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师傅的送别仪式,就像他的人一样,简单而质朴……
没有喧嚣的鼓乐,没有繁杂的仪式,只有“正心”基金会的成员、传承基地的学员,以及一些闻讯赶来的老街坊,静静地聚集在木雕传承基地的院子里。
院子中央,摆放着周师傅的遗像,遗像前,是他生前最珍爱的那把刻刀,和一件尚未完成的《百鸟朝凤》木雕。
丁元英站在人群的最后面,穿着一身素色的衣服,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有一种深深的肃穆。他看着遗像上周师傅慈祥的笑容,心中没有悲痛的嘶吼,只有一种平静的缅怀。
肖亚文代表“正心”基金会致了悼词。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但语气却很坚定:“周师傅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着木雕这门手艺。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雕刻的技巧,更是‘匠心’的坚守。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留在每一件我们亲手雕刻的作品里……。”
年轻的学员们纷纷上前,向周师傅的遗像鞠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周师傅一手带出来的。他们手里拿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放在遗像前,像是在向师傅交上最后一份“作业”。
“周师傅……,您看,这是我刻的牡丹……。”
“师傅……,我终于学会您教的镂空技法了……。”
“师傅……,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木雕手艺传下去的……。”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声声真诚的承诺,回荡在寂静的院子里。
仪式结束后,大家都没有散去,而是自发地围坐在院子里,分享着关于周师傅的回忆。
“还记得我第一次来基地,连刻刀都拿不稳,是周师傅手把手教我的。”
“有一次我雕刻失误,把一块好料弄坏了,我都哭了,周师傅却没骂我,还安慰我说,‘没事,失败是成功他妈,再来一次就好’……。”
“周师傅最疼我们这些年轻人了,经常把自己的木料分给我们用。”
丁元英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他能感受到,周师傅虽然走了,但他的“匠心”却像一颗种子,已经在这些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就是“薪火相传”……。
他想起了自己当年在柏林的孤独,想起了小丹的离去,想起了格律诗的风雨,也想起了“正心”基金会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
他这一生,似乎都在见证离别,也在见证传承。
小丹虽然走了,但她的精神,影响了他,也影响了欧阳雪和肖亚文。
周师傅虽然走了,但他的手艺,他的匠心,却留在了这些年轻学员的手中。
这就像那首古老的歌谣,一代代人唱着,虽然唱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歌谣的旋律,却永远不会消失。
丁元英走到那件尚未完成的《百鸟朝凤》前,停下了脚步。木雕上,凤凰的轮廓已经基本成型,羽毛的细节也雕刻得栩栩如生,只是还有一些收尾的工作没有完成。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木雕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周师傅留在上面的温度和力量。
“周师傅,您放心,这《百鸟朝凤》,我们会帮您完成的。”他在心中默默地说。
就在这时,陈师傅走到他身边,叹了口气:“小丁,周师傅这一走,木雕传承基地的担子,就更重了。这些年轻人虽然有干劲,但经验还是太少了。”
“经验是慢慢积累的,就像这木雕,得一刀一刀地刻,急不得。”丁元英平静地说,“周师傅已经把最宝贵的东西留给他们了——那就是对手艺的热爱和坚守。只要这份热爱和坚守还在,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可以请其他的老艺人来基地指导,也可以组织年轻学员去各地交流学习。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陈师傅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们这些老头子,也会尽力帮他们的。不能让周师傅一辈子的心血白费了……。”
丁元英看着那些围坐在一起的年轻学员,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正心”基金会的传承事业,不会因为周师傅的离去而停滞。相反,周师傅的精神,会成为一种激励,让大家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他为小丹续写的“神话”,也因为周师傅的离去,而多了一份厚重和深刻。这个“神话”,不仅仅是关于文化的传承,更是关于人性的光辉,关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坚守。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传承基地的院子里,洒在周师傅的遗像上,也洒在那件尚未完成的《百鸟朝凤》上。
丁元英转身离开了院子。他的背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挺拔,也格外平静。
他知道,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周师傅的故事,也会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地融入他的故事里,融入“正心”基金会的故事里,融入文化传承的长河里。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