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凌晨四点。
城市依旧沉睡在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里,只有零星的路灯,像疲惫的眼睛,在湿冷的空气中投下昏黄的光晕。
然而,在这片寂静之下,有两处地方,灯火通明,如同黑夜中两颗搏动的心脏,正以截然不同的节奏,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积蓄着力量。
这里没有窗,只有冰冷的合金墙壁和头顶上密如蛛网的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臭氧、焊锡和咖啡因的独特气味,这种气味仿佛是一剂强效的兴奋剂,深深地注入到每一个人的神经系统中,让人时刻保持高度紧张和专注。
这里是天工集团最深处的秘密所在,一个位于地下五十米、代号为“熔炉”的顶级实验室。
实验室的中央,一个巨大的球形全息投影正在缓缓地旋转着,散发出幽蓝的光芒。
那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地球,而是一个由无数蓝色数据流构成的、高度模拟的“新灯塔”量子雷达探测场。
这些数据流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严密地笼罩着下方一个微缩的冰山模型。任何进入探测范围的物体,都会在瞬间被标记为醒目的红色,显示出其位置和轨迹。
“准备就绪。”魏文迪的声音沙哑而沉稳,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他戴着防蓝光眼镜,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每一个数字的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弦。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面前控制台上的一个红色按钮,动作果断而有力。
“‘极光欺骗系统’,第一次启动。注入‘混沌序列’。”
随着他的指令,实验室另一侧的一台超级计算机发出了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声,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数秒钟后,全息投影中那张原本平静的蓝色数据网,突然被一股强大的外力猛烈地搅动起来。
无数细小的、代表着“量子扰动”的绿色光点,如同被投入池塘的鱼食,疯狂地涌入蓝色的数据网中。
它们并不是粗暴地冲撞,而是以一种近乎于“共振”的诡异频率,开始与蓝色的数据流纠缠、融合。
原本清晰可辨的探测场,瞬间变得一片混沌,如同被巨石搅乱的池水,所有的数据都在剧烈地波动、失真,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规律。
“报告!‘冰眼’模拟系统出现大面积数据丢失!探测精度下降百分之九十五!”一名技术人员急促地报告道。
“目标锁定失败!无法追踪任何模拟目标!”另一名技术人员的声音也充满了紧张。
“警报!出现长达三十秒的完全探测盲区!”一连串急促的电子提示音在实验室里此起彼伏,打破了原有的寂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黄兴洪激动地一拳砸在自己面前的控制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成功了!老魏,我们成功了!三十秒!这三十秒足够我们做任何事了!”
然而,魏文迪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的神色,他只是缓缓地摘下眼镜,用指节用力地按压着酸胀的眉心,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三十秒,在实验室里固然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但在瞬息万变的真实战场上,这三十秒,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全部距离,容不得半点马虎。
“还不够。”他喃喃自语道,“三十秒后,对方的自适应算法会立刻启动,我们的‘混沌序列’会被反向破解。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能持续制造‘混沌’的方法,而不是一次性的爆发。”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角落里传来一阵轻微的马达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那里,一个外形酷似一只黑色蝙蝠的折叠翼无人机,正用它的四只机械爪,紧紧地吸附在一块垂直的、模拟冰壁的特种合金板上。
它的机翼可以灵活地折叠收拢,机身只有巴掌大小,通体覆盖着能吸收绝大部分雷达波的哑光涂层,显得格外神秘而先进。
这是黄兴洪团队的杰作——“蜂刺”无人机,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蜂刺’一号,姿态控制测试,开始。”黄兴洪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毕竟这是他们首次进行如此重要的测试。
无人机接收到指令后,机翼微微展开,体内的微型矢量推进器发出一阵细微的嘶嘶声。
它开始沿着垂直的合金板向上爬行,动作有些迟缓,像一只刚刚学会走路的壁虎,每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爬行了大约一米后,它的身体突然不受控制地晃动了一下,一只机械爪打滑,整个无人机险些掉落下来,场面一度十分惊险。
“稳住!调整左侧推进器功率!”
技术人员紧张地操控着,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无人机在空中挣扎了几秒,总算重新稳住了身形,继续向上攀爬。
虽然过程狼狈不堪,但它最终还是成功爬到了三米高的顶端,并展开机翼,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悬停,仿佛在向众人展示它的能力。
“看到了吗?”黄兴洪指着屏幕,对身边的魏文迪说,“姿态控制算法还有问题,尤其是在模拟的强风和低温环境下,表现并不理想。但是,基本功能已经得到了验证。这种贴壁飞行的能力,将是突破‘蜂巢’防御系统的关键所在。”
魏文迪点了点头,目光深邃而坚定:“我们需要时间。老黄,你的团队要加快进度。我们不知道田中健什么时候会完成他的‘极光计划’,我们每多争取一天,世界就多一分安全的保障。”
他转向另一名工程师,语气严肃地命令道:“立即通知‘深海之眼’团队,我们需要‘新灯塔’基地更详细的环境数据,尤其是冰层下的洋流和地磁数据。我们的‘混沌序列’,必须与真实环境完美匹配,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效果,确保任务的圆满成功。”
与“熔炉”实验室那种紧张忙碌的氛围截然不同,这里的气氛呈现出另一种极端的压抑感。
巨大的指挥中心内,光线显得异常昏暗,只有数十块巨大的屏幕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屏幕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实时新闻、卫星云图、金融数据流以及加密情报。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烟草味,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沉重与紧张。林世盛站在一扇巨大的落地窗前,双手背在身后,一言不发地凝视着窗外那片被城市灯光映照成暗红色的天空。
他的背影,宛如一座沉默的火山,表面平静无波,但内部却积蓄着足以毁灭一切的熔岩,随时可能喷薄而出。
“报告首长!”一名温哥华年轻的分析员突然站起身来,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激动与紧张,“方面有新动向!”这声音在寂静的指挥中心内显得格外突兀,打破了原有的沉寂。
林世盛缓缓转过身来,他的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妄。屏幕上迅速切换到了一个新的画面。
那是一间刚刚成立的、名为“南太平洋海洋生态观察”的非政府组织(NGo)的官方网站。
网站的主页上,一份标题为《“科学”的伪装,生态的屠杀:警惕“极地开拓”公司声波驱赶磷虾技术背后的阴谋》的报告,被醒目地置顶显示。
报告的措辞极为专业而严谨,详细分析了高强度声波对海洋生物,尤其是对磷虾的听觉系统和繁殖能力所造成的不可逆伤害。
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科学依据,每一个数据都显得触目惊心。
报告的最后,附上了几份令人触目惊心的模拟图,直观地展示了在该技术影响下,磷虾群可能出现的区域性灭绝景象,仿佛一幅末日画卷。
“这个NGo的背景查到了吗?”林世盛的声音低沉而沙哑,透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查到了,首长。”分析员立刻回答,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这是一个刚刚在瑞士注册的组织,所有注册信息都是匿名的,服务器位于多个国家,通过复杂的跳转协议连接,几乎无法追踪其真实来源。但是……”
“但是什么?”林世盛追问,眉头微微皱起。
“但是,这份报告在发布后的短短十五分钟内,就被《国家地理》的资深记者西蒙·克劳福德转发了。”
分析员继续说道,“克劳福德以其不畏强权、敢于揭露真相而闻名于世,他的转发,使得这份报告在西方主流媒体圈和环保组织内部,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林世盛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太清楚这种操作手法了。一个匿名的NGo发布重磅报告,再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吹哨人”引爆舆论,这是一套精心策划的组合拳,打得既专业又难以溯源,让人防不胜防。
“是陈平他们的人。”林世盛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个年轻人,总是能在他意想不到的地方,开辟出新的战场,制造出意想不到的麻烦。
“继续监控。”他冷冷地命令道,“我要知道这份报告的传播路径,以及所有相关方的反应。特别是……‘极地开拓’和黑曜石。”
他的声音中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迎接更大风暴的准备。
与南江那片沉浸在深夜与黎明交替光影中的土地截然不同,这里仿佛永远定格在一片温暖的“午后”时光。
巨大的落地窗犹如一幅天然的画框,窗外是深邃无垠、被璀璨灯光映照得如同梦幻般的冰层,它静静地铺展开来,宛如一片凝固的、泛着幽蓝色光芒的神秘海洋,令人不禁心生敬畏。
在这间控制室内,温暖的灯光如流水般缓缓流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雅的檀木香气,仿佛能抚平人心中的躁动。
背景音乐轻柔地播放着舒缓的东洋古曲《鸠巢》,那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宁静。
田中健端坐在主位之上,神情专注而饶有兴致地凝视着面前的一块巨大屏幕。屏幕上正播放着“熔炉”实验室里那架名为“蜂刺”的无人机狼狈爬行的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失败的尝试。
“呵呵……”他嘴角微微上扬,发出一声轻蔑而不屑的笑声,随即端起面前精致的清酒杯,轻轻抿了一口那清冽的酒液,语气中带着几分嘲讽地说道:“陈平,这就是你的本事吗?费尽心思造出这种只能在墙上爬行的玩具,难道这就是你所谓的科技成就?”
他身旁的前田信恭敬地躬身回应道:“健先生,根据我们安插在天工内部的‘眼线’所回报的消息,这仅仅是一次初步的测试阶段。他们的技术进展速度,实际上比我们原先预想的要快上许多。”
“快?”田中健的笑容中透露出浓浓的不屑与轻蔑:
“就算再快又能如何?在我的‘新灯塔’强大科技面前,他们不过是一群手持石头的原始人罢了。
我的‘冰眼’系统能够提前三百秒精准发现任何潜入的不速之客;我的‘蜂巢’系统更能在短短三十秒内释放出三千架致命的‘杀人蜂’;至于我的‘雪怪’,它拥有撕碎任何胆敢踏上这片神圣土地生物的恐怖力量。”
他放下手中的酒杯,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病态的自信光芒,语气坚定而狂妄地说道:
“就让他们去折腾吧,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打小闹,充其量不过是苍蝇的嗡嗡叫声,虽然聒噪烦人,却根本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等到我的‘极光’共振器彻底启动的那一刻,整个西太平洋的电力都将牢牢掌控在我的手中。到了那时,别说是他们的无人机,就算是他们的整个国家,都将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名情报分析师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色显得有些凝重而焦虑。
“健先生,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一些……极为不和谐的声音,似乎对我们的计划产生了负面影响。”分析师语气急切地汇报道。
“哦?”田中健眉头微微一挑,眼神中闪过一丝好奇与警惕。
分析师迅速将一份详尽的报告投射到主屏幕上,正是那份关于“南太平洋海洋生态观察”的详细报告。
田中健仅仅扫了一眼,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嘲讽与不屑:
“声波驱赶磷虾?这种幼稚可笑的小儿科伎俩,也值得拿到台面上来说事?他们难道以为这是在拍摄什么纪录片吗?真是可笑至极!”
“问题是,健先生,”分析师的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担忧,“这份看似不起眼的报告,竟然被《国家地理》的记者所转发,并且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现在,已经有几个小型环保组织开始联名发声,强烈要求我们对这项专利技术做出公开解释。而且……”
“而且什么?”田中健的眉头紧锁,显然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而且,我们监测到东澜国安局的‘南极问题专项小组’近期活动频率异常增高,种种迹象表明,林世盛那个老奸巨猾的家伙,显然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分析师语气沉重地补充道。
田中健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丝阴冷而狠厉的神情。他缓缓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窗外那片广袤无垠、永恒不变的冰原,仿佛在欣赏一幅只属于他自己的壮丽画作。
“前田信。”他突然开口,声音变得冰冷而坚定。
“在!”前田信迅速躬身回应,神情肃穆。
“传我的命令。”田中健的声音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第一,立即启动‘净化者’计划,让我们的网络水军全面出击,展开猛烈反击。
我要确保这份报告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彻底从互联网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我要让所有质疑我们的人,都被扣上‘阻碍人类进步’、‘嫉妒东澜技术’的沉重帽子,让他们在舆论的压力下无处遁形。”
“第二,加强‘冰眼’系统的全方位监控力度,尤其是对水下异常信号的严密侦测。我绝不相信陈平只会搞这些无关痛痒的小动作,他一定在暗中策划着什么更为庞大的阴谋。”
“第三,”他略微停顿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戾而决绝的光芒,“让‘鸠巢’继续保持静默状态,按兵不动。现在还不是让他出手的关键时刻。我要耐心等待,等到陈平自以为已经胜券在握、放松警惕的那一刻,再给他致命一击,彻底摧毁他的所有幻想。”
“是!”前田信再次躬身领命,随后悄然退下,去执行那一系列关乎全局的重要指令。
控制室内重新恢复了之前的平静与宁谧。田中健缓缓坐回自己的位置,再次端起那杯清酒,脸上重新挂上了那副志得意满、胜券在握的笑容。
在他看来,无论外界如何风起云涌、风雨飘摇,他这座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冰雪王国,都将成为他最坚实可靠的强大后盾。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南江那两处隐秘而神秘的秘密基地里,两把无声无息却锋利无比的利刃,已经被精心磨砺得寒光闪闪、锐不可当。
一把,是能够精准刺穿他引以为傲科技霸权的“极光欺骗”计划;另一把,则是能够彻底撕碎他伪善面具、揭露其真实面目的“舆论之刃”。
一场关乎科技、权力与信念的真正战争,已经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冰原之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田中健,依旧沉浸在自己作为“新世界国王”美好的美梦之中,笑对那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与致命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