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林逸那一声轻描淡写的回应,如同按下了人类历史一个全新篇章的启动键。没有鼓乐齐鸣,没有盛大仪式,只有直播间里突然炸开的弹幕洪流,像潮水般将那两个字反复冲刷、放大、铭刻进时间的缝隙里。
“他答应了!”
“不是测试!不是彩排!林逸真的接下了‘方舟顾问’的头衔!”
“我们刚刚见证了一个文明转折点——以一场直播为起点。”
全球范围内,被命名为“方舟”的星际远征计划,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默契悄然启动。各国政府在二十四小时内召开紧急联席会议,军用加密频道连续三天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NASA、欧空局、天宫研究院几乎同步发布了关于“深空载人航行可行性研究”的联合白皮书,措辞谨慎,但字里行间透出难以掩饰的亢奋。而真正让世界震动的是,所有技术路线图的核心节点,竟都指向同一个源头——那个曾经因“连吃十桶火鸡面挑战”爆红的直播间。
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意志的凝聚。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是直播间里那场由数亿人共同做出的疯狂决定:当林逸随口问了一句“要是真能走,你们敢不敢让我带路?”时,弹幕如星河倾泻,清一色的“敢!”铺满了整个屏幕,甚至一度导致平台服务器过载重启。
接下来的日子,林逸的直播间内容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他不再仅仅直播游戏和美食,偶尔会对着镜头,随手在草稿纸上画些看似涂鸦、却让屏幕另一端【龙组A组-工蜂】激动到连发二十个感叹号的能量回路简化图。那是一张潦草得近乎儿戏的草图,几条曲线交错,几个符号点缀其间,像是学生课后无聊的笔迹。可就在图像上传三分钟后,龙组首席能源专家陈砚直接拨通了国防科工局的紧急专线:“立刻封锁信息源!这不是简化,是重构!他们用拓扑折叠替代了传统磁约束方案——这能省下78%的聚变舱体积!”
又或者,“闲聊”时提及的某种基于生物神经网络的亚空间通讯构想,会让【龙组指挥部】的弹幕陷入长达十分钟的沉默,然后留下一句“受教了,顾问!”——没人知道,这句话背后是整整七个小时的跨洋视频会议,中美俄三方科学家围坐在虚拟圆桌前,反复推演那段仅持续四十秒的语音片段,最终确认:这是一种可能突破光速延迟的信息传递雏形。
他甚至会拉着妹妹,在直播里模拟一些看似无厘头、实则为适应长期星际旅行准备的“失重环境下的厨房小妙招”和“如何在狭小空间内有效进行心理疏导”。一次,他用一根橡皮筋、两个塑料杯和半瓶蜂蜜演示“零重力调味料分配系统”,观众笑称“宇宙版厨艺课”,可三个月后,“希望号”生活舱的设计图纸上,赫然出现了极为相似的流体控制模块。
林小萌也迅速进入了新的角色。
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吐槽哥哥、担心考试的普通女孩。她的书桌上,再也看不到言情小说和追更漫画,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厚重的手写笔记,封面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曲速泡稳定性分析(初阶)”“多维时空坐标转换练习集”“封闭生态循环模型推导”。
她开始系统地学习林逸“随手”整理给她的、关于基础宇航生理学、外星生态假说乃至初级曲速原理的“常识读物”。那些资料没有出版编号,也没有作者署名,纸张边缘还带着打印机刚出纸时的微温,仿佛是昨夜才从某个未知维度誊抄而来。
她在直播镜头前,一边啃着晦涩的术语,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偶尔抬起头,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专注与光芒。那是一种蜕变的痕迹,像幼鸟第一次看清天空的形状。
“哥,这个公式的推导,第三步这里是不是用了我们还没发现的数学工具?”她指着屏幕上的一段复杂计算,眉头微蹙。
林逸正低头调试一台自制的微型引力波探测器,闻言只抬了抬眼,看了不到半秒,便道:“嗯,用的十一维空间几何的简易算法,我后面补个附录给你。”
【???十一维?简易算法?】
【我大学物理挂科三次,现在连问题在哪都不知道了……】
【萌萌姐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吗?】
【我突然觉得我上的可能是假学……】
弹幕一片哗然,有人截图保存,有人当场退网去图书馆报了成人自考班。而在某处地下指挥中心,一位年过六旬的理论物理学家摘下眼镜,揉了揉发酸的鼻梁,低声对助手说:“把这段录下来,放进下一代教材的第一章。告诉孩子们,未来不是等来的。”
观众们见证着这一切。
他们看着林逸依旧用那副懒洋洋的腔调,讲解着足以颠覆现有物理学的知识,语气平淡得像是在教人煮泡面;看着林小萌从一个活泼的少女,飞快地成长为能跟上哥哥思路的、合格的“星际远征预备队员”;看着【龙组】和各国的科学家们,以学生的姿态,在这个直播间里汲取着通往未来的养分。
他们也渐渐明白,这个直播间早已不是娱乐的附属品,而是一个隐秘的课堂,一座无形的学院,一个跨越国界与学科壁垒的思想熔炉。在这里,没有职称高低,没有资历先后,只要你能看懂那串公式,就能参与对话。
有人开始自发整理直播内容,建立知识图谱;有高校开设“方舟相关理论研讨课”;甚至偏远山区的中学老师,也会在晚自习时打开投影,播放林逸最近一期的“日常闲聊”。
这不再是单纯的娱乐直播,它成了一个窗口,一个人类文明在迈向星辰大海前夕,最真实、最生动、也最充满希望的 preparation 现场。
几个月后的一个傍晚,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云层边缘泛着金粉般的光泽。城市还未完全亮灯,远处的高架桥上车流如萤火流动,安静而有序。
林逸和林小萌并排坐在阳台的旧沙发上,中间摆着一盘洗好的葡萄。紫红色的果粒晶莹剔透,表面还挂着细小的水珠。直播镜头安静地对准着他们,背景是逐渐亮起万家灯火的城市,像一片倒悬的星河。
没有讨论高深的理论,没有规划远征的细节。兄妹俩只是像往常一样,聊着些琐碎的话题。
“哥,听说‘希望号’的主体框架已经在近地轨道开始组装了?”林小萌剥了一颗葡萄,指尖微微用力,果肉滑入掌心。
“嗯,前两天刚焊完第一根龙骨。”林逸靠在椅背上,手里摆弄着一把多功能小刀,刀尖轻轻挑开葡萄皮,动作熟练得像做过千百遍。
“那我们是不是得开始打包行李了?听说飞船储物空间设计得很抠门。”
“带几件换洗衣服就行,到了那边,缺什么让‘邻居’报销。”
【让外星邻居报销可还行!】
【《带几件换洗衣服》去星际旅行……这也太林逸了】
【希望号!名字选上了!比什么“远征者”“曙光”顺耳多了!】
弹幕轻快跳跃,带着久违的松弛感。这一刻,他们不像在面对一场史诗级远征,倒像是在准备一次家庭短途旅行。
轻松的氛围中,林逸手边的黑色手机屏幕再次亮起。这一次,没有复杂的模型,没有异星代码,只有一行简洁的确认信息:
【“方舟”计划第一阶段准备就绪。“回信”已按最终方案,通过指定频段与能量层级,定向发送。预计4.2年后抵达目标。我方已进入下一阶段筹备。】
林逸拿起手机看了一眼,神色未变,随手放下,拿起一颗葡萄剥开,递给了旁边的妹妹。
“哥,‘信’……发出去了?”林小萌接过葡萄,轻声问,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嗯,发出去了。”林逸点点头,自己也吃了一颗,酸甜的汁水在舌尖化开,“接下来,就是等着‘收快递’,然后……出门了。”
他的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说周末去郊游,仿佛那封穿越四光年半的讯息,不过是寄给老朋友的一张明信片。
林小萌沉默了片刻,目光投向远处天边最后一抹霞光,橘红渐褪,暮蓝升起。她又看了看身边哥哥平静的侧脸,轮廓被夕阳勾勒得柔和而坚定。忽然笑了起来,那笑容里没有了最初的震惊与忐忑,只剩下全然的信任与期待。
“也好,”她说,“反正有你在。”
林逸也笑了笑,没有回答。他转过头,看向面前的直播镜头,看向镜头后那无数双关注着、期待着、与他们一同前行的眼睛。他知道,此刻有孩子正趴在父母肩头盯着屏幕,有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记录,有科学家在实验室暂停实验只为不错过每一秒画面。
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像每一次普通的下播一样,随意地挥了挥手。
“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
“后面的故事……”
“我们路上再说。”
画面定格在他平静而淡然的笑脸上,随后缓缓暗下。
直播结束了。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绝非终点。
地球的灯火在他身后连成一片温暖的海洋,万家安宁,炊烟袅袅,那是人类千年文明的根基所在。而更遥远的深空之中,一封承载着整个人类文明勇气与好奇的回信,正以光速驶向未知的邻居。它不携带武器,不宣告征服,只写着一句话:“我们在这里。我们想了解你们。我们可以同行吗?”
一艘名为“希望”的星舟,正在轨道上悄然生长。它的骨架由钢铁与信念焊接而成,它的引擎由无数人的梦想供能驱动。它的船员名单尚未公布,但人们相信,那位穿着旧t恤、说话懒散的主播,一定会站在舰桥最前方。
一个由咸鱼主播、他的妹妹、以及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共同谱写的传奇……
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