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首日,人潮汹涌,“北匠”展位前却经历了一段难熬的冷清。石根的现场演示虽然沉稳,李杏枝的准备虽然充分,陈山河的招呼虽然热情,但在这万商云集的海洋中,他们朴素的展位和略显“土气”的实木家具,似乎并未立刻吸引到足够的目光。
转机,出现在那位驻足在“白山黑水”地屏前、气质儒雅的老者身上。
陈山河稳步上前,用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礼貌地打招呼:“先生您好,欢迎参观‘北匠’的手工家具。”
老者抬起头,扶了扶眼镜,目光锐利而温和,他说的竟是流利的普通话,略带南方口音:“你好。这件大地屏,气势不凡,工艺精湛。尤其是这浮雕的松针和流水,刀法老辣,韵味十足。是老师傅的手笔吧?”
“先生好眼力!”陈山河心中一喜,知道遇到了行家,“这是我们合作社的郑怀古老先生,带着徒弟们,花了三个多月心血打造的。用的是长白山的百年楸木,全榫卯结构,没用一根铁钉。”
“哦?全榫卯?还是老师傅领衔?”老者兴趣更浓,他示意随从稍等,自己则凑近屏风,仔细查看榫卯接缝处,“嗯……严丝合缝,浑然一体。这插肩榫和抱鼓墩的处理,尤其见功力。现在能静下心做这种纯手工大件的,不多了。”
陈山河趁机递上宣传册:“先生是行家。我们‘北匠’来自东北黑土地,坚持用传统手艺做现代家具。郑师傅是我们那儿的定海神针,带出了一批好徒弟。我们不仅做这种陈列品,也做实用的书房、客厅系列,都是同样讲究的工艺。”
老者接过画册,翻看着,不时点头。他指着画册上郑怀古的工作照问:“这位就是郑老师傅?看年纪不小了,精神头很足啊。手艺传承怎么样?”
“郑师傅今年六十有六了,但手艺一点没丢,反而越老越辣。”陈山河语气带着自豪,“我们合作社成立了‘专家工作室’,郑师傅亲自带徒,现在像石根(他指了指正在演示的石根)这样的骨干,已经能独当一面了。我们相信,老手艺得有新传人,才能活下去。”
这时,石根恰好完成了一个精巧的燕尾榫的现场组装,榫卯结合时发出清脆的“咔哒”声,严丝合缝。老者看得连连点头:“好!基本功扎实!小伙子手法稳,是下了苦功的。”
老者的赞赏,吸引了几位路过的客商驻足观看。有人开始询问其他展品的价格和工艺细节。李杏枝和小张立刻上前,用中英文熟练地介绍起来。展位前的人气,渐渐聚拢。
老者与陈山河又聊了许久,从木材处理、漆料选择,聊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和未来发展。陈山河不卑不亢,如实相告,既讲优势,也不避讳初创期的困难和对国际市场的摸索。老者对“北匠”立足农村、坚持手艺、探索合作化道路的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
临走前,老者递给陈山河一张名片:“陈社长,鄙人姓梁,是香港‘雅集堂’艺术顾问公司的。我们公司专注于发掘和推广有文化底蕴的东方手工艺品。你们‘北匠’的东西,有风骨,有温度,我很欣赏。希望展会结束后,我们能深入谈谈合作的可能性。”
“雅集堂!”一旁的翻译小张低声对陈山河说,“陈社长,这是香港很有名的高端艺术品推广机构!专做欧美和东南亚高端市场的!”
陈山河强压心中激动,双手接过名片:“非常感谢梁先生的看重!我们随时恭候!”
梁先生点点头,又看了一眼那件地屏,才带着随从离去。
梁先生的到访和认可,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北匠”展位前的冷清。随后,陆续有来自东南亚、欧洲的客商被地屏的精湛工艺和现场演示所吸引,前来询价、洽谈。虽然当场成交的不多,但留下了不少名片和合作意向。石根的现场演示区,更是围了不少人拍照、录像,成了一个小小的人气焦点。
首日展会结束,回到招待所,四人虽然疲惫,但精神振奋。
“太好了!香港的梁先生都看上咱们了!”李杏枝清点着收到的名片,兴奋地说。
“今天可算开张了!还有人问我那套书房系列能不能定制尺寸!”石根搓着手,脸上泛着光。
小张也感慨:“陈社长,你们的东西确实有特色,尤其是那件大地屏和老师傅的故事,很打动人。”
陈山河比较冷静:“开局不错,但万里长征才第一步。梁先生是条大鱼,但合作能不能成,还得看后续。咱们不能松懈,明天继续!石头,演示还要更稳当;杏枝,报价和资料要更熟;小张,翻译要更精准。咱们得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记住‘北匠’这个名字!”
首战告捷,“北匠”在广交会这个国际舞台上,终于凭借扎实的工艺和独特的定位,初露锋芒。逆袭的路上,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