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决赛排练室的灯光从清晨亮到深夜,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和乐谱纸张的油墨味,杨昊轩指尖捏着笔,在编曲谱上反复标注修改痕迹,纸页边缘已经被磨得有些发毛。桌案上摊开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乐谱,被划分成三个清晰的段落,每一段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对应的音乐元素——蓝色代表国风,红色代表摇滚,黄色代表流行,三种颜色的线条在谱面上交织,像一幅藏着音乐密码的画卷。
“昊轩,国风段的古筝前奏再调短两小节怎么样?衔接摇滚段的时候能更紧凑些。”李荣浩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过来,将其中一杯放在杨昊轩手边,目光落在乐谱的国风段落上,指尖指着前奏标注处。他刚试唱完摇滚段的主唱部分,嗓子还有些沙哑,说话时特意放轻了音量,却难掩眼里的认真。
杨昊轩抬手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他低头看着乐谱,手指在古筝前奏的音符上轻轻滑动,嘴里小声哼唱着旋律,片刻后点头:“荣浩老师说得对,原版本前奏太长,切换到摇滚段时容易断档,缩两小节后,再加入半拍的鼓点过渡,应该会顺很多。”
话音刚落,苏有朋拿着舞台动作设计图走了过来,身后跟着正在记笔记的张远。“刚好你们在聊编曲,我这边动作设计也有个想法。”苏有朋将图纸铺在桌案上,指着国风段对应的动作标注,“国风部分动作要柔和些,比如抬手、转身都放慢节奏,配合古筝的婉转;摇滚段就不一样了,得有力量感,手臂摆动幅度加大,脚步也可以加些跳跃动作,突出燃点;流行段是合唱,大家并肩站成一排,做些挥手、握拳的正能量动作,贴合歌曲主题。”
张远凑在旁边,补充道:“高音部分我已经练熟了,流行段结尾的和声,我可以多叠一个声部,和昊轩的双声嗓呼应,这样收尾会更饱满。”他手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高音的气息控制要点,还有和声的音准标注,每一条都用红笔圈出了重点。
杨昊轩看着几人认真的模样,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五公组队到现在,他们四人从来没有因为意见分歧红过脸,不管是编曲调整还是动作设计,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迁就、互相配合,这种默契的团队氛围,比任何华丽的编曲都更让人动容。他笑着点头:“动作设计和和声建议都没问题,咱们现在就调整,然后分声部试练。”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排练室里满是乐器的轰鸣声和歌声。杨昊轩坐在钢琴前,反复弹奏国风段的古筝前奏改编版,指尖在琴键上快速跳跃,不断调整音符的节奏,直到找到最贴合鼓点过渡的旋律。李荣浩则拿着吉他,坐在旁边跟着伴奏试唱摇滚段,时不时停下来和杨昊轩沟通,调整主唱的节奏与编曲的契合度。
苏有朋则带着张远在排练室中央练动作,国风段的抬手转身,他一遍遍示范,纠正张远动作里的小瑕疵,嘴里耐心讲解:“转身的时候腰腹发力,脚步轻一点,眼神要柔和,想象自己站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里,跟着音乐的节奏舒展身体。”张远学得很认真,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练习,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只是抬手擦了擦,继续跟着苏有朋调整。
分声部排练到中午,几人简单吃了点外卖,就又投入到合练中。第一次合练时,问题还是暴露了出来——国风段到摇滚段的过渡虽然加了鼓点,却还是有些生硬,古筝的尾音还没消散,吉他的失真音色就突然响起,显得有些突兀;苏有朋设计的摇滚段动作,和音乐的卡点也不太精准,比如跳跃动作刚好落在鼓点空拍上,少了些冲击力;张远的高音虽然稳定,但和杨昊轩的和声衔接时,音准稍微偏差了一点,听起来不够和谐。
“别急,第一次合练有问题很正常,咱们逐一解决。”杨昊轩放下吉他,语气平静地说道。他没有因为出现问题而焦虑,反而冷静地分析着每一个漏洞,“过渡生硬的话,咱们在古筝尾音处加一个琵琶的单音点缀,削弱古筝的余韵,再衔接吉他;动作卡点不准,有朋哥可以根据鼓点调整动作节奏,比如把跳跃动作提前半拍,刚好落在鼓点重音上;和声衔接的问题,张远哥咱们再单独练几遍,我弹单音,你跟着找音准。”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每一个解决方案都精准对应问题,几人听了都纷纷点头。李荣浩笑着说:“还是昊轩细心,一下子就找到关键了,咱们按这个思路调整。”
杨昊轩打开编曲软件,在电脑上加入琵琶单音的音效,反复试听后,又微调了琵琶的音量,确保它既能衔接古筝和吉他,又不会盖过其他乐器的声音。苏有朋则拿着计时器,跟着鼓点节奏重新设计摇滚段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对应着具体的鼓点时间,比如第30秒鼓点重音时抬手,第32秒鼓点重音时跳跃,标注得清清楚楚。
杨昊轩和张远则坐在钢琴前,开始单独练和声。杨昊轩弹着单音,嘴里哼着和声的旋律,张远跟着他的节奏开口,每唱错一个音,两人就停下来沟通,杨昊轩耐心地帮他纠正音准,教他如何调整气息,确保高音能稳定输出,同时和自己的双声嗓完美融合。“唱高音的时候,气息沉在丹田,不要用嗓子硬顶,喉咙放松,这样音准更稳,也不容易累。”杨昊轩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气息控制的技巧,张远认真听着,跟着他的方法反复练习,渐渐找到了感觉。
调整完所有问题,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几人再次进行合练,这一次,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国风段的古筝前奏婉转悠扬,琵琶单音恰到好处地衔接过渡,苏有朋和张远的动作柔和流畅,眼神里满是代入感;摇滚段的吉他失真音色响起,李荣浩的主唱充满力量,苏有朋的动作卡点精准,每一个跳跃、每一次挥手都刚好落在鼓点上,燃爆全场;流行段的合唱环节,张远的高音清亮,和杨昊轩的双声嗓交织在一起,和声层次饱满,几人并肩站成一排,挥手、握拳的动作整齐划一,满满的正能量。
“太顺了!比第一次合练好多了!”张远兴奋地说道,忍不住抬手鼓了鼓掌。他刚说完,排练室门口突然传来一阵掌声,几人回头一看,原来是李健和王嘉尔路过,正站在门口笑着看着他们。
“你们这团队秀太有新意了,国风、摇滚、流行三种元素融合得这么自然,还有动作和音乐的契合度,完全看不出是刚调整完的。”李健走进排练室,语气里满是赞赏,“尤其是国风段的琵琶过渡,特别巧妙,一下子就把两种风格衔接起来了,昊轩的编曲功底越来越扎实了。”
王嘉尔也凑过来,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几人:“摇滚段太燃了!荣浩哥的主唱超有力量,有朋哥的动作也超帅,还有张远哥的高音,昊轩的和声,简直完美!总决赛的时候肯定能炸场!”他说着,还忍不住模仿了一下苏有朋摇滚段的跳跃动作,逗得几人哈哈大笑。
杨昊轩看着前辈们的认可,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更是他们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选曲到编曲,从动作设计到和声打磨,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这种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拼搏的感觉,真的很珍贵。
“谢谢健哥和嘉尔的肯定,我们还有很多细节要打磨,争取总决赛的时候做到最好。”杨昊轩笑着说道,语气里满是坚定。
李健点点头,鼓励道:“你们现在的状态很好,继续保持,细节上再多打磨打磨,比如国风段的眼神可以再专注些,摇滚段的表情可以更投入些,这样舞台表现力会更强。”他说着,还特意示范了一下表情管理的技巧,几人认真看着,纷纷记在心里。
王嘉尔也补充道:“总决赛的舞台很大,动作幅度可以再稍微加大一点,尤其是后排的观众,能看得更清楚。还有合唱的时候,大家的眼神可以多些互动,比如互相看一眼,微笑点头,这样团队感更强。”
得到前辈的指导,几人又开始针对细节进行调整。苏有朋带着大家调整动作幅度,确保每个动作都能让后排观众看清;李荣浩和张远则练习表情管理,摇滚段时眼神坚定、表情投入,国风段时眼神柔和、面带浅笑;合唱环节,几人特意加入了眼神互动,互相点头微笑,满满的默契感。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排练室里的灯光显得格外温暖。几人依旧在反复合练,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力求完美。杨昊轩坐在吉他前,看着身边并肩作战的队友,听着耳边熟悉的旋律,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他们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全力以赴打磨细节,总决赛的团队秀一定能给观众带来惊喜,不辜负自己的努力,也不辜负粉丝和前辈们的期待。
合练结束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几人收拾好乐器和乐谱,走出排练室,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脚步声回荡。“明天咱们早点来,再合练几遍,把细节再抠一抠。”李荣浩说道,几人纷纷点头答应。
杨昊轩走在最后面,回头看了一眼亮着灯的排练室,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拿出手机,打开相册,翻到下午合练时拍的照片——照片里,他们四人并肩站在排练室中央,面带微笑,眼神坚定,身后是铺在桌案上的乐谱和散落的乐器。他轻轻按下保存键,将这珍贵的瞬间定格。
总决赛越来越近,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杨昊轩心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满满的期待。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还要继续努力,打磨团队秀和个人solo的每一个细节,但他相信,只要他们四人齐心协力,一定能在总决赛的舞台上绽放光芒,不负韶华,不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