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使团部分成员日夜兼程带回京师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关于南疆特区、关于那些点石成金的“高科技”工厂、关于镇国郡主司徒清漓那堪比财神爷的捞钱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在帝国的权力中枢与世家大族之间飞速传播开来。
起初,许多人还持怀疑态度,毕竟,一个女子,在短短时间内,于那片曾被他们视为“蛮荒之地”的南疆,捣鼓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产业,实在太过匪夷所思。
然而,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那万方之巨的商场、那透明如水的玻璃、那夏日造冰的奇迹、那去污神奇的肥皂、那精美绝伦的钟表,以及那场即将举行的、注定会吸金无数的区域代理权拍卖会,所有的怀疑都逐渐被惊愕与贪婪所取代。
更让一些人捶胸顿足的是,当初平南王应允清漓建设新城时,因认定那不过是一片无用的荒地,女儿只是想找个大点的“庄子”玩闹,便随手将地契也一并赐予,言明王府分文不出。
谁能料到,那片昔日无人问津的荒滩,如今竟成了会下金蛋的风水宝地,其价值早已无法估量!
这份“私产”的合法性无可指摘,其产生的巨额利润,也几乎完全由清漓本人支配(尽管她已经大量投入到盐改和南疆公共建设中,但那不是一次性消耗品,是会下金蛋的母鸡),这如何能不让人眼红心热?
这股风潮,也迅速波及到了之前对清漓“公开选婿”一事嗤之以鼻的京师世家大族。
当初,听闻镇国郡主不仅要二嫁,还搞出个“在南疆公开选婿”的阵仗,许多自恃身份高贵的世家都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有失体统,严令家中子弟不得参与。
在他们看来,即便清漓身份尊贵,一个“二婚”的名头,终究是落了瑕疵。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听说了吗?南疆那位郡主,手指头缝里漏点渣,都够寻常人家几辈子吃用不尽了!”
“何止!她那新城,日进斗金!玻璃、肥皂、钟表……哪一样不是聚宝盆?”
“当初还以为平南王是昏了头,如今看来,是他这女儿太过厉害!那片荒地,在她手里竟化腐朽为神奇!”
诸如此类的议论,在茶楼酒肆、深宅后院中悄然流传。
世家家主们的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即便撇开郡主尊贵的身份不谈,单是她手中掌握的庞大财富和点石成金的能力,就足以让任何家族心动。
若能将她娶进家门,那带来的将是何等恐怖的财力支持和政治资本?
于是,那些曾经紧闭的大门,悄悄开了一条缝。
“让老三准备一下,去南疆游历一番。”某位国公爷对着自家夫人嘱咐,语气意味深长,“年轻人,总该多见见世面。听说南疆那边如今建设得不错,去瞧瞧真假也好。”
“给江南老家去信,让族里挑几个机灵、样貌也周正的年轻子弟,即刻动身前往南疆……嗯,就说是去游学,顺便……见识一下那位郡主的风姿。”一位尚书大人对心腹幕僚低声交代。
就算最终目的并非一定要尚主,能让家中子弟去亲眼看看那传闻中的“水泥新城”,与那位传奇郡主搭上关系,甚至趁机参与到南疆如火如荼的商业活动中去,也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万一那些传闻有所夸大,也无妨,只当是让子侄们去边陲之地游学一圈,增长见闻罢了。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尚未到平南王府正式公布选婿章程的日子,已经陆陆续续有来自京师、江南、乃至中原各地的世家子弟、年轻商人,怀着各种目的,踏上了前往南疆的旅程。
有人是家族寄予厚望,志在必得,提前赶去收集情报,熟悉环境,甚至试图打通关节。
有人则纯粹是嗅到了商机,带着大笔资金,希望能在那场财富盛宴中分一杯羹的。
无论这些人怀揣着怎样的心思,对于清漓和正在高速发展的南疆而言,他们的到来,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这些人非富即贵,出行讲究,仆从如云,他们的吃穿住行、交际应酬,无不需要大量的消费。
广信城内的酒楼、客栈顿时爆满,物价虽在官府的调控下未有大幅上涨,但营业额却是翻着跟头往上升。
各种服务行业,如车马行、导游、乃至高级成衣铺、古董店,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旺季。
这些外来人口,如同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南疆的经济体,极大地拉动了内需,为南疆的Gdp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清漓乐于见到这种“消费拉动型”增长,她甚至授意属官们,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招商引资洽谈会”或“南疆风物参观活动”,主动为这些“财神爷”们创造消费和投资的机会。
然而,短时间内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尤其是其中不乏心高气傲的世家子和精明算计的商人,也给南疆的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口角争执、酒后闹事、甚至一些欺行霸市、小偷小摸的案件开始增多。
原本主要负责王城核心区域治安的府衙捕快,明显有些捉襟见肘。
为了维持稳定,避免给外人留下南疆“混乱无序”的印象,平南王司徒星河在听取了清漓和属臣的建议后,果断下令,从附近驻军中抽调部分精锐,与王府侍卫一起,组成联合巡逻队,加强广信城,尤其是四方馆、商业区等外来人员聚集区域的治安巡逻。
军士们身着统一甲胄,纪律严明,往街上一站,那股肃杀之气顿时让许多心怀不轨之徒收敛了不少,治安状况迅速好转。
与此同时,新城特区那边也遇到了“幸福的烦恼”。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想要一睹“未来之城”的风采,甚至有些人试图混入工地,近距离查看那些神奇的工厂。
这给紧张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和安全隐患。
无奈之下,清漓只得下令:在施工期间,新城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一律不得入内。
她在特区外围设置了明显的告示和警戒线,并由黎川安排手下的护卫队负责值守。
命令一出,引得那些千里迢迢赶来的客人们一片抱怨之声。
来了南疆,却连最想看的“新城”都进不去,岂不遗憾?
清漓也考虑到这一点,不愿寒了这些“消费主力军”的心。
她再次展现了她高效务实的作风:一方面,下令再度扩招建筑工人,不惜成本,采取“三班倒”的方式,昼夜不停地加快施工进度,争取让新城核心区早日完工并对公众开放。
另一方面,她严令工地管事,必须严格执行劳动纪律,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参与一个班次(每班四个时辰),绝不允许有人疲劳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人安全。
“赶工不等于蛮干,”她在工地会议上强调,“我要的是一座坚固、美观、能长久使用的城,而不是一座赶出来的豆腐渣工程。工人的安危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为了兑现“昼夜不停”的承诺,同时也为了给夜班工人提供更好的照明条件,保障施工安全与精度,清漓决定,将原本计划在万方商场开业时才作为“王炸”公开的又一神器——发电机与电灯,提前在工地投入使用。
当夜幕降临,新城工地上数十盏大功率的“弧光灯”(在清漓指导下,工匠们目前能做出的最实用的电灯)被依次点亮,瞬间将偌大的工地照得亮如白昼时,所带来的震撼效果,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玻璃与制冰!
广信城内,无数人遥望着那片在黑夜中熠熠生辉、如同神迹降临般的区域,惊得目瞪口呆。
夜晚如同白昼?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就连早已见识过清漓诸多神奇的平南王司徒星河,也被惊动了。
他按捺不住好奇,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亲自连夜跑到施工现场考察。
当他站在那片雪亮的光芒下,看着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灯光下劳作,看着建筑物的轮廓在夜间依然清晰可辨时,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这……这又是何物?”平南王指着那些发出刺目光芒的“灯”和远处隆隆作响的发电机,声音都有些变了调。
清漓简单解释了一下“电”的原理,说明这是通过蒸汽机带动发电机产生的一种能量,可以驱动灯具发光。
平南王听得半懂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他立刻意识到这东西的巨大价值和使用便利。
从工地回来,他二话不说,直接找到清漓,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漓儿,父王不管你这电是什么玩意儿,你必须给孤的院子和书房都装上这电灯!晚上批阅公文,烛火晃眼,油灯有烟,还是你这亮堂!”
清漓看着自家父王那如同发现了新玩具般的急切模样,不禁莞尔。
这边平南王刚走,消息灵通的清淮就屁颠屁颠地跑来了,抱着清漓的胳膊就开始撒娇:“二姐姐!好二姐!父王都要装了,你可不能偏心!我那院子,还有我娘的院子,你也得给装上!”
清漓被他缠得没法,再一想,父王母妃装了,清淮都装了的话,府里其他侧妃不装确实不合适;清淮装了,清黛肯定也会来找自己;清黛装了,世子清羽那里更不能少;清羽装了,郑侧妃所出的清玉、清妍等人,若是没有,只怕又要生出许多是非口舌……
罢了!清漓心一横,索性大手一挥:“装!全王府都装!”
幸好,她为了给未来庞大的商场供电,事先准备和定制的发电机数量足够多,功率也够大,暂时先调拨过来给王府使用,完全没问题。
至于商场那边所需的发电机,再命工匠们加紧赶制一批便是。
蒸汽机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发电机的核心原理(电磁感应)和基本结构她也了然于胸,指导工匠仿制和改良并非难事。
有时候,清漓也不禁暗自庆幸。幸亏自己前世是个理科高材生,数理化基础扎实,对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甚至一些基础化学原理都曾深入学习甚至动手实践过。
若她是一个文科生,面对这个时代,难不成真要靠着“抄袭”几首前世的名诗佳句来扬名立万?
那或许能博个“才女”之名,但对于改变南疆、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又能有多大实质性的帮助呢?
还是这能照亮黑夜、驱动机械的“电”,以及那些能创造财富、改善民生的“科技”,更让她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当然,她并没有歧视文科生的意思,要知道前世的最高层头头脑脑们,很多都是出身文科的,只是她自己刚好比较擅长理科而已。
随着王府各院陆续通电,明亮的电灯取代了以往的烛火油灯,平南王府的夜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而这划时代的光芒,也如同一个鲜明的信号,预示着南疆,在司徒清漓的引领下,正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姿态,冲向一个所有人都未曾想象过的未来。
暗流,依旧在涌动,但光芒,已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