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北遁的尘埃尚未落定,不时还会接到前线的捷报。
但对于朱由检来说,那些已不是重点。
来自钦天监与户部汇总的各地雨雪、河文报告,已悄然呈至乾清宫御案。
朱由检凝神翻阅,眉头微蹙。
尽管他的到来改变了许多,但自然规律似乎并未全然扭转。
依据零星迹象与脑中那份超时代的知识判断,崇祯二年下半年至明年,北直隶、河南、山西乃至陕西部分地域,恐面临严峻旱蝗考验。
幸而,自去年开始早有绸缪。
去年的旱灾应对虽然可圈可点,但至少没有闹出大乱子,今年势必比去年做的更好。
他放下奏报,眼底掠过一丝庆幸。
若依原历史轨迹,国库空虚,内忧外患,面对此等天灾,除加派辽饷练饷,逼民为寇,几无他策。
而今,局面已大为不同。
“王承恩。”
“老奴在。”
“将这些奏报转交内阁,令其会同户部、工部,即刻议定应对旱蝗之策。
敕令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各省巡抚,严查仓储,继续大力整修水利,唔…可以鼓励鸡鸭家禽饲养,尤须督导去岁推广之新作物护理,并鼓励民间储粮备荒。若有灾情苗头,即刻以工代赈,不得延误!”
“老奴遵旨。”
旨意迅疾传出。
另外,关于番薯和玉米,前世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其实知道大明早就有番薯和玉米的播种。
去年借“南洋新粮,耐旱高产,可活民无数”为由,密令心腹赴闽粤沿海搜寻,终获番薯(甘薯)、玉米(玉蜀黍)种苗。
并于去岁开始在陕西边地、宣大总督辖区及北直隶部分皇庄进行小范围试种。
今年可以大力扩大种植范围,加上让孙传庭在草原上大力吸收流民,那么今年的天灾估计也能撑过去。
几乎在应对天灾指令发出的同时,针对北方草原与东南海疆的布局亦在加速。
宣大总督行辕,孙传庭接到皇帝密旨。展开阅罢,他精神一振。
旨意明确:借着大胜之威,对科尔沁等蒙古部落的分化拉拢需加大力度,以官办互市为依托,择选要害之地,加速推进小型堡垒哨所的建设,步步为营,挤压亲后金部落空间。
同时,加大招募内地流民,尤其是陕西北部、山西等地的贫苦失地之民,前往这些新设立的堡垒周边,及宣大边墙外侧水草丰美处垦殖。
所垦之地,前三年免征赋税,并由官府贷给种子、农具,而种子,正是去岁试种的番薯与玉米。
“陛下深谋远虑!”孙传庭不禁暗赞。
此举一石数鸟:以互市利诱分化蒙古;
以堡垒前推巩固边防;
以垦殖安置流民,消弭内乱隐患;
更借新作物之特性,于这北地干旱之所尝试开辟新粮源。
他立刻召来幕僚,依据皇帝旨意与边境实情,细化那“堡垒推进,流民实边”之策,
并特别强调,要将去岁试种成功的番薯块茎与玉米种子,优先分配给这些新迁边民。
他记得去岁试种报告中提及,此二物确比粟麦更耐瘠耐旱,虽产量未知,但活命之望大增。
河南,开封府。
卢象升同样接到了圣旨。
旨意要求他督率河南、山东新军加速整训,同时密切关注地方民情,预备应对可能因天灾出现的流民潮。
然而,与历史上的仓皇失措不同,此刻的卢象升心中颇有底气。
去岁,他便在皇帝支持下,于河南境内招募新兵,还大规模推行以工代赈,招募流民整修贯通南北的驰道与关键水利设施。
此举不仅安顿了大量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更使得河南境内的交通与抗灾能力得到显着提升。
如今,驰道网络初具雏形,水利沟渠亦多有疏浚加固。
还有鼓励鸡鸭家禽饲养。
即便今年真有旱蝗,凭借已修缮的水利与初步建立的应急机制,当可大大缓解冲击。
“新军操练不可懈怠,须以战时代之!”
卢象升对麾下将领训话,“至于流民之患……陛下圣明,早有先手。
我等只需依既定方略,以工代赈,引导疏解,再辅以番薯等新粮推广,必不至酿成大乱。”
他已接到户部行文,今春将在河南、山东扩大番薯与玉米的种植范围,尤其鼓励坡地、沙地等贫瘠土地种植,以备荒年。
东南沿海,福建巡抚衙门。
李邦华的压力不小。皇帝旨意明确无比:“加快对郑芝龙的招抚进度,朕要在年底前,看到大明的旗帜,插到东番(台湾)去!”
郑芝龙,这个纵横南洋的海上枭雄,势力盘根错节,绝非易与之辈。
招抚谈判已进行数轮,郑芝龙虽表露归顺之意,但在官职、驻地、贸易特权等具体条款上锱铢必较。
李邦华深知,皇帝意在彻底掌控东番,以此作为经营南洋、对抗西夷的前进基地,
同时也能分流部分沿海人口,开辟新的粮仓——据说那番薯,便极易在东番沃土生长。
“不能再拖延了。”李邦华下定决心,需向郑芝龙展示朝廷更多的诚意与……实力。
他提笔起草奏章,一方面请求皇帝在官职爵位上稍作让步,允郑芝龙一个体面的“海防游击”或更高职衔,并默许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武装船队;
另一方面,他也建议,可调派部分已初步整训的东江水师南下,与郑芝龙“合作”巡弋,共击倭寇与荷兰人,以此施加压力,并展示朝廷经略海洋的决心。
紫禁城内,朱由检审阅着来自各方的奏报。
孙传庭的边策方略、卢象升的备灾条陈、李邦华关于招抚郑芝龙的最新进展,以及……来自陕西、宣大等地关于番薯、玉米试种情况的总结报告。
报告显示,去岁试种,番薯在精心照料下,于部分区域取得了远超粟麦的产量,尤其在山坡旱地表现尤佳;
玉米虽产量不及番薯,但其秸秆可为饲料,亦适应性强。
当然,也存在种植技术不熟、储存困难等问题,但总体而言,成功点燃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由检轻声自语。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新作物的引进与推广、以工代赈修建基础设施、边境堡垒的推进、对海上力量的整合——正如同一点点播撒下去的种子,在帝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生根。
它们或许无法立刻扭转乾坤,但却在从根本上增强着帝国的韧性,为大明铺垫着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北方的威胁暂缓,但天灾的阴影与人地的矛盾依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