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梅岭还浸在薄雾里,三叔公就背着竹篓去了后山。竹篓里装着劈好的细竹篾,是特意为今天来的研学小朋友准备的。路过栀子林时,他顺手摘了两朵带着露水的栀子花,别在竹篓边缘,雪白的花瓣沾着晨雾,倒像是给竹篓添了件精致的装饰。
“三叔公,您这么早就去院里啦?”阿砚背着小书包从民宿跑出来,书包上挂着昨天剪的栀子花剪纸,“我跟张婶要了两个煮玉米,咱们路上吃。”
三叔公接过玉米,咬了一口,清甜的香味在嘴里散开:“今天孩子们要来学竹编,得提前把竹篾摆好,再把小竹凳搬出来,别让孩子们等着。”他看了眼阿砚的书包,“你这剪纸挂在书包上真好看,等会儿教小朋友剪的时候,可得好好教。”
阿砚挺起小胸脯:“您放心!我昨天练了一晚上,剪的小兔子比上次圆多了,栀子花的花瓣也不会剪歪了。”
两人说着话,就到了民宿院里。苏晚正蹲在染布区整理白布,把叠得整齐的白布一一展开,铺在木架上。陆时衍则在大锅里加水,准备煮今天染布用的板蓝根。“三叔公,您来啦!”苏晚抬起头,“我把白布都泡好了,等会儿孩子们来了,就能直接教他们染蓝布。”
陆时衍也停下手里的活:“板蓝根我买了新的,昨天煮了点试了试,染出来的蓝布颜色特别正,比上次的还好看。等会儿煮的时候,我让孩子们也试试添柴火,让他们多体验体验。”
正说着,林溪背着相机跑了进来,身后还跟着李爷爷。李爷爷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剪刀和彩色卡纸:“听说今天有小朋友来学剪纸,我特意把家里的彩纸都带来了,还有我剪的十二生肖,让孩子们照着学。”
林溪举着相机,对着布包里的剪纸拍了起来:“李爷爷,您这十二生肖剪得真精致,老鼠的胡子、兔子的耳朵都剪得活灵活现,等会儿一定要让孩子们好好学学。”
李爷爷笑着打开布包,把剪纸一一摆放在石桌上:“这些都是我年轻时剪的,那时候村里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我剪的窗花。后来孩子们都去城里了,剪窗花的人也少了,现在能教小朋友剪,我心里高兴。”
没过多久,院外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一辆黄色的校车停在民宿门口,二十多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小朋友排着队,叽叽喳喳地走进来。带队的王老师走在最后,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苏晚老师,我们来啦!孩子们昨天就盼着今天,说要学染布、编竹篮。”
苏晚赶紧迎上去,笑着说:“欢迎大家!我们已经把材料都准备好了,分了三个小组,一组跟陆时衍老师学染布,一组跟三叔公学竹编,一组跟李爷爷和阿砚学剪纸,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
孩子们一听,立刻兴奋地围了过来。“我要学染布!我想染一块蓝布做手帕!”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举手喊道。“我要学竹编!我想编个小篮子装我的玩具!”一个小男孩也跟着喊道。
苏晚和王老师一起,把孩子们分成了三组。染布组的孩子们跟着陆时衍去了染布区,竹编组的跟着三叔公去了院角的竹编区,剪纸组的则围在石桌旁,等着李爷爷和阿砚教剪纸。
林溪拿着相机,先跟去了染布区。陆时衍已经把板蓝根倒进了大锅里,正蹲在灶前生火。“小朋友们,咱们先看煮染料,”陆时衍抬起头,“煮板蓝根要用小火,煮到水变成深蓝色,像大海的颜色一样,才能把布放进去。谁想试试添柴火呀?”
“我来!我来!”几个小朋友举手喊道。陆时衍选了个个子稍高的小男孩,给他递了根细柴火:“小心点,别烫到手,慢慢放进灶里。”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把柴火放进灶里,看着火苗窜起来,兴奋地跳了起来:“我添的柴火着啦!”
林溪赶紧拍下这一幕,镜头里,小男孩的脸上沾了点灰,却笑得格外开心。陆时衍则在一旁耐心地讲解:“煮染料的时候,要时不时搅拌一下,让板蓝根的颜色充分煮出来。你们看,现在水已经有点发蓝了,再煮一会儿就能染布了。”
另一边,竹编组的孩子们正围在三叔公身边。三叔公把细竹篾分给每个孩子,手里拿着一根竹篾示范:“编竹篮要先编底,把竹篾分成两组,一组横放,一组竖放,像编格子一样,先横后竖,慢慢编。”
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拿着竹篾,学着三叔公的样子编起来,可竹篾总是不听话,要么歪了,要么散了。她急得皱起眉头,眼圈都有点红了。三叔公赶紧走过去,握着她的手:“别着急,慢慢来,先把横的竹篾摆整齐,再把竖的竹篾压上去,轻轻拉一下,就不会散了。”
在三叔公的指导下,小女孩慢慢编出了一个小小的篮底,她高兴地举起来:“三叔公,您看!我编出篮底啦!”三叔公点点头,笑着说:“真厉害!比我第一次编得还好,继续编,很快就能编出小篮子了。”
林溪又转到剪纸组,只见阿砚正拿着剪刀,给孩子们示范剪小兔子。“剪小兔子要先把纸对折,”阿砚踮着脚,把纸举得高高的,“然后在对折的边上画半个兔子,耳朵要画得长一点,眼睛画个小圆点,剪的时候要小心,别剪到兔子的耳朵。”
李爷爷则在一旁帮孩子们画图案,有的孩子想剪栀子花,有的想剪小老虎,李爷爷都耐心地帮他们画在纸上。“小朋友,你看,栀子花的花瓣要画得圆一点,”李爷爷握着一个小男孩的手,“这样剪出来的栀子花才好看。”
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拿着剪好的栀子花,跑到苏晚身边:“苏晚老师,你看我剪的栀子花,好看吗?是阿砚哥哥教我的!”苏晚接过剪纸,花瓣虽然有点不对称,但看得出来很用心:“好看!这是我见过最漂亮的栀子花剪纸,等会儿咱们把它贴在染好的布上,肯定更漂亮。”
快到中午的时候,染布组的孩子们终于等到了染布的环节。陆时衍把泡好的白布拧干,分给每个孩子一块:“染布的时候,要把布慢慢放进染缸里,用手轻轻按住,让布充分浸在染料里,每隔一会儿翻一下,让颜色均匀。”
孩子们拿着白布,小心翼翼地放进染缸里。有的孩子太用力,溅起了一点染料,沾在手上,却一点也不在意,反而觉得很有趣。“我的布变蓝啦!”“我的布也蓝了!比大海还蓝!”孩子们的笑声在院里回荡,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竹编组的孩子们也有了成果,有的编出了小小的篮底,有的编出了半个篮身,虽然都不算精致,却都是自己亲手做的。三叔公把孩子们的作品摆在石桌上,像展览一样:“你们看,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编的,多厉害!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看,他们肯定会高兴的。”
剪纸组的孩子们则剪了满满一桌子的剪纸,有小兔子、栀子花、小老虎,还有的孩子发挥想象,剪了小房子、小汽车。李爷爷把这些剪纸贴在院里的木架上,五颜六色的剪纸在风里轻轻晃动,像一面彩色的帘子。
“开饭啦!”张婶端着一大盆栀子花粥从厨房走出来,身后还跟着两个帮忙的村民,手里端着葱油饼和炒青菜。“孩子们肯定饿了,先洗手,然后来吃午饭,吃完饭下午咱们继续玩。”
孩子们一听有吃的,立刻跑去洗手,排着队领饭。张婶给每个孩子盛了一碗栀子花粥,还额外加了一块葱油饼:“多吃点,下午才有力气学手艺。这栀子花粥是用新鲜的栀子花做的,有营养,还好吃。”
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喝了一口粥,眼睛一亮:“奶奶,这粥真好喝,有花的香味!我还想再喝一碗。”张婶笑着给他添了一碗:“慢慢喝,不够还有,锅里还炖着栀子花鸡汤呢,等会儿给你们盛。”
午饭过后,孩子们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了下午的活动。这次苏晚提议让孩子们交换体验项目,染布的去学竹编,竹编的去学剪纸,剪纸的去学染布,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三种手艺。
交换之后,孩子们依旧兴致勃勃。之前学染布的小女孩,现在跟着三叔公学竹编,虽然一开始还是有点手忙脚乱,但很快就找到了窍门,编出了一个小小的竹筐雏形。之前学竹编的小男孩,去学染布时,还主动帮陆时衍添柴火,像个小大人一样。
林溪则拿着相机,在各个区域之间穿梭,拍下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有的孩子皱着眉头编竹篾,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剪剪纸,有的孩子兴奋地看着布在染缸里变色,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童真和活力。
下午四点多,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都拿着自己的作品,有的拿着染好的蓝布,有的拿着编好的小竹筐,有的拿着剪好的剪纸,脸上满是自豪。王老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让他们分享今天的感受。
“我今天学了染布,知道了蓝布是用板蓝根染的,还自己染了一块布,要带回家给妈妈做围巾!”扎马尾辫的小女孩第一个站起来说。
“我学了编竹篮,虽然编得不好看,但三叔公说我很厉害,我下次还要来学,编一个大竹篮给爸爸装工具!”戴眼镜的小女孩也跟着说。
阿砚站在孩子们中间,手里拿着一个小朋友送他的剪纸小兔子:“今天我教小朋友剪了栀子花,他们还教我编竹篮,我也学到了新东西。以后再有小朋友来,我还想当小老师!”
王老师笑着说:“今天大家都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体验到了老手艺的魅力。这些老手艺是咱们祖先传下来的宝贝,希望大家以后能多了解、多学习,把它们传承下去。”
孩子们纷纷点头,有的还说要把今天学到的手艺教给爸爸妈妈。苏晚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以后梅岭民宿随时欢迎大家来,下次来咱们还可以学做栀子花糕、学修旧物件,还有很多老手艺等着大家来体验。”
校车要走的时候,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有的拉着三叔公的手,有的抱着李爷爷的胳膊,还有的跟阿砚约定下次再来。“三叔公,下次我来还要学编竹篮!”“李爷爷,您下次教我剪十二生肖好不好?”“阿砚哥哥,咱们下次一起去栀子林摘花!”
看着校车慢慢远去,三叔公叹了口气:“好久没见这么多孩子了,真热闹。这些孩子聪明,学东西快,老手艺要是能传到他们手里,就不愁没人继承了。”
李爷爷点点头:“是啊,今天教他们剪纸,我心里特别高兴。以前总担心剪纸没人学,现在看来,孩子们都很喜欢,只要有人教,就能传下去。”
陆时衍把孩子们编的小竹筐和剪的剪纸收起来,放在记忆馆里:“这些都是孩子们的作品,放在记忆馆里,以后来的客人也能看看,知道有这么多小朋友喜欢老手艺。”
林溪则坐在电脑前,开始整理今天拍的素材。屏幕上,孩子们的笑脸、认真学习的样子、手里的作品,一幕幕都让她心里暖暖的。“今天的素材太珍贵了,”林溪对苏晚说,“我要把这些都剪进视频里,让更多人看到孩子们对老手艺的热爱,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梅岭。”
苏晚走过去,看着屏幕上的画面:“是啊,孩子们的喜欢,就是老手艺传承的希望。以后咱们可以多跟学校合作,多组织这样的研学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老手艺,喜欢老手艺。”
傍晚的时候,张婶做了栀子花鸡汤,还蒸了新的栀子花糕。大家围坐在院里的石桌旁,喝着鸡汤,吃着糕,聊着今天的趣事。阿砚说今天教小朋友剪栀子花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把花瓣剪得像小太阳,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月光升起来,洒在院里的染布和竹编上,泛着柔和的光。栀子林的花香随风飘来,混合着竹篾的清香,让人心里格外平静。林溪把今天拍的素材导进电脑,开始剪视频,屏幕上的画面不断切换,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苏晚知道,梅岭的老手艺,正在通过这些孩子,慢慢传递下去。就像院里的栀子花,每年都会盛开,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就像染布的颜色,虽然会慢慢沉淀,却永远不会褪色;就像竹编的纹路,虽然简单,却能编织出最温暖的时光。
她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梅岭的老手艺一定会越来越好,梅岭的故事也会越来越精彩,会有更多人来到这里,感受老手艺的魅力,体验这里的美好生活,让梅岭的香气,飘得更远,传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