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愿意与张苍加深交情,但若结为姻亲,反而会适得其反。
毕竟始皇不会容许前后两位丞相之间有过于紧密的私人纽带,这容易被视作对皇权的威胁。
即便不能结亲,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加深情谊。
李斯一边思索着,一边在脑中盘算着还能从哪些方面助张苍一臂之力,进一步巩固他们之间的关系。
此时站在人群中的张苍,也如先前的章邯一般,低眉敛目,神情平静。
但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却泄露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
当章邯被天幕评为九卿之才、甚至可能胜任丞相之时,张苍就在心里暗想:自己是否也会得到类似的评价?
他一向自信才学不输于章邯,甚至若给予他足够的时间历练,他相信自己终有一日能与师兄李斯并驾齐驱。
但这终究只是他的想法,他不敢确定现实是否真的如他所愿。
如今,天幕的认可无疑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背书,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只要把握住始皇赐予的机遇,他便有机会一展宏图、扶摇直上。
想到这里,张苍悄悄抬眼,望向不远处的李斯。
当看到对方投来的温和目光时,他轻轻眨了眨眼。
在天幕出现之前,他还一度怀疑,李斯是否真的愿意认下他这个师弟。
如今看来,或许是自己多虑了。
李斯这位师兄,显然是真心接纳他这个师弟的。
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当然是趁热打铁,赶紧靠近这棵大树。
对于眼下秦国朝堂格局,张苍也有自己的判断。
虽然李斯目前只是廷尉,位列九卿之一,但等左右丞相一退,他几乎笃定会接任丞相之位。
这样一位如今已贵为九卿、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丞相的人物,若能趁他尚有师兄弟情谊之际多加亲近,岂有不抓紧之理?
于是张苍心中已有打算:等这次天幕结束之后,他一定要亲自登门,拜访这位“便宜”师兄。
会稽郡吴县,项梁望着天幕上接连被赞为有九卿乃至丞相之才的章邯与张苍,语气中满是酸涩地说道:
“这位暴君的太子究竟走了什么运道?”
“随便挑两个人,居然都有九卿级别的才干,甚至能胜任丞相之职?”
“这等人才,真有那么容易找到吗?”
“怎么我就一个都碰不上?”
若是能寻得一位愿意为楚国效力、具备九卿或丞相之才的人物,
那么他们谋划推翻秦国、复兴楚国的大业,或许就不会如此艰难了。
听闻叔父此言,一旁的少年项羽,忽然想起不久前在六国贵族聚会中,见过的一位容貌清秀如女子的青年。
那人似乎也颇具才华,应该也有九卿乃至丞相之才。
只不过他一时想不起那人的名字,也就没有开口提起。
大不了日后再见,他亲自出手绑人便是!
这种强行“请人”的方式,还是他从天幕上的太子扶苏那里学来的。
他记得太子扶苏当初为了招揽农家的许子等人,也曾打算若劝说不成,就直接动手抓人。
虽说最后并未真动手,但无所谓,他可以做得更彻底些。
叔父不是一直要他向太子扶苏学习吗?
那他便好好地“学习”一番!
而那位被项羽认为容貌如女子、却具备九卿甚至丞相之才的张良,此刻也正凝神对比着天幕上章邯与张苍的表现。
沉思良久,他微微点头,神情满意。
若以章邯、张苍为标准,他自己应略胜一筹。
既然章、张二人皆有九卿或丞相之才,那他自然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但很快,他又皱起了眉头。
有天幕为证,章邯、张苍的才华已然显露,必会受到秦廷进一步重用。
如此一来,推翻大秦便更加困难了。
不过好在,他已决定另辟蹊径,走刺杀始皇这条路。
相较而言,这条路反倒更有把握。
沛县,曹参望着天幕上的章邯、张苍,神色从容地说道:
“若这便是九卿、丞相之才,那我自认也不逊于他们!”
他转头看向对面的萧何,更是由衷称赞道:
“你的才干更在我之上,即便说你是九卿、丞相之才,也远远不足以形容!”
“始皇不任你为丞相,实乃其一大损失!”
萧何摆摆手,神色平静地回应:
“你我之间互相推崇,不过是彼此勉励罢了,并不能当真。”
“唯有经过天幕验证的九卿、丞相之才,才算得上真正的高才!”
说到这儿,他也不禁抬眼望向天幕,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与期待。
他也想知道,自己未来究竟是默默无闻,还是能真正施展才华、大放异彩。
若只是平庸一生,那自然无话可说;
但若真能大放异彩,那天幕之上,定有他一席之地!
——
尽管太子扶苏对世人难以做到过目不忘、过耳成诵感到诧异,
但在惊讶之余,他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倘若世人真的无法如他一般迅速掌握知识,
那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学子,仅在识字写字这一基本功上,就得耗费大量时间。
若要培养出一个真正可用的学子,恐怕至少需要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苦功!
这样的时间跨度,实在太过漫长。
漫长到扶苏根本无法接受的程度!
如今太子六部刚刚建立,正缺人手。
比如户部下属的外商司,他还打算组建一支可通行诸国、从事贸易的大型商队。
而这样一支商队,若其成员连字都不识,又怎能与各国贵族、高官、富商交涉?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比如工部下属的造船司,想要实现船只的大规模制造,除了木材等原材料短缺之外,另一个阻碍就是缺乏足够的造船工匠,这也大大延缓了造船的进程。
还有即将交由太子统筹六部推动的耧车与曲辕犁的生产任务,即便他父王打算再额外调配一批工匠协助,问题依旧存在。
因为要满足整个秦国百姓对这两种农具的巨大需求,现有的工匠数量仍然远远不够。
如果墨家缺少足够的人力,又怎么能组织起一条条高效运转的生产线,来实现快速、大批量地制造耧车和曲辕犁呢?
而墨家培养工匠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这同样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目前工部里的那些匠人,有的是墨家相里氏的子弟,从小跟随家中长辈耳濡目染,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才逐步成长起来;
还有一些则是民间自学成才几十年的老匠人,技艺水平即使放在墨家内部,也算得上是上等。
对于这些经验丰富的人,只要向他们说明墨家的统一工艺标准,他们很快便能投入生产。
但问题在于,墨家相里氏能有多少子弟?
民间又有多人真正具备这种手艺水准的老匠人?
说实话,数量并不多。
至少远远达不到太子扶苏眼下对工匠数量的迫切需求。
因此,扶苏才萌生了多培养一些识字青年的想法,再由工部中的墨家弟子略加培训,教他们掌握一些基础技艺,并将零件制作的具体标准下发给他们。
这样即使他们技艺尚浅、学习较慢,只要具备识字能力,能够按照统一标准操作,也能胜任一些较为基础的生产任务。
只要这类识字青年的数量足够多,多少也能提升工部整体的生产效率。
然而,普通人学习识字需要漫长的过程,这对扶苏的计划无疑是一种阻碍。
当然,即便如此,这个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
因为扶苏早前也考虑过备选方案——如果本土工匠实在不足,可以从其他六国招募技艺娴熟的匠人入秦。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迅速补充秦国在工匠数量上的缺口,提升军械与农具的生产速度;
还能间接削弱其他国家的军工制造能力。
若能把六国的优秀工匠都吸引到秦国来,扶苏倒要看看,待他们用完现有的兵器储备之后,还拿什么与大秦抗衡。
真正让扶苏感到忧虑的,是他在思考普通百姓识字耗时漫长的问题时,突然意识到一个更深远的议题。
“父王,有些等天下统一之后才要做的事,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可以提前开始了。”
扶苏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着秦王说道。
一旁的张苍听到这句话,原本还在走神的他,瞬间惊醒过来。
他说了什么?
统一?
现在就要开始为统一做准备?
虽然他早在来秦之前就听说过,秦国上下有吞并六国的野心。
历代秦王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但听闻是一回事,真正亲眼看到一位年仅六岁的太子,如此坚定地说出“统一”这两个字,并准备为此提前布局,还是让他感到震撼。
张苍不由感慨,秦国王室代代相传的雄心壮志究竟有多深,同时也对他们究竟是如何教育太子而感到好奇。
他忍不住想,究竟是怎样的教导,才让每一位秦国太子,都能如此自然地继承这份统一天下的使命。