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冰瑶他们二人回到萧若瑾的宫殿时,晨光已透过窗纱铺满半间屋子。萧若瑾正靠在软榻上看书,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古籍,听到脚步声,便抬起头,眼底带着温和的笑意:“阿姐回来了。”
“嗯,刚散了朝。”叶冰瑶走过去,顺手拿起榻边的薄毯搭在他腿上,“你怎么样?方才听沈静舟说你看了许久书,眼睛不累吗?心情好些了?”
萧羽上前一步,规规矩矩地行礼:“父皇!”
萧若瑾合上书,放在膝头,笑道:“好多了,有阿姐在,我心里踏实。”他顿了顿,看向叶冰瑶,“羽儿……没给你添麻烦吧?”
“麻烦倒是没添,就是笨了点。”叶冰瑶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语气带着几分无奈,眼神却往萧羽那边瞟了瞟。
正说着,沈静舟端着茶进来,将茶盏轻轻放在桌上,见叶冰瑶回来,便垂手立在一旁,神色恭敬。
叶冰瑶呷了口茶,看向萧羽,挑眉道:“昨日让你记的官员名字,能写几个了?会背了吗?”
萧羽心里一紧,昨日只顾着看卷宗,记名字时确实有些潦草,此刻被问起,不由得有些发慌,却还是硬着头皮道:“回姑姑,记了大半。”
“大半是多少?”叶冰瑶不依不饶,转头对沈静舟道,“静舟,去拿笔墨纸砚过来。”
“是,师父。”沈静舟应声,转身往内间走去,很快便捧着文房四宝回来,在桌上铺好宣纸,研好墨。
叶冰瑶指了指宣纸:“写吧,把户部、兵部、吏部三位主官的名字、籍贯、任职年限都写上,让你父皇瞧瞧。”
萧若瑾在一旁看得有趣,笑着对萧羽道:“羽儿且写,父皇也看看我儿这几日长进了多少。”
萧羽深吸一口气,走到桌前,拿起毛笔。他自小练武,握剑的手拿起笔来总有些僵硬,墨汁在笔尖悬了悬,才落在纸上。
“户部尚书李默,青州人氏,任职五年……”他一边回想,一边落笔,字迹虽不算工整,却一笔一划很是认真,“兵部尚书赵承,北境出身,任职三年……吏部侍郎张启年,祖籍江南,暂代尚书职……”
叶冰瑶在旁看着,见他虽偶有停顿,却终究是写全了,连任职年限都没记错,眼底的神色柔和了些。
萧若瑾也凑过来看了看,点头道:“不错,比从前强多了。至少知道这些大臣的来历,日后议事也能心里有数。”
萧羽放下笔,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像是被夸了的孩子。
叶冰瑶哼了一声:“这才哪到哪?明日早朝,我要听你分析西南赈灾的具体章程,要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仔细你的皮。”
话虽严厉,语气里的松动却藏不住。萧羽连忙应道:“是,侄儿定不负姑姑和父皇所望。”
沈静舟在一旁收拾笔墨,看着这一幕,嘴角悄悄勾起一抹笑。殿内的晨光温暖和煦,伴着淡淡的茶香,竟让人忘了这是皇宫深处,只觉得像是寻常人家的午后,透着几分难得的温馨。
萧若瑾看着萧羽略显局促却认真的模样,又看了看叶冰瑶故作严厉的侧脸,心里忽然无比安定——或许,这北离的未来,真的能如晨光这般,一点点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