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茶馆的竹帘被晚风掀起一角,嘉陵江的潮气混着老鹰茶的焦香涌进来,在八仙桌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吴梦琪把 “山城老味道” 的进展报表摊开,纸张边缘被江风掀起细小的褶皱,上面的数字却透着蓬勃的生机:周叔的酸辣粉月销突破 8000 单,陈婆婆的凉糕进了三家社区超市,冷链联盟的商户增至 12 家,连商盟的直播团队都主动提出要长期合作。
“杨老,您看这数据!” 她的指尖在 “复购率提升 27%” 的红色批注上轻轻点着,眼底的兴奋像刚熬好的骨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上周超市反馈,带着老坛故事的包装比普通包装销量高两倍,还有游客专门打客服电话问周叔的捶粉时间,说想来现场看。”
杨崇德端着粗瓷茶碗,目光却没落在报表上,而是望向窗外奔流的嘉陵江。夕阳给江面镀上了一层金辉,货轮拖着长长的水纹缓缓驶过,像在江面上划下时光的印记。“小吴,你看这江水。” 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沉淀,拐杖轻轻敲了敲窗沿,“它为啥能流千年?因为根在山里,在千万条支流里,不在水面的浪花上。”
吴梦琪愣了愣,顺着老人的目光望向江面,没明白话里的深意。报表上的数字还在眼前跳动,商盟的资源对接会在即,她满脑子都是下一步的推广计划:要不要给刘叔的麻花也搞个 “非遗故事包装”?能不能让直播团队每天都来拍周叔捶粉?
“你做的 Ip 就像这江面的浪花,看着热闹,可要是没扎在土里的根,一阵风就散了。” 杨老转过头,老花镜后的目光锐利而温和,终于落在报表上,却直接翻过了销量数据页,停在空白的备注栏,“周叔的 Ip 不是包装上的字,不是报表上的数,是他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熬汤的烟火气,是他捶粉 180 下的固执,是老坛里泡了二十五年的辣椒水 —— 这些才是根,扎在磁器口的土里,扎在他手上的老茧里。”
这番话像颗石子投入吴梦琪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她想起自己为了追求包装美感,曾提议把周叔手写的 “180 下捶粉” 改成印刷体,被老人固执地拒绝:“字丑但心诚,这是我爹教的规矩。” 当时她还觉得老人死板,此刻才明白,那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的,正是 Ip 最珍贵的根。
“您是说…… 我太注重形式,忽略了本质?” 吴梦琪的脸颊微微发烫,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报表边缘,“包装和故事只是载体,真正的根是匠人的日常和坚守?”
“总算开窍了。” 杨老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把茶碗往她面前推了推,“你看那些百年老店,哪个靠的是花哨包装?全靠日复一日的手艺打磨。就像周叔的粉,少捶一下就少一分筋道,这不是故事能编出来的,是实打实做出来的。” 他指着报表上的 “直播计划”,“你想让游客来看捶粉,这想法对,但得让他们看到真东西 —— 不是摆拍的表演,是他每天都在做的日常。”
周叔这时端着刚炸好的黄豆走了进来,蓝布褂子上还沾着面粉:“杨老,小吴,刚出锅的黄豆,下茶正好。” 听到两人的谈话,他嘿嘿笑起来,“昨天有个主播来拍我捶粉,非让我摆‘用力的姿势’,我说‘我平时就这样捶,不用摆’,他还不高兴。”
“这就是问题所在。” 杨老接过黄豆,撒了些在茶碟里,“现在的人总想着‘演’出匠心,却忘了匠心藏在最普通的日常里。你让周叔摆姿势,不如拍他凌晨三点起来挑辣椒;你拍他笑对镜头,不如拍他对着老坛检查辣椒发酵的专注 —— 这些不经意的瞬间,比任何剧本都动人。”
吴梦琪的心里豁然开朗,像被老鹰茶浇过似的通透。她掏出笔记本,笔尖飞快地舞动:“Ip 的根 = 匠人日常 + 手艺细节 + 情感真实,包装和故事只是让根露出地面的枝叶,不能本末倒置。” 她想起直播团队之前提的 “剧本化拍摄方案”,里面写着 “让周叔讲述创业艰辛时流泪”,当时还觉得创意好,现在想来简直是对匠心的亵渎。
“我给你个建议。” 杨老抓起几颗黄豆,在桌上摆成一排,“拍个‘老字号匠人日常’系列视频,别搞剧本,别摆拍,就跟着他们过日子。周叔凌晨熬汤你就拍熬汤,陈婆婆井水镇凉糕你就拍井水,刘叔揉面时顺时针转圈你就拍他的手 —— 让游客看到粉是怎么捶的,辣椒是怎么泡的,麻花是怎么揉的,这才是别人偷不走的东西。”
他用拐杖在黄豆旁画了个圈:“每段视频最后加个‘手艺小课堂’,让周叔讲讲‘为啥要捶 180 下’,让陈婆婆说说‘井水和自来水的区别’,这些专业细节比故事更有说服力。游客看了会觉得‘这才是真手艺’,不是随便谁都能模仿的。”
周叔听得连连点头,粗糙的手掌在围裙上反复摩挲:“要得!我爹当年教我时,总说‘好手艺不怕看,就怕藏着掖着’。让游客看我挑辣椒、熬汤,他们吃得也放心,我讲着也踏实,不用背那些绕口的台词。” 他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我那老坛明天要换辣椒,从选料到下坛有七道工序,拍这个准好看!”
吴梦琪的笔尖在笔记本上飞跳,新的计划渐渐清晰:每天早上跟拍一位匠人,记录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每周搞一次 “手艺开放日”,让游客能亲手体验捶粉、揉面;把匠人们的手艺诀窍整理成 “老味道秘籍”,做成小卡片随包装赠送…… 这些想法像扎在土里的根须,密密麻麻地伸展,让 Ip 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这些视频不能只发在抖音,得刻成光盘,放在超市的货架旁。” 杨老补充道,拐杖轻轻敲着桌面,“游客买粉时扫码就能看,回家吃的时候还能对着视频学手艺,这就把‘买产品’变成了‘学文化’,Ip 的生命力自然就长了。” 他指着窗外的黄葛树,“你看这树,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Ip 也一样。”
吴梦琪立刻掏出手机,翻到商盟直播团队林溪的微信,飞快地打字:“溪溪,想改下直播方案,拍匠人真实日常,不搞剧本,明天凌晨三点跟周叔熬汤,来吗?” 消息发送成功的瞬间,她感觉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之前追求的流量和销量突然变得不那么重要,守护好这些老手艺的根,才是最该做的事。
“来!必须来!” 林溪的回复几乎是秒回,还加了个兴奋的表情,“我早就觉得摆拍太假了,昨天拍陈婆婆时,她自然地给凉糕撒桂花的样子,比任何姿势都美,可惜导演非要重拍。你这个方案太棒了,我马上调团队!”
看着手机屏幕,吴梦琪突然明白杨老为什么总说 “情分与本分”。所谓本分,就是尊重手艺的真实;所谓情分,就是传递匠人的温度。当这两者结合,Ip 就有了扎根土壤的力量,不会被模仿者的风浪吹倒。
周叔非要留她们吃晚饭,在茶馆后巷支起小桌,端上刚出锅的酸辣粉、凉糕和麻花。晚风带着江潮气吹来,竹帘在风中轻轻晃动,远处传来川剧的唱腔。杨老喝着老鹰茶,周叔讲着老坛的故事,吴梦琪在笔记本上画着明天的拍摄分镜,月光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幅温暖的市井画卷。
“明天凌晨三点,我叫你。” 周叔给吴梦琪碗里加了勺辣椒油,眼里的光比辣椒油还亮,“让你看看真正的熬汤工序,从骨头焯水到加香料,一步都不能少,这才是周记酸辣粉的根。”
吴梦琪用力点头,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笃定。她知道,杨老的点拨不仅让 Ip 计划落地生根,更让她找到了做这件事的初心 —— 不是为了业绩报表上的数字,不是为了职场上的逆袭,而是为了让这些扎在磁器口土里的老手艺,能在时代的浪潮里,扎得更深,长得更旺。
离开茶馆时,嘉陵江的夜色已经浓得化不开,岸边的灯笼次第亮起,像一串温暖的珍珠。吴梦琪紧了紧帆布包的背带,里面的笔记本上,“Ip 的根” 三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旁边画着一棵扎满根须的黄葛树。她知道,属于 “山城老味道”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扎根生长,而这一次,她要让每一寸根须,都深深扎进磁器口的烟火气里,扎进匠人们的坚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