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投资项目危机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省委大院炸开。十亿巨额亏损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心头,更让李鸣风警觉的是,这个烫手山芋偏偏落在了他的手上。
“书记,这事棘手啊。”赵成忧心忡忡地汇报,“项目当初是刘书记亲自推动的,现在出了问题,他却把处理权交给了您。”
李鸣风站在办公室窗前,目光深邃:“这是要把我们架在火上烤。处理好了,功劳是他的;处理不好,责任是我们的。”
“那咱们...”
“将计就计。”李鸣风转身,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既然交给我们处理,那就按我们的方式来。”
他立即成立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亲自担任组长,但出人意料地邀请省纪委、审计厅加入。“既然要查,就查个彻底,不仅要查项目本身,还要查决策过程。”
这个安排让刘建国措手不及。在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上,他委婉提醒:“鸣风啊,当务之急是减少损失,追究责任可以缓一缓。”
“建国书记说得对。”李鸣风从善如流,“所以我们兵分两路,一路赴非洲现场处理,一路在省内查清原因,双管齐下。”
刘建国无法反对,只能同意。
会后,李鸣风做了个大胆决定——亲自带队赴非洲。这个决定震惊了所有人。
“书记,太危险了!”王强劝阻,“那边政局不稳,您不能去。”
“正因为危险,我才更要去。”李鸣风态度坚决,“我要亲眼看看,这十亿是怎么没的。”
临行前,他做了周密部署:让王强留守省里,密切注意刘建国的动向;安排纪委和审计部门暗中调查项目决策过程中的疑点;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特殊渠道,联系了在非洲大使馆工作的老同学,提前了解情况。
飞机在非洲落地时,眼前的景象让李鸣风心头一沉。所谓的投资项目,实际上只有一个破旧的矿场和几台生锈的设备,与汇报材料中的描述天差地别。
“李书记,这里的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先期到达的工作组汇报,“当地政府确实要国有化,但更严重的是,这个矿场的储量远远达不到预期。”
李鸣风面色凝重:“把所有的合同、资料都调出来,我要亲自看。”
在临时办公室里,李鸣风彻夜查阅文件。敏锐的他发现了几处疑点:投资金额与实际支出不符;矿权证明文件存在瑕疵;更可疑的是,有一笔巨额资金流向了境外一家空壳公司。
“查这家公司的背景。”李鸣风指示随行的审计人员。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这家空壳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竟然是宏大集团董事长张宏的弟弟张明!
消息传回国内,刘建国坐不住了。他紧急召开视频会议:“鸣风,情况我已经了解了。当务之急是尽量减少损失,其他事情回国再说。”
李鸣风在视频那头镇定自若:“建国书记,我认为正好相反。只有查清真相,才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而且...”他故意顿了顿,“我发现这个项目可能涉及更严重的问题。”
刘建国的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
接下来的三天,李鸣风在非洲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外交战”。他约见当地政府高层,据理力争;联系中资企业,寻求支持;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使馆渠道,获得了该国反对派领导人的承诺——如果执政党下台,新政府将重新审议该项目。
这些动作传回国内,引起了更大震动。大家都没想到,李鸣风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还能扭转局面。
然而,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发现上。审计人员在核查资金流向时,发现有一笔两亿元的资金,经过多次转账后,最终流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账户。
“书记,您看这个账户名...”审计人员的声音有些颤抖。
李鸣风看着那个熟悉的名字,心中一震。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这件事严格保密,所有材料立即封存。”
在非洲的第七天,李鸣风决定提前回国。他知道,真正的较量在国内。
回国当天,刘建国亲自到机场迎接,场面十分隆重。
“鸣风辛苦了。”刘建国热情地握手,“非洲之行成果显着啊!”
“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李鸣风谦逊回应。
在回城的车上,刘建国试探地问:“听说项目涉及一些资金问题?”
李鸣风轻描淡写:“确实发现一些疑点,正在核查。不过建国书记放心,我相信最终会水落石出。”
回到办公室,李鸣风立即召开核心团队会议。
“现在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李鸣风神色严肃,“我们掌握的证据,足以掀起一场风暴。但时机很重要。”
“书记,要不要先向中央汇报?”王强建议。
“不,还不到时候。”李鸣风摇头,“我们要等对方先出招。”
果然,第二天刘建国就出招了。在书记办公会上,他提出要调整危机处理领导小组的组成。
“鸣风刚从非洲回来,需要休息。后续工作交给其他同志负责吧。”刘建国语气温和,但用意明显。
李鸣风不慌不忙:“谢谢建国书记关心。不过这个项目我最了解,还是由我负责到底比较好。而且...”他故意顿了顿,“有些情况,只有我最清楚。”
话中有话,让刘建国不敢再坚持。
会后,李鸣风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主动找刘建国谈心,表示愿意“妥善处理”非洲项目的问题。
“建国书记,这个项目虽然出了问题,但也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李鸣风推心置腹,“关键是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面对。”
刘建国将信将疑:“你的意思是...”
“我建议对外淡化处理,内部总结经验教训。”李鸣风说,“毕竟,这么大的项目失败,对省里的形象也不好啊。”
这番话正中刘建国下怀。他立即表示赞同:“鸣风啊,你能这样顾全大局,我很欣慰。”
两人达成“共识”的消息很快传开。很多人都以为李鸣风妥协了,连王强都感到不解。
“书记,我们好不容易掌握主动,为什么要让步?”
李鸣风微微一笑:“欲擒故纵。不让对方放松警惕,怎么引蛇出洞?”
他秘密部署了两件事:第一,让审计部门继续深挖资金问题,但要绝对保密;第二,通过特殊渠道,向中央相关部门报送了部分材料,但没有点明关键人物。
这个策略很快见效。刘建国见李鸣风“配合”,开始加紧活动,想要彻底掌控局面。他调整了几个关键岗位的干部,包括审计厅的一位副厅长。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正是李鸣风设下的圈套。
在新任审计厅副厅长到位后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一份关键证据突然出现——那笔两亿元资金的最终流向被确认,收款人竟然是刘建国的妻弟!
这个消息像惊雷一样炸响。刘建国闻讯大惊,立即找李鸣风商量。
“鸣风,这一定是有人栽赃陷害!”刘建国气急败坏。
李鸣风面露难色:“建国书记,我也希望是误会。但证据确凿,恐怕...”
“你一定要帮我!”刘建国抓住李鸣风的手,“这个项目你最了解,只有你能说清楚!”
李鸣风沉吟良久,终于开口:“办法不是没有,但需要书记配合。”
“你说,我一定配合!”
“第一,立即停止所有人事调整;第二,成立联合调查组,我担任组长;第三,对外统一口径,就说项目失利是因国际形势变化。”
刘建国犹豫片刻,一咬牙:“好,就按你说的办!”
走出刘建国办公室,李鸣风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鱼儿上钩了。
他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调查结果”:项目失利主要因国际形势变化和不可抗力因素,不存在个人责任问题。
这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失望,认为李鸣风最终还是妥协了。
然而,就在发布会后的第二天,形势突然逆转。中央纪委宣布对刘建国的妻弟立案调查,理由是涉嫌经济犯罪。
更巧妙的是,在官方通报中,只字未提非洲项目,而是调查其他问题。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两件事必然有关联。
刘建国勃然大怒,找李鸣风质问:“这是怎么回事?你不是答应妥善处理吗?”
李鸣风一脸无辜:“建国书记,我确实在处理非洲项目啊。纪委调查其他问题,我也没办法干预。”
刘建国这才明白中了圈套,但为时已晚。
随着纪委调查的深入,更多问题被揭露出来。刘建国疲于应付,再也无暇顾及与李鸣风的争斗。
利用这个机会,李鸣风全面接管了省里的经济工作。他大力推进改革,调整干部,彻底掌握了主动权。
一个月后,在省委常委会上,李鸣风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建议:鉴于非洲项目的教训,建议对全省境外投资进行彻底清查。
“我同意。”出人意料的是,刘建国第一个表态支持。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再出新的问题。
提案顺利通过。李鸣风借此机会,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彻底掌控了经济大权。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李鸣风大获全胜时,他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
“李书记,手段很高明啊。不过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冷笑,“好戏才刚刚开始。”
李鸣风平静回应:“我随时恭候。”
挂掉电话,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暮色中的城市。这一局他赢了,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在权力的游戏中,从来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新的对手,可能已经在暗处虎视眈眈。而下一场较量,或许会更加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