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黑水城。
陆北辰收到沈清弦的密信时,刚巡视完边境防线归来,一身风尘,眉宇间带着连日操劳的疲惫和一丝压抑的怒气。朝中的弹劾之风已隐约传到军中,虽被他强行压下,但一些高级将领脸上已现出愤懑不平之色。
他屏退左右,在灯下仔细阅读妻子的来信。起初,眉头紧锁,对于“主动请派监军”的建议,本能地感到抗拒。长风军是他一手带出的铁血雄师,如同他的臂膀,岂容外人指手画脚?但随着读下去,他的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而深邃。
清弦的分析,如同一盆冰水,浇醒了他被怒火灼烧的理智。她看得透彻,这不是简单的污蔑,而是直指帝王心术的毒计。硬碰硬,只会头破血流。而她那“以退为进”的策略,看似让步,实则是以一种无比坦荡的姿态,将了对方一军,更是向陛下递交了一份最有力的投名状。
“唯有自身立得正,行事坦荡,方是破局之本。” 信末这句话,重重敲在他的心上。是啊,他陆北辰行事光明磊落,何惧宵小谗言?既然他们质疑,那就让他们看个明白!
沉思良久,陆北辰猛地一拍桌案,眼中闪过决断的光芒。“就依清弦之计!”
他当即唤来心腹文书参军,口授奏折。他没有过多辩解弹劾内容,而是以一种饱含委屈却又赤诚无比的语气,陈述自己深受皇恩、唯知尽忠报国之心,然后笔锋一转,提及近日朝中“或有微词”,虽自问无愧,然为表忠心、杜渐防微,特恳请陛下:
“一、选派朝中重臣或内廷亲信,赴北境担任监军,臣必倾心配合,所有军务机要,皆可过问,以示臣坦荡无私;
二、恳请陛下允准,开放北境军营,欢迎朝中关心边务之同僚前来巡视指导,臣愿亲自陪同,展示军容,汇报防务,以正视听。”
在提及监军人选时,他依沈清弦所嘱,看似无意地写道:“……监军一职,关系重大,非德高望重、深得陛下信任者不能胜任,如枢密副使李公,李老大人乃三朝元老,刚正不阿,或司礼监王公公,王公公随侍陛下多年,忠心可鉴……”
奏折写好,陆北辰亲自审阅,确认语气恳切,姿态放得足够低,却又暗含铮铮铁骨。他当即用八百里加急,直送京城兵部转呈御前。
与此同时,他下令全军,加强操练,整肃军纪,军营内外打扫整洁,做好迎接“参观”的准备。他对麾下将领直言:“有人想看咱们长风军的笑话,咱们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虎狼之师!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别丢了我长风军的脸面!”
将士们闻令,群情激昂,憋着一股劲,要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数日后,陆北辰的奏折抵达京城,呈送御前。养心殿内,皇帝赵珩仔细阅罢,手指轻轻敲着龙案,沉吟不语。陆北辰这封奏折,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确实收到了弹劾的奏章,虽未全信,但内心对边将坐大难免存有一丝警惕。然而,陆北辰这主动请求派监军、开放军营的举动,无异于将自身毫无保留地置于阳光之下,这份坦荡和自信,反而让他心中的疑虑消解了大半。
“这个陆北辰……”皇帝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倒是磊落得很。” 他尤其注意到陆北辰推荐的监军人选,都是他绝对信重的老臣或内侍,这说明陆北辰并非虚与委蛇,而是真心希望消除隔阂。
“拟旨。”皇帝开口,“陆北辰忠勇可嘉,体国公忠,朕心甚慰。准其所奏,着枢密副使李振、兵部侍郎孙文远,择日前往北境巡边,考察军务。监军一事,容后再议。另,告知都察院,若有疑问,可随行观览。”
皇帝此举,可谓老辣。派德高望重的李振和兵部官员去“巡边考察”,既回应了陆北辰的请求,显示了信任,又没有立刻设立常驻监军,给了双方回旋余地。同时允许御史随行,也是给弹劾者一个交代,以示公正。
圣旨传出,朝野震动。晋王一党没料到陆北辰会来这一手“负荆请罪”,一拳打空,难受至极。而不少中立官员则对陆北辰的坦荡胸怀表示赞赏。
消息传回镇北将军府,沈清弦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第一步,成功了。陛下接受了这份“坦荡”,并将皮球踢回了一半。接下来,关键就在于北境如何接待这次“巡边考察”了。
她立刻修书给陆北辰,提醒他接待事宜务必周到但不过分,展现军威更要注重细节,尤其要让李老大人等人感受到将士们的艰苦与忠诚。同时,她在京中亦开始走动,拜访与李老大人交好之家眷,不着痕迹地表达对北境将士的关切,为陆北辰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一场朝堂风波,在沈清弦的巧妙指点下,重心已从弹劾辩论,转向了即将到来的北境实地考察。真正的较量,将在那片广袤的边关土地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