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珩的奏议,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重建水师、增设炮台、设立市舶司,每一项都牵动着东南沿海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赞同者认为此乃靖海安民、充实国库的长远之计;反对者则或明或暗地抨击此举“与民争利”、“劳民伤财”,更有甚者,隐晦地指责萧景珩“年少气盛”、“好大喜功”。
然而,皇帝的态度却异常坚决。东南大案的血腥教训犹在眼前,皇帝深知海防糜烂、吏治腐败的危害。在力排众议后,皇帝最终下旨,准萧景珩所奏,命其会同户部、工部、兵部,统筹东南海防整饬及市舶司设立事宜,并特赐“钦差东南海防事务协理”关防,许其便宜行事。
这道旨意,赋予了萧景珩极大的权力,也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萧景珩成为朝野瞩目的焦点,永宁侯府门前车马更盛,但其中多少是真心依附,多少是别有用心,难以分辨。
萧景珩对此心知肚明。他谢绝了一切庆贺宴请,深居简出,每日只在兵部衙署与相关各部官员会议,查阅卷宗,拟定细则,忙得脚不沾地。他知道,这不仅是皇帝的信任,更是一场艰巨的考验。方案若成,功在千秋;若有差池,必将万劫不复。
沈清辞则按照之前的约定,开始逐步接手与东南事务相关的文书整理和信息筛查。萧景珩将一些不甚紧要、却繁杂异常的往来文书、地方呈报交由她初步阅览、分类、摘要。她心思缜密,条理清晰,总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牍中,迅速提炼出关键信息,标注出疑点,大大减轻了萧景珩的负担。萧景珩惊讶地发现,她在经济庶务、人情世故方面有着惊人的敏锐度,许多他未曾留意的细节,经她点出,往往能窥见地方官员的真实态度或潜在的问题。
这日,萧景珩带回一摞江南各州府关于海防整饬的条陈回府,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与凝重。
“可是遇到难处了?”沈清辞递上一杯热茶,轻声问道。
萧景珩揉了揉眉心,将一份条陈推到她面前:“你看看这个,苏州府上的折子。”
沈清辞接过,仔细翻阅。这是一份关于整饬吴淞口水师营寨、增设炮台的条陈,字斟句酌,看似周全,却通篇空泛,对所需钱粮、民夫、工期等关键问题含糊其辞,只反复强调“地方困窘”、“民力维艰”,请求朝廷“宽限时日”、“酌情拨付”。
“敷衍塞责,阳奉阴违。”沈清辞一针见血地点评道,“苏州府乃东南财赋重地,盐铁漕运汇聚,若说‘困窘’,实难令人信服。观其文辞,看似恭顺,实则推诿,恐怕……是舍不得出钱出力,或者,根本不愿朝廷在吴淞口如此要害之处加强掌控。”
萧景珩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看得很准。何止苏州,松江、宁波、乃至福州,递上来的条陈大多如此。重建水师、增设炮台,触动的是地方豪强、海商、乃至某些官员的切身利益。他们不愿朝廷真正掌控海防,断了他们的财路。”
“那市舶司的章程呢?”沈清辞问。
“阻力更大。”萧景珩冷笑一声,“江南各大海商家族,还有那些背后有官场背景的牙行、船行,联名上书,说什么‘祖制不可轻改’、‘商贾不易’、‘恐生民变’,简直是危言耸听!”他叹了口气,“陛下虽支持,但若地方层层阻挠,政令出不了京城,也是枉然。”
沈清辞沉吟片刻,道:“世子爷,强龙不压地头蛇。此事欲成,恐不能单靠朝廷一纸公文。需得……双管齐下。”
“哦?如何双管齐下?”萧景珩看向她,颇有兴趣。
“明面上,章程制度、朝廷大义必不可少,需有陛下明旨,有司严格执行,此为大势,名正言顺。”沈清辞分析道,“暗地里,或可……借力打力,分化瓦解。”
她压低声音:“江南海商,也非铁板一块。有世代经营、循规蹈矩的,也有勾结海盗、走私牟利的。市舶司若设立,规范海贸,依法抽分,对守法商人而言,或许是摆脱海盗勒索、获得官府庇护的契机。世子爷或可派人暗中接触那些素有清誉、苦于海盗骚扰的大商贾,许以市舶司成立后的便利与保障,争取他们的支持。此为其一。”
“其二,东南大案刚过,余威尚在。那些与赵元、陈彪案有牵连、却侥幸逃脱的官员、豪强,此刻必然心惊胆战。世子爷或可借此‘协理’之权,巡查东南,明为督建海防,暗里……或许能抓到些人的把柄。届时,恩威并施,不愁他们不配合。”
萧景珩听着,眼中光芒越来越盛。沈清辞的策略,跳出了公文往来的窠臼,直指人心与利益的核心,既务实,又狠辣!
“好一个借力打力,分化瓦解!”萧景珩抚掌赞叹,“清辞,你真是我的女诸葛!”
沈清辞微微垂首:“世子爷过奖了,妾身不过是些浅见。”
“不,此乃老成谋国之言!”萧景珩站起身,在房中踱步,思路愈发清晰,“就这么办!我明日便上奏,请旨巡视东南海防,实地勘察,以便制定详规!同时,让莫先生留下的人,开始暗中接触江南那些可靠的商贾!”
他停下脚步,看向沈清辞,目光灼灼:“清辞,此次巡视东南,事关重大,京中需有人坐镇,协调各部,传递消息。我离京之后,这府中内外,尤其是与东南相关的文书信函,便要多多倚重你了。”
沈清辞心中一震。他这是要将更重的担子交给她!不仅要她处理文书,更要她在他离京期间,成为他在京城的眼睛和耳朵,甚至是他与各方势力周旋的代表!
她没有退缩,迎上他信任的目光,郑重福礼:“世子爷放心,妾身定当竭尽全力,稳住京中局面,静候世子爷佳音。”
“好!”萧景珩重重颔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力量。有她在后方,他便可安心在前方披荆斩棘!
数日后,皇帝准奏,萧景珩以“钦差东南海防事务协理”的身份,奉旨出京,南下巡视。消息传出,朝野再次震动。谁都明白,这位圣眷正隆的永宁侯世子,此次南下,绝非简单的巡视,而是带着整顿东南、设立市舶司的尚方宝剑而去!江南之地,即将迎来一场巨大的风暴。
永宁侯府内,沈清辞站在高高的阁楼上,望着萧景珩的仪仗消失在长街尽头。春风拂过她的面颊,带来远方的气息。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不再仅仅是永宁侯府的世子妃,更是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京华与江南,千里相隔,却因他们共同的志向而紧密相连。
江南暗涌,风云将起。而她,将在这权力的中心,为他守住大后方,等待着他携着改革的浪潮,凯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