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远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焊花飞溅,现代化的厂房骨架在榆林冬日清冽的空气中拔节生长,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这轰鸣声,是榆林开发区破茧成蝶的进行曲,也如同战鼓,催促着李鸣风和他的团队向更深处思考:宏远之后,榆林开发区的路该如何走得更稳、更远?如何将眼前的火热转化为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李鸣风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已不足以支撑开发区未来的跃升。他需要将这一年多来,从长兴厂改革的破冰之战,到宏远项目的落地生根,再到双轮驱动战略的布局,这一系列充满挑战却又卓有成效的实践,提炼、升华,形成一套具有榆林特色、能够清晰表述、便于推广复制的“榆林开发区发展模式”。这不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指引未来,为开发区争取更高级别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这个任务,他交给了以刘明远为核心,整合经发局、科技创新局、党政办骨干力量组成的“模式提炼工作组”。
工作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墙上贴满了图表、照片、流程图和关键词。大家围绕李鸣风提出的核心要求——“特色鲜明、逻辑清晰、成效可证、具有推广价值”,展开了激烈的头脑风暴。
“我认为核心是‘破立并举’!”刘明远指着长兴厂改革前后的对比图,“‘破’,就是敢于打破旧有利益格局和体制束缚,像长兴厂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处理历史包袱;‘立’,就是精准引入像宏远这样的新动能,并以此为基础布局未来产业。破是前提,立是方向!”
新任经发局长补充:“还要加上‘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装备制造配套),一手抓未来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智能科技),两条腿走路,既保当下饭碗,又谋长远发展。”
科技创新局长推了推眼镜:“关键是产业生态的构建!从宏远的‘头狼效应’,到吸引配套企业,再到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链耦合、资金链支撑的良性生态。我们的孵化园和政策引导基金就是抓手。”
党政办周宇则更注重机制:“李书记一直强调的‘阳光机制’是保障!土地评估公开透明、招商引资公平竞争、政策兑现规范高效、纪委监督全程嵌入,这是赢得企业信任、避免改革走样的基石。”
李鸣风全程参与关键节点的讨论,不断引导、修正、深化。他要求工作组摒弃空话套话,用数据说话,用案例支撑。长兴厂改革前后财政负担的对比、职工安置满意度调查结果、宏远项目落地带来的产业链企业新增数和投资额、孵化园首批入驻的科技企业名单及核心技术……这些扎实的素材被一一梳理、嵌入。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打磨,“榆林模式”的核心框架和内涵逐渐清晰,凝练为四句话:
1. 破立并举,腾笼换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旧动能束缚,以精准高效的行动引入和培育新动能。
2. 双轮驱动,长短结合:立足当下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打造装备制造配套集群,着眼未来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生态筑基,链式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头狼效应”,构建“龙头+配套+孵化”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
4. 阳光机制,效能优先:贯穿“公开、公平、规范、高效”原则,打造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以制度保障改革与发展行稳致远。
这份凝聚了集体智慧、基于实践淬炼的“榆林模式”报告,连同详实的案例支撑和数据图表,被精心制作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汇报材料。李鸣风审阅后,亲自提笔在扉页上写下标题:《破立并举,双轮驱动——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
“榆林模式”报告首先出现在县委书记方文山的面前,然后经县委推荐,在千湖市季度经济工作分析会上,由李鸣风代表开发区做专题汇报。当李鸣风用沉稳有力的声音,结合生动的案例和数据,阐述“破立并举”、“双轮驱动”、“产业生态”、“阳光机制”等核心理念时,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当场点评:“榆林开发区的实践,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着!这份报告很有价值,‘榆林模式’值得在全市深入研究和推广!”
市里的肯定只是开始。这份报告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向更高层面扩散。
几天后,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主任亲自打电话到李鸣风办公室:“鸣风同志,你们那份关于‘榆林模式’的报告,市委主要领导看了,评价很高啊!认为切中了当前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难点痛点,提供了可操作的新路径!要求我们政研室牵头,组织力量去你们那里深入调研总结,形成更系统的经验材料!”
紧接着,更让李鸣风振奋的消息传来:省委政策研究室一位副主任在内部刊物上看到了“榆林模式”的摘要,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市委办直接联系了李鸣风!
“李鸣风同志吗?我是省委政研室张为民。”电话那头的声音沉稳而带着探究,“你们榆林开发区的材料我看了,尤其是处理长兴厂包袱和布局新能源产业的思路,很有胆识,也很务实!省里正在研究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榆林模式’的一些做法很有启发性。我们计划近期组织一个调研组,由我带队,到你们那里实地看看,听听更详细的情况,你看方便安排吗?”
省委政研室的调研!这意味着“榆林模式”正式进入了省级领导的视野!其意义远非市级关注可比!一旦得到省里的认可和推广,榆林开发区将获得难以估量的政策红利和品牌溢价,李鸣风个人的政治资本也将急剧增加!
“方便!非常欢迎张主任和省委政研室的领导莅临指导!”李鸣风强压心中的激动,声音保持着沉稳,“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做好准备!”
挂断电话,李鸣风深吸一口气。机遇,千载难逢的机遇,就在眼前!但机遇也意味着更大的考验。省委政研室的调研,绝不是走过场,而是带着审视和提炼的目的而来。如何将“榆林模式”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精准呈现?如何应对调研组可能提出的尖锐问题?如何让宏远项目现场、孵化园规划、乃至整个开发区的精神面貌,都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李鸣风立刻召开了开发区党工委紧急扩大会议。消息宣布,会场一片振奋,随即是沉甸甸的压力感。
“同志们,省委政研室张主任带队调研,这是对我们榆林开发区工作最高级别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榆林模式’的一次大考!”李鸣风目光炯炯,扫视全场,“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把最好的状态、最实的成果、最深的思考展现出来!这不是粉饰太平,而是要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我们探索的路径、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让省里的领导看到我们榆林人的闯劲、干劲和智慧!”
他迅速部署:
1. 总指挥:李鸣风亲自挂帅,担任迎检总指挥。
2. 成立材料组:刘明远牵头,党政办、经发局、科技创新局骨干参与,在原有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论提炼,准备详尽的汇报材料、ppt及各类数据支撑附件。要求数据务必精准,案例务必生动,逻辑务必严密。同时,准备一份“问题与挑战”清单,体现客观务实的态度。
3. 成立现场组:由新任经发局长牵头,宏远项目负责人、孵化园筹备组、重点企业代表参与。精心设计调研路线:宏远建设工地-已入驻的配套企业生产线-孵化园选址及首批入驻科技企业展示。每个点都要有简明扼要、突出亮点的讲解。现场环境、安全、秩序务必万无一失。
4. 成立会务组:周宇负责,做好接待、会务、车辆、后勤等全方位保障,确保高效、规范、严谨。
5. 成立环境组: 对开发区主要道路、管委会大楼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以整洁、有序、充满活力的面貌迎接调研。
6. 成立宣传组:适度预热,营造氛围,但避免过度宣传,重点突出实干和发展。
“记住,”李鸣风最后强调,“核心是‘真实’和‘特色’!不回避问题,但要展现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决心;不夸大成绩,但要突出我们模式的核心价值和创新点!要把‘榆林模式’的精气神,通过每一个细节传递出去!”
整个开发区管委会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李鸣风更是身先士卒,白天跑现场,看路线,抠细节,与企业负责人沟通;晚上审材料,听预汇报,反复推敲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数据、每一句表述。他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场即将到来的“大考”之中。
站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开发区星星点点、象征着希望与奋斗的灯火,李鸣风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榆林模式,这块在艰难实践中淬炼出的璞玉,即将迎来高处的审视。这不仅是开发区的机遇,更是他李鸣风仕途征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他必须,也必将,抓住这次机遇,让“榆林模式”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天空!调研的日期一天天临近,榆林开发区,已然蓄势待发!而李鸣风的目光,也越过眼前的灯火,投向了那片更高、更远的舞台,似乎也在这片蓄势待发的光芒中,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