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纷纷扬扬的雪花,将“北匠工坊”的院子装点得银装素裹。车间里,最后一批赶工的交货任务已经完成,工具归置整齐,木料堆放有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和松节油的气味,也弥漫着一股轻松而喜庆的年味儿。
院子中央,那张由石根带人新打的大圆桌再次派上了用场。桌上摆满了丰盛的杀猪菜:热气腾腾的血肠、白肉酸菜、蒜泥护心肉、炸丸子……香气四溢,勾人馋虫。桌边围坐着工坊全体成员,包括郑怀古、陈山河、李杏枝、石根、王老蔫、赵小满、马永贵等老班底,还有以王铁军、赵宝山为首的六个“子弟兵”学徒,济济一堂,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年终总结暨团年会,正式开始。
陈山河作为当家人,首先站起来,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由李杏枝精心整理的年度账册。他没有立刻翻开,而是环视着眼前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目光扫过郑怀古饱经风霜却精神矍铄的脸,扫过石根沉稳坚毅的眼神,扫过李杏枝温柔而干练的面庞,扫过每一个为工坊付出汗水的伙伴,心中感慨万千。
“各位老师傅,兄弟姐妹们!”陈山河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忙忙碌碌又一年!今天小年,咱们关起门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好好盘盘咱这一年的收成,也说道说道来年的打算!”
他翻开账册,清了清嗓子:
“先说钱袋子!”他报出了一串关键数字:全年总产值、总利润、各项开支、最终净利润。每一个数字,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增长,尤其是净利润,几乎翻了一番!这得益于外事宾馆项目、国际获奖后品牌溢价提升以及管理精细化带来的效益。
“这钱,是咱们大伙儿,一凿一斧刨出来的,一分一厘省出来的!”陈山河提高声音,“按咱们年初定的规矩,留足三成发展基金,剩下的,今天全部分给大家!”
话音未落,院子里已经响起一片欢呼和掌声!李杏枝开始按照提前核算好的份额,发放用红纸包好的年终奖。每个人的份额都根据岗位、贡献、工龄有所不同,但都比去年厚实了不少。拿到红包的人,个个喜笑颜开,互相打听着数额,气氛热烈。
“钱的事说完了,再说说咱的‘脸面’!”陈山河拿起另一本册子,这是李杏枝整理的“荣誉档案”,“今年,咱们‘北匠’,可是露了大脸了!”
他一项项念道:
“春天,拿下省外事宾馆项目,质量过硬,得了表扬!”
“夏天,‘明韵’套家具,在德国拿回个国际金奖!为国争了光!”
“秋天,咱们的‘子弟兵’计划上了县里的简报,成了典型!”
“冬天,‘明韵’被德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这牌子,算是镶了金边了!”
每念一项,底下就是一阵自豪的欢呼和掌声。郑怀古听着,嘴角微微上扬,默默抽了口烟。石根、赵小满等人挺直了腰板,与有荣焉。六个学徒更是眼睛发亮,充满了向往。
“这些成绩,是咋来的?”陈山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是靠郑师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把关!是靠石根、小满、永贵你们没日没夜地扑在生产上!是靠杏枝精打细算、把账管得明明白白!是靠王叔里外张罗、保障后勤!是靠咱们每一个老师傅的尽心尽力,是靠六个新学徒的勤学苦练!是靠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他端起酒杯:“这第一杯酒,我敬大家!辛苦了一年,谢谢各位!”
“干!”众人齐声响应,一饮而尽。
“这第二杯,”陈山河转向郑怀古,语气恭敬而真诚,“敬咱们的定海神针——郑师傅!没有您老坐镇,传帮带,就没有‘北匠’的今天!祝您老身体健康,手艺长存!”
“敬郑师傅!”所有人起身,向郑怀古敬酒。老爷子有些动容,端起酒杯的手微微颤抖,重重地点了点头,一口干了。
接下来,是表彰环节。陈山河和李杏枝根据全年表现,评选出了几位“年度优秀员工”:石根(生产管理贡献突出)、赵小满(技术创新进步显着)、王老蔫(后勤保障得力),每人奖励了一个暖水瓶和一张大奖状。六个学徒中也评出了一个“勤学苦练奖”,奖励了笔记本和钢笔。拿到奖励的人,脸上乐开了花,没拿到的也暗下决心,来年要更加努力。
最后,陈山河展望来年:
“同志们,成绩属于过去!来年,咱们的任务更重!”
“第一,巩固根本。手里的活儿不能松,质量永远是生命线!‘子弟兵’要加快培养,早日顶上来!”
“第二,大胆创新。不能光吃老本!郑师傅带着,咱们得琢磨新样式,开发新产品,适应新市场!”
“第三,擦亮牌子。借着博物馆收藏的东风,把‘北匠’的品牌打得更响!省里可能还有国际交流任务,咱们得准备好!”
“总之一句话,”陈山河总结道,“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咱们‘北匠’的根,扎得更深!让咱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好!”众人齐声喝彩,信心满满!
总结会变成了热闹的团年饭。大家吃着喝着,聊着一年的辛苦和趣事,畅想着来年的打算,欢声笑语不断,直到深夜。
雪花依旧静静飘落,覆盖了田野和村庄。“北匠工坊”的院子里,灯火温暖,人情更暖。新的一年,在硕果累累中圆满收官;新的一年,在无限希望中悄然开启。逆袭的路上,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都汇成了通往梦想的阶梯。陈山河和他的伙伴们,正满怀信心,迈向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立足东北,辐射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