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瓦窑堡兵工厂的步坦协同通讯系统初显威力,各条生产线高速运转之际,一个来自远方的、饱含着国际主义情谊的支援,如同及时雨般抵达了——陈赓司令员通过特殊渠道,从北方邻国苏联争取到了一批宝贵的军用级电子元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数十只高性能的真空管(电子管)和一些用于无线电设备的特种电容器、电阻。这些元件被小心翼翼地装在垫着软木的箱子里,由武装人员秘密护送到了瓦窑堡。
当林烽打开这些箱子,看到那些玻璃封装更加精密、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电极镀层光洁均匀的真空管时,他的眼睛瞬间亮了。与他之前使用的、主要从日军废旧设备中拆解拼凑的真空管相比,这些苏联提供的管子无论是在放大系数、工作稳定性、频率特性还是寿命上,都明显高出一个档次!
“太好了!这可是雪中送炭啊!”林烽激动地对围拢过来的小豆子和通讯小组的成员们说,“有了这些‘心脏’,咱们的‘太行蜂’就能飞得更远,叫得更响,也更不容易‘生病’了!”
然而,几乎与这批宝贵元件同时到达的,还有几封来自不同前线部队的反馈信。信中除了对步话机作用的充分肯定外,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在极端复杂电磁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当敌方使用大功率电台进行干扰,或者处于特定地形(如富含矿藏的山脉)时,即便加装了简易滤波器的“太行蜂-1A型”,通讯质量也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被噪音淹没。
“看来,咱们之前的滤波器,对付一般环境下的杂讯还行,但面对有针对性的强干扰或者特殊的地磁干扰,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小豆子看着反馈信,眉头紧锁。
“问题催生进步!”林烽没有丝毫气馁,反而更加兴奋,他拿起一只苏联真空管,“正好,利用这批新到的好材料,咱们给‘太行蜂’再来一次彻底的‘神经’强化手术,目标——极致抗干扰!”
一场基于新元件的步话机深度改良攻坚战再次打响。林烽决定,在原有简易滤波器的基础上,设计一套更复杂、更精准的多级调谐滤波和信号放大电路。
核心攻坚:高性能滤波放大电路的构建
· 真空管升级与电路重构:
· 采用苏联提供的高跨导、低噪声五极管作为射频放大和中频放大的核心。这种管子放大能力更强,自身产生的噪音更小,为后续处理纯净信号打下了基础。
· 重新设计电路板,将原有的单级或双级放大滤波,改为三级中频放大配合两级高频滤波的架构。每一级放大之间都插入一个可调谐的Lc滤波回路(由新的、精度更高的苏联云母电容和用高纯度铜线绕制的空心电感线圈组成),像一道道设置精密的关卡,只允许特定频率范围(即己方通讯频率)的信号通过并得到放大,而将偏离这个频率的干扰信号最大限度地衰减掉。
· 精密的线圈绕制与调试:
· 这是最考验耐心和技术的环节。电感线圈的匝数、间距、层数,以及与之匹配的电容容量,都需要根据新的真空管特性和目标抗干扰频段进行精确计算和反复试验。
· 林烽带着小豆子等人,几乎不眠不休地进行计算和手工绕制。他们利用自制的、精度更高的绕线机,使用从炼铜厂特批的、纯度达到五个九的超细镀银铜线,在特制的陶瓷骨架上进行绕制。每一个线圈绕好后,都要用自制的q表(品质因数测量仪)进行测试,确保其参数达到设计要求。
· “谐振点”的捕捉: 滤波效果最好的状态,在于Lc回路是否精确“谐振”在需要的频率上。没有标准信号发生器,他们就利用那台作为“镇厂之宝”的、相对稳定的苏联真空管电台作为信号源,配合自制的简易场强计和监听耳机,一点点微调可调电容的旋钮或者轻轻拉伸压缩线圈间距,在耳机里寻找那个信号最清晰、背景噪音最微弱的“谐振点”。这个过程极其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听觉。
· 屏蔽与接地的再强化:
· 针对更强的外界干扰,对整机屏蔽提出了更高要求。彭家蒙用薄铜板为新的步话机(定型为“太行蜂-2型”)打造了全封闭的屏蔽罩,所有接缝处都进行了良好的电磁密封。
· 接地系统优化: 林烽特别强调了接地的重要性。他指导工人在使用步话机时,必须连接一根长长的、专门打入潮湿土壤的地线,为干扰信号提供一个泄放的通道,极大提升了整机的抗干扰底噪。
· 电源稳定性的保障:
· 新的电路对电源稳定性的要求更高。电工班改进了电源电路,采用了苏联提供的稳压辉光管作为基准,配合大功率的苏联绕线电阻,制作了简单的串联稳压电源,使得即便电池电压有所波动,供给各级真空管的电压也能保持稳定,避免了因电压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和性能下降。
测试与辉煌成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攻关和无数次调试,首批十台采用新真空管和强化抗干扰电路的“太行蜂-2型”步话机样机终于诞生。它们的外形似乎变化不大,但内部已然脱胎换骨。
测试场地选在了一处已知存在强地磁干扰的矿区附近,并且特意在远处开启了大功率的杂讯发射源(用改造的旧电台模拟敌方干扰)。
测试人员分别拿着“太行蜂-1A型”和新的“2型”进行对比测试。
在“1A型”里,听到的是巨大的、几乎掩盖一切的“嗡嗡”声和“沙沙”声,通话断断续续,难以听清。
而切换到“2型”时,虽然背景中依然能隐约听到干扰的痕迹,但己方的通话声音清晰、稳定地凸显出来,如同在嘈杂的集市中有一个声音在你耳边清晰低语!有效通讯距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了4公里以上!
负责测试的战士难以置信地对着话筒喊道:“我的天!这新家伙神了!那边吵得像开锅,咱这边说话还跟面对面似的!”
后续在山地密林、城市废墟等多种复杂环境下的测试也表明,“太行蜂-2型”的抗干扰能力和通讯稳定性得到了质的飞跃,完全满足了最苛刻的战场通讯需求。
当测试报告摆在林烽面前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次升级,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更是将瓦窑堡的无线电通讯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看着那些闪烁着温和橘红色光芒的苏联真空管,对通讯小组的成员们说:
“同志们,我们再一次证明了,只要敢于钻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现在,我们的‘蜂’不仅飞得远,更是能在电闪雷鸣中精准找到回家的路!接下来,我们要尽快将2型技术应用到量产中,让前线的每一个连排,都能用上这双在复杂战场上依然耳聪目明的‘顺风耳’!”
“太行蜂-2型”的成功,标志着瓦窑堡在电子通讯领域不仅实现了自主制造,更迈入了追求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新阶段。这支人民的军工力量,正以其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智慧,在一条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悄然改变着战争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