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车手的首次进站时机异常之早。我当时并未多想,毕竟专注于自己的比赛即可,只当雷诺是想让他摆脱车流、获得清晰赛道,即便代价是采用两停策略。
但两圈后,事情开始变得可疑:费利佩·阿尔瓦雷斯的队友菲利佩?亚尼克在十七号弯出弯时失控,车尾大幅甩动,车头撞上内侧护栏,赛车最终横停在护栏旁,而这里恰好是一个视线受阻的弯道(尽管赛车通常会从外侧通过,但盲区依旧存在)。
加之赛道散落着碎片,安全车不得不出动。
红牛车队的两辆赛车和鲁道夫?贡萨尔维斯(本田)运气极佳,采用了我在澳大利亚站用过的策略:在安全车出动前紧急进站,又在维修区关闭前驶出。
但我们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尤其是计划两停的车手,此刻都在焦急等待:安全车会持续多久?我们的燃油能否支撑到维修区重新开放?
我还有些许燃油余量,但汤米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和彼得?卡明斯基不得不驶入仍处于关闭状态的维修区进行紧急加油。
我的队友和这位积分榜第三的车手,无疑将面临处罚。
而当维修区合法开放后,我和几乎所有车手一同进站。
此时的维修区堪称一片混乱:赛车涌入各自的车库,维修人员飞速更换轮胎,技师们还要躲避穿梭的赛车,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混乱在法拉利车库尤为明显,车队试图让恩里克?德?马泰奥和马蒂?哈马莱宁 “双车叠停”(double-stack)。
为尽快让巴西人出站(既为他的比赛,也为让哈马莱宁顺利进站),法拉利过早释放了恩里克·德?马泰奥,导致他驶离时仍连着加油管。
恩里克最终在维修区内停下,技师们匆忙为哈马莱宁完成服务后,又跑回去处理他们的总冠军争夺者,赛车被推回车库,拆除加油管后才重新释放。
法拉利也借此机会,在下次进站前排查了问题所在。
我侥幸躲过了这场混乱,安全车带领着赛车继续行驶。
汤米?科斯基宁暂时领跑,但处罚的阴影仍悬在他头顶;排在第二的是载油量巨大的伊万?特里波利(丰田),第三是同样尚未进站的印度力量车手翁贝托?彼得罗内利。
第四位的彼得?卡明斯基(宝马索伯)也面临处罚,因此,尽管有两辆车未进站、两辆车待处罚,本场比赛真正的领跑者实则是第五位的费利佩?阿尔瓦雷斯(雷诺仅剩的一辆赛车)。
红牛车队的韦弗和麦高恩紧随其后,凭借前文提到的红牛策略获益;迈凯伦车队的安东尼?哈里森排在第八,即便周围策略混战,他的迈凯伦仍稳稳留在积分区。
安全车撤离后,汤米率先发力,利用身后慢车的阻挡,全力拉开差距,他很清楚处罚即将到来,因此必须抓紧时间。
与此同时,彼得?卡明斯基被慢车挡在身后,比赛节奏被打乱;甚至连处于混战中心的费利佩?阿尔瓦雷斯,也可能受此影响。
处罚很快便一同到来:汤米?科斯基宁和彼得?卡明斯基因紧急加油,各被处以 10 秒停站处罚(stop-go penalty);恩里克?德?马泰奥则因 “不安全释放”(带着加油管出站),被处以通过维修区处罚(drive-through penalty)。
尽管如此,汤米仍一马当先拉开差距,或许他在青年锦标赛中培养的获胜本能,并未被 F1 的残酷磨平。
而其他车手则被未进站的慢车堵成一列,形成 “移动减速弯”。
最终,“清算时刻” 还是来了:未进站的车手陆续进站。
首先是受罚的车手 —— 汤米从领跑位置跌落至第四,伊万?特里波利短暂领跑;随后是首段长距离跑的车手 —— 翁贝托?彼得罗内利率先进站,几圈后,领跑的伊万?特里波利也驶入维修区。
意大利人的进站,终于让费利佩?阿尔瓦雷斯在比赛中段登上了领跑位置。
我本以为接下来该轮到早进站的车手二次进站,没想到率先进站的却是领跑的费利佩?阿尔瓦雷斯。
仔细想想,这也合理 —— 毕竟他为规避安全车提前进站,但此刻进站仍显得有些突然。
阿尔瓦雷斯出站后,恰好夹在缠斗的麦高恩和哈里森之间。美国迈凯伦车手迅速超越了这位苏格兰老将,甚至考虑过超越西班牙人(阿尔瓦雷斯),但最终放弃,毕竟安东尼和丹尼尔·麦高恩的轮胎都已磨损,两人都需在本圈结束后进站,开启最后一段赛程。
我也即将进站,但仍在努力把握时机,拉开与身后赛车的差距。
第四十五圈,我暂列第二,紧随费利佩?阿尔瓦雷斯之后,队友汤米落后我约 12 秒。
雷诺领跑固然不理想,但威廉姆斯双车均处于领奖台区域 —— 这可能是一场足以扭转局势的大胜,正是我们此刻亟需的,我绝不能让它溜走。
“进站,进站。” 彼得?马尔梅迪的声音从无线电传来,指令坚决且必要,却让我倍感沮丧。
我完成了全场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进站,出站后跌至卡明斯基、哈马莱宁、特里波利和哈里森之后。
但就像本场比赛无数次发生的那样,混乱再次爆发:首先,伊万?特里波利的丰田赛车因液压故障停在赛道上,我升至第五;同一圈,马蒂?哈马莱宁(法拉利)进站,我再升一位至第四。
接下来,恩里克?德?马泰奥(法拉利)在十八号弯打转,轻微撞上轮胎墙;短短几秒后,洛伦佐?巴尔巴罗(印度力量)便重蹈覆辙,这位乌拉圭车手可没有巴西人那般细腻的操控,直接狠狠撞了上去。
这起事故最终让安全车第二次出动。
安全车撤离时,比赛仅剩 9 圈 ——9 圈赛程,8 个积分席位,两辆威廉姆斯赛车处于前排,滨海湾街道赛道将见证最后的决战。
阿尔瓦雷斯率先冲出最后一个弯道,身后依次是科斯基宁、哈里森、我、哈马莱宁、雷纳、哈特曼和麦高恩。
这八人构成了积分区。
一号弯前,我曾短暂尝试切内线超越哈里森,但到了四号弯,我的注意力已转向后视镜:很明显,比赛最后阶段将形成两组缠斗,我的队友汤米防守哈里森,我防守哈马莱宁。
不过,我与哈马莱宁的缠斗却以 “平淡” 收场:为获得超越我的足够速度,哈马莱宁在 “新加坡司令弯” 骑乘了过多路肩,导致法拉利赛车失控撞向护栏,这位卫冕冠军成了这个争议弯道最受瞩目的 “牺牲品”。
哈马莱宁的退赛,基本为整场比赛画上了句号。
2008 年新加坡大奖赛最终积分赛果如下:
1.费利佩?阿尔瓦雷斯(西班牙)—— 雷诺车队,10 分
2.汤米?科斯基宁(芬兰)—— 威廉姆斯 - 丰田车队,8 分
3.安东尼?哈里森(美国)——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6 分
4.张骋(中国)—— 威廉姆斯 - 丰田车队,5 分
5.马克西米利安?雷纳(德国)——红牛 - 法拉利车队,4 分
6.维克多?哈特曼(德国)—— 宝马 - 索伯车队,3 分
7.丹尼尔?麦高恩(英国)—— 红牛 - 雷诺车队,2 分
8.法比安?施密特(德国)—— 丰田车队,1 分
对雷诺车队而言,这场比赛的结果可谓喜忧参半:一辆赛车站上领奖台最高位,另一辆却早早退赛,在所有退赛车手中排名垫底。
这样的结局,与威廉姆斯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度过了足以自豪的一天,而法拉利车队则恰恰相反。
马蒂?哈马莱宁因完成了 90% 的比赛里程,仍获得了官方排名,尽管也只是刚刚达标;而恩里克?德?马泰奥受维修区事故影响,最终落后领跑者 35 秒冲线。
这位巴西人本打算在本场比赛缩小与安东尼?哈里森的积分差距,结果差距非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后续的争冠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再看威廉姆斯:我虽未登上领奖台,但也追平了本赛季个人最佳成绩,本赛季总积分累计达到 24 分。
与此同时,汤米凭借一个亚军,为自己此前坎坷的赛季注入了一丝喜悦与士气,目前他的积分已升至 17 分。
这一结果让我们在车队积分榜上重返第五位,以 41 分领先丰田车队(35 分);红牛二队以 31 分紧随其后,红牛车队则积 27 分。
而雷诺车队目前以 49 分位居第四,这意味着若我们想连续两年守住车队积分榜第四的位置,就必须在剩余三站比赛中斩获 8 分。
考虑到我们本场的表现,这个目标看似有可能实现,但我也清楚,新加坡站的混乱局势实属特例;若想当然地认为雷诺在最后三站不会再斩获更多积分,未免有些过于冒险。
此刻看来,冲击第四的难度依然很大。
不过,至少我能为这个赛季感到骄傲,目前的积分已比去年多了 6 分。
尽管今年尚未登上过领奖台(想到队友已有两次登台经历,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我的积分总和,已经超过了去年两次获得季军时的得分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