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5 章: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棉布,缓缓覆盖住静思园的飞檐翘角。路智推开临时厢房的木门时,晚风裹挟着茉莉的清甜气息扑面而来,与屋内檀香交织在一起,竟奇异地冲淡了几分连日紧绷的疲惫。他将手中的合作意向书轻轻放在紫檀木案上,纸页碰撞发出的 “沙沙” 声,在寂静的屋内格外清晰。
“李大人,今日的收获远超预期,可隐患也藏得深。” 路智给自己倒了杯凉茶,茶汤的冰凉顺着喉咙滑下,让混沌的思绪瞬间清明,“若不把这次的教训捋清楚,下次再遇风险,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
李大人正摩挲着手中的玉扳指,闻言抬眸,绯色朝服在油灯下泛着柔和的光:“你说得对。今日百姓的热情、文人的支持,都是推着我们往前走的力量;可黑鸦堂的窥探、安保的漏洞,也是悬在头顶的警钟。我们得趁着这股劲,把该补的窟窿补上,把该铺的路铺好。”
路智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叠的宣纸,缓缓展开 —— 上面是他白日里随手画的活动现场草图,用红笔圈出了几处关键位置:“您看,这是东大门的入口,当时只安排了两名禁军核查身份,却忽略了旁边的侧门,混混就是从那里混进来的;还有假山后的隐蔽通道,之前只派了一个暗卫看守,差点让他们钻了空子。”
油灯的火苗轻轻跳动,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草图上,像是在与那些红色的圈点对峙。
“说到侧门,我倒想起一件事。” 李大人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懊恼,“当时负责侧门的禁军是新调来的,对园区地形不熟,连侧门通往哪里都不清楚,更别说分辨可疑人员了。混混们穿着粗布短褂,装作百姓的样子,说要去给家人送水,那禁军就放他们进去了。”
路智的眉头瞬间皱紧,指尖在草图上的侧门位置重重一点:“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 安保人员不仅要数量够,更要专业。新禁军没经过培训,连最基本的身份核查流程都不熟悉,怎么能守住防线?还有,当时混混们掀翻棋桌时,负责棋艺区的暗卫反应慢了半拍,不是先保护百姓,反而去追混混,差点让孩子被混乱的人群撞倒。”
他顿了顿,想起当时看到的场景 —— 一个孩童被撞倒在地,手中的纸棋撒了一地,孩子的母亲吓得尖叫,而暗卫还在与混混拉扯。那画面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我们做文化活动,最核心的是守护百姓对文化的期待,若是连他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谈何文化复兴?”
李大人沉默着,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上面记录着活动当天的安保部署:“你看,我们当时把大部分人手放在了核心区域,却忽略了外围的防御。而且指挥体系混乱,禁军听校尉的,暗卫听玄影阁首领的,遇到突发状况,两边各管各的,没有统一调度。就像混混们砸琴时,禁军去抓混混,暗卫去护古琴,没人去安抚受惊的百姓,才让混乱蔓延得更快。”
路智接过小册子,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心中渐渐有了清晰的改进方向:“下次活动,我们得先做三件事:第一,所有安保人员提前三天集中培训,不仅要熟悉地形和流程,还要演练突发状况的应对方案,比如混混闹事时,谁负责抓捕、谁负责疏散、谁负责保护道具,都要明确分工;第二,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让禁军校尉和玄影阁首领随身携带信号旗,遇到情况时,以信号旗为准,避免各自为战;第三,在园区外围设置三道防线,第一道核查身份,第二道巡逻警戒,第三道应急支援,层层递进,不让可疑人员有可乘之机。”
“还有道具的保护。” 李大人补充道,语气中带着后怕,“这次古琴被盗,虽然后来找回来了,但也给我们提了醒。下次重要道具要安排专人 24 小时看守,还要准备至少两套备用道具,比如古琴,除了雅音琴坊的传世琴,还要从乐器行借一批普通古琴,万一再出意外,也能保证表演不中断。”
路智点头,从案上拿起一支狼毫笔,在宣纸上写下 “安保改进方案” 几个大字,墨汁饱满,力透纸背:“我们把这些教训一条一条写下来,以后每次活动前都拿出来看,绝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油灯的火苗渐渐稳定,屋内的氛围也从之前的凝重变得轻快起来。路智将写满教训的宣纸推到一边,拿起文人送来的合作意向书,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李大人,您看江南顾炎武先生的信,他说要在苏州、杭州开设琴棋学堂,还邀请我们去江南举办文化交流会。这是把文化复兴从京城推向全国的好机会啊!”
李大人凑过来,看着信中夹着的江南琴棋学堂设计图,图纸上的琴室临湖而建,窗外就是成片的荷花,不禁笑了:“这顾先生倒是懂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弹琴下棋,连心情都会变好。我们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制定一个‘文化走出去’的计划,先从江南、岭南开始,再慢慢扩展到西北、西南,让每个地方都有琴棋文化的影子。”
路智的手指在设计图上的 “藏书阁” 位置轻轻一点:“除了学堂,藏书阁也很重要。我们可以把京城修复好的古籍抄录副本,送到各地的藏书阁,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读到珍贵的文化典籍。还有,之前商家提到要在绸缎上印制琴棋图案,我们可以让他们把这些绸缎运到各地的商铺,百姓买绸缎时,既能用到实用的东西,又能接触到文化,一举两得。”
“说到商家,我倒有个想法。” 李大人眼睛一亮,“京城商会的张会长说愿意设立‘文化角’,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国。比如,在粮店的‘文化角’摆放棋谱,百姓买粮食时可以免费借阅;在茶馆的‘文化角’安排琴师定期演奏,让喝茶的百姓也能听琴放松。这样一来,文化就不再是文人的专利,而是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路智听得心潮澎湃,他拿起纸笔,快速记录着两人的想法:“我们还可以举办全国性的琴棋文化大赛,分少儿组、成人组、老年组,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参与。比赛的奖品不用太贵重,比如少儿组送手抄的琴谱,成人组送定制的棋子,老年组送舒适的琴凳,既实用又有文化意义。而且比赛地点轮流在各个省份举办,今年在江南,明年在岭南,后年在西北,让每个地方的百姓都能感受到文化大赛的热闹。”
“还有讲学活动。” 李大人补充道,“可以邀请周松年棋圣、苏坊主这些行家,组成‘文化讲学团’,到各地的书院、私塾讲学。周老可以讲棋道中的人生智慧,苏坊主可以讲琴音中的儒家思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琴棋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传承。”
两人越说越兴奋,纸上的计划也越来越详细,从 “文化走出去” 的具体步骤,到 “百姓参与” 的各种形式,再到 “资源协调” 的方法,每一条都透着对文化复兴的期待。路智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看到了几年后的场景 —— 江南的湖边,孩子们在琴棋学堂里认真学习;岭南的茶馆里,百姓们听着琴音喝茶聊天;西北的书院里,周老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棋谱……
“对了,我们还可以和边境的商会合作。” 路智突然想到,“边境地区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商人,我们可以在边境举办文化展览,展示古琴、棋具、古籍,让他们也了解我们的文化。说不定还能吸引他们来京城参加文化活动,让中华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李大人拍着桌子,眼中满是赞同:“这个主意好!文化不仅要在国内传承,还要走向世界。我们可以先从周边国家开始,慢慢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天元国不仅有强大的国力,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夜色渐深,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的计划上,泛着淡淡的银光。路智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心中的兴奋渐渐被冷静取代:“李大人,虽然计划很美好,但实施起来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是资金,无论是开设学堂,还是举办大赛,都需要大量的钱。商家虽然愿意支持,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商业需求,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他们。”
李大人也收起了笑容,语气凝重:“你说得对。资金方面,除了商家的支持,我们还可以向陛下申请专项拨款,毕竟文化复兴也是国家大事;另外,我们可以鼓励百姓自愿捐赠,比如文人捐赠古籍,工匠捐赠琴棋道具,百姓捐赠少量钱财,积少成多,也能缓解资金压力。”
“还有人力问题。” 路智继续说道,“现在参与文化复兴的大多是京城的文人、商家,各地的人手还不够。我们需要在各地选拔有文化、有热情的人,让他们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比如江南的顾先生,岭南的书生们,他们对当地的情况更熟悉,能更好地推动文化活动。”
李大人点头:“可以制定一个‘文化使者’选拔计划,在各地选拔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经过培训后,让他们负责当地的文化活动。这样既能解决人手问题,又能让文化活动更贴合当地百姓的需求。”
最让两人担忧的,还是黑暗势力的威胁。路智想起白天在假山后发现的火折子和图纸,心中一阵沉重:“孙富虽然被打入天牢,但黑鸦堂的残余势力还在。他们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我们推动文化复兴,说不定会在各地的文化活动中搞破坏,比如烧毁学堂、偷走古籍。我们必须提前做好防范,在各地的文化场所安排暗卫,与当地的官府加强合作,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应对。”
李大人叹了口气,眼中却透着坚定:“黑暗势力越是阻挠,越说明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他们害怕文化复兴,害怕百姓觉醒,害怕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阻挠就退缩,反而要更加坚定地推进计划,让他们知道,文化复兴的脚步,谁也挡不住。”
路智看着李大人坚定的眼神,心中的担忧渐渐消散。他想起白天百姓们期待的眼神,文人们赤诚的信件,商家们支持的话语,这些都是推动文化复兴的力量,也是战胜困难的底气。“您说得对,我们不能退缩。就算遇到再多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
他拿起桌上的计划,郑重地递给李大人:“李大人,这份计划就由我们共同保管。从明天开始,我们就按照计划一步步推进,先联系江南的顾先生,落实琴棋学堂的事情;再与京城商会的张会长商量‘文化角’的推广;同时向陛下申请专项拨款,为后续的活动做准备。”
李大人接过计划,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中:“好!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文化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就算我们看不到最终的成果,也要为后人铺好路,让文化的种子在天元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窗外的月光越来越亮,照亮了屋内的每一个角落。路智和李大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的信念。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荆棘,资金的压力、人力的短缺、黑暗势力的阻挠,每一个困难都可能让计划停滞。但他们更知道,文化复兴是民心所向,是国家发展的必然,只要心怀坚定,携手同行,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路智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静思园的方向。月光下,墨韵堂的匾额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文化的传承与希望。他深吸一口气,心中默默发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将文化复兴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让琴音传遍天元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棋韵融入百姓的每一段生活,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子孙后代的前行之路。
李大人也站起身,走到路智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夜深了,我们先休息吧。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路智点头,与李大人一同走出厢房。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像两道坚定的脊梁,支撑着文化复兴的希望。夜色中,静思园的茉莉花香依旧清甜,仿佛在为他们加油鼓劲,期待着文化之花遍地开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