没有大后方,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
说笑间,来到了林烽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依旧简朴,墙上挂着巨大的厂区规划图和坦克结构图,角落里堆着一些图纸和模型,唯一显眼的就是那张宽大的、堆满了文件和书籍的办公桌。林烽招呼几人坐下,又亲自给他们倒上热水。
李云龙屁股刚沾凳子,又旧事重提,半真半假地嚷嚷道:“老林,别想糊弄过去啊!这‘迷路’的精神损失,你必须得补偿!我也不多要,你看那车间里停着的‘铁王八’,啥时候给我们旅先配几辆?让老子也尝尝开着坦克撵鬼子的滋味!”
陈赓司令员抿了一口热水,瞪了李云龙一眼,笑骂道:“李云龙,你个愣种!就知道惦记好东西!这里是兵工厂,不是你家炕头!怎么分配装备,总部自有考虑,轮得到你在这里敲竹杠?再胡闹,信不信我真让你去司令部炊事班背两天大锅,好好冷静冷静?”
“哈哈哈——”陈赓的话引得孔捷、丁伟和林烽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他们都能想象出李云龙这个刺头旅长围着灶台转悠的滑稽场景。
李云龙自己也乐了,挠了挠头,嘿嘿笑道:“司令员,我这不是跟老林开玩笑嘛!咱老李觉悟高着呢,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过……”他话锋一转,又眼巴巴地看向林烽,“老林,那坦克……真是咱们自己造的?我刚才瞅着,可比小鬼子的九七式威风多了!”
说到坦克,林烽的神情立刻变得认真而自豪起来。他点点头:“没错,老李,从头到尾,一颗螺丝钉都是咱们自己造的。它叫‘太行-1型’。” 他简要介绍了坦克的主要性能:“重12吨,105毫米主炮,200马力发动机,正面装甲能扛住鬼子47毫米反坦克炮。机动性也很好,刚才你们听到声音的那辆,正准备进行最后的测试。”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听到林烽亲口确认这些远超日军同类装备的性能参数,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还是再次被深深震撼了。他们都是带兵打仗的人,太清楚这样一款坦克在战场上意味着什么——攻坚拔点、突击反突击、提振士气……其价值无可估量!
孔捷深吸一口气,由衷赞道:“林烽,你们这是立了大功了!这是咱们八路军真正的杀手锏!”
丁伟也感慨道:“有了这个,咱们的战士以后攻坚,就不用完全拿人命去填了!”
陈赓司令员放下茶杯,目光深邃地看着林烽:“林烽同志,你们瓦窑堡兵工厂的全体同志,辛苦了!你们创造的,不仅仅是几辆坦克,更是我们人民军队迈向现代化的基石!总部对你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得到首长和战友们如此高的评价,林烽心中暖流涌动,所有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他郑重地说:“请首长和同志们放心!我们一定加紧生产,尽快让‘太行-1型’形成战斗力,支援前线作战!”
接着,林烽又向陈赓等人汇报了兵工厂的其他进展:薛家沟发动机中心的建立和月产五台发动机的能力、步话机的量产和改良、水电厂扩容和应急柴油发电机的配备、铅酸电池的自主研发……一桩桩,一件件,都让几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听得心潮澎湃,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条坚实的国防工业脉络,正在这太行山深处顽强地生长、壮大。
老朋友的重逢,在轻松、自豪与充满希望的气氛中持续着。瓦窑堡的惊人变化和实实在在的成果,让李云龙等人彻底忘记了刚才“迷路”的小插曲,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必胜的信念。他们知道,有了瓦窑堡这样的坚强后盾,抗战的胜利,必将早日到来!而林烽,这个曾经的战友,已经在这片热土上,成长为了一个能够支撑起一方天地的、真正的军工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