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出信件和包裹后,生活仿佛进入了一段平静而充满期待的等待期。
春日渐深,阳光一日暖过一日。林晚院子里的菜地越发葱茏。菠菜、韭菜已经收获过一茬,新移栽的辣椒苗、黄瓜苗和豆角苗,还有向日葵也都在稀释灵泉水的悄然滋养下,顽强地适应了新的环境,舒展开嫩绿的叶片。那几株葡萄苗更是沿着韩峥搭好的简易架子,开始抽出蜿蜒的藤蔓,展现出勃勃生机。
每日清晨,林晚照料菜园时,总会不自觉地朝院门口望一眼,仿佛下一刻就会有邮递员送来老家的回信,或者后勤处的同志来通知取货。她心里盘算着缝纫机该放在卧室的哪个角落最不占地方又方便使用,收音机是摆在堂屋的收纳柜上还是窗台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该停在哪里才稳妥。
韩峥将她的期盼看在眼里。这日傍晚回来,他一边帮着给菜地浇水,一边状似随意地提起:“运输需要时间,从打包、发货,再到路上转运,最后到站通知,前前后后估计得要小半个月,别着急。”
林晚笑了笑,拨弄着翠绿的黄瓜苗:“我知道,就是忍不住想想。”她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再说了,等着的时候,正好可以把家里再归置归置,腾出地方来。”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日子,林晚利用空闲时间,将家里进行了一次更彻底的整理。衣柜里的衣物按照季节重新归类摆放;收纳柜里的杂物分门别类,舍弃了一些用不上的东西;堂屋的角落也清理出来,预备放置缝纫机。她还特意用旧布料拼凑,做了几个柔软的垫子,想着以后坐在缝纫机前干活能舒服些。
这期间,隔壁李秀娥家的井也打好了。果然请的是同一位师傅,出水同样旺,水质也好。李秀娥高兴得合不拢嘴,特意提了一篮子新蒸的枣糕过来给林晚尝鲜,感谢她提供了师傅的地址。
“以后咱们两家用水可都方便了!”李秀娥喜气洋洋地说。
林晚也为她高兴,回答道:“是的呢”。邻里关系因这口水井似乎也更近了一步。
等待的日子里,林晚的翻译工作也没有落下。报社寄来的新资料专业性更强,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查阅词典、推敲词句。每当在煤油灯下(虽然有了电灯,但她有时为了省电,近距离伏案工作时还是会用更集中的煤油灯光)攻克一个难懂的段落时,她就会想象着,等收音机来了,晚上工作累了,或许可以听听新闻或者音乐放松一下。这种对未来的小小憧憬,让枯燥的翻译工作也增添了几分动力。
韩峥依旧忙碌,但每天回来,都会留意一下是否有信件或通知。他话不多,却用行动默默分担着家事,傍晚回来抢着挑水、劈柴,饭后主动洗碗。偶尔看到林晚对着窗外发呆,他会走过去,轻轻揽一下她的肩膀,无声地传递着安慰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